1、枣庄八中东校高二年级2018年6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
2、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4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淞沪会战5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
3、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此条约为(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6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 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7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
4、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8“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 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 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 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
5、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9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B. 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C.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 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10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C
6、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11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这主要是因为( )A. 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 B. 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C. 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 D. 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12中国近代某宣言:“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据此判断该宣言是( )A北伐宣言B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C八一宣言D国民政府自卫宣言13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
7、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14“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 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 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 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15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
8、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C. 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16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 国
9、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C. 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 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17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乡政府下设行政村,行政村下设自然村。行政村设村主任,自然村设村长,村主任和村长均由该地区的选民选举产生。据此可知,在中国( )A基层民主选举受到各阶层的欢迎B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基层选举制成为基本的政治制度D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其历史渊源18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
10、机成熟19“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用独轮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些现象共同体现了( )A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C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D民众的支持影响战争结局20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21某部法律文献序言指出“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
11、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据此可知,该部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2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B.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23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
12、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 A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24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暴动,沙皇下令解散杜马,但杜马领导人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沙皇尼古拉发现他不再能够强迫杜马服从自己,于是让位给他的兄弟米哈伊尔。材料表明俄国( ) A二月革命完成社会转型 B沙皇统治权力遭到削弱 C君主立宪政体得以确立 D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25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
13、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A. 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 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C. 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26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A. 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B. 标志着两板格局最终形成C. 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 D.
14、 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27“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材料中“它”的建成( )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 B.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28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柏林危机 B. 朝鲜战争 C. 古
15、巴导弹危机 D. 海湾战争29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同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阿登纳当时寻求的“道路”应是( )A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 B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 D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30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攻策不一致的态度。”这反映了(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C.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 D.
16、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31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上述评论揭示了()A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 B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C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D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32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
17、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姓名: 班级: 考号: 33. 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C.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34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A. 两极格局的解体 B. 服从于经济建设大局C. 提高军队现代化 D. 适应“和平与发展”时
18、代主题35“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36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19、C.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37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 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 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C. 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 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38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
20、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39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 推动中美建交 B. 推动改革开放 C. 实现睦邻友好 D. 引进先进技术40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 )A.
21、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 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C. 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 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4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
22、,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10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6分)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23、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 (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
24、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6分)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
25、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6分)材料三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这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
26、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和实质。(8分) 枣庄八中东校高二年级2018年6月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5:CCCDA 6-10:BCDBD 11-15:AAABC 16-20:CCDCD21-25:ACABB 26-30:BDDCC 31-35:DCBBA 36-40:DCCDB二、非选择题(共2题,40分)41.(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
27、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6分)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4分)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4分)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分)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4分) 42.(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强了西方国家的联合,推动了西欧一体化;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6分) (2)特点: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冷战时期); 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西欧国家,苏联和东欧排除在外); 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美国主导,受援国从属地位,有附加条件) 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答出任意3点,可得6分,括号里的内容是讲解用的) (3)背景:美国因经济危机而实力衰落;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已萌芽发出多极化的趋向。(6分) 实质:继续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