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91.50KB ,
资源ID:38121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12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南方凤凰台》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_《检测与评估》.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南方凤凰台》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_《检测与评估》.doc

1、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2014南京三模)左传隐公三年中载:“郑武公、郑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这一现象表明()A. 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 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 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 分封制度遭到挑战2. (2014苏锡常镇二模)“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个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

2、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 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 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3. (2014南通二模)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A. 分封制度加强B. 官僚政治确立C. 宗法制度形成D. 井田制度出现4. (2014徐州三模)新唐书礼三本中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

3、中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做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5. (2014南京期初)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4、()A.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6. (2014江苏百校大联考)“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A.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 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 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7. (2014南通中学)史记中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 秦始皇帝,才能

5、非凡B.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8. (2014苏锡常镇一模)唐太宗曾对王珪 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下列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 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B. 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 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D. 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9. (2014湖北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

6、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B. 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C. 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 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10. (2014南京二模)旧唐书王起传中载:“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A. 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B. 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C. 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D. 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11. (2014泰州一模)读下图,在对全国的有效管理方面,图2较图

7、1出现的主要变化是()图1图2 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官员要受中央监督 南海诸岛及台湾地区均在版图之内 对地方的管理出现本质变化 对全国藏族聚居地区进行直接管理A. B. C. D. 12. (2014南通三模)明世宗实录中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 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C. 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 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13. (2014南京期初)

8、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材料反映出明末内阁()A.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 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 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 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14. (2014苏北四市一模)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A. 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B. 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C. 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D.

9、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15. (2014广元一模)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传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A. 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 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 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题,满分25分16. (2014徐州三模)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10、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唐)杜佑通典选举三材料二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材料三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致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请回答:(1) 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2) 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于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试说明理由。(6分)(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15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