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英语一课一练涉江采芙蓉1下列有关涉江采芙蓉的段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C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3下列对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以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
2、,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远方丈夫的忧思源于对故乡妻子的思念。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词,完成各题。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是说,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B
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写出了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D此诗借助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而丈夫则远离而不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5如果我们把女人作为这首诗的主角,那么,这首诗的主要写法就是虚实结合,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
4、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内容看,两首诗都属于思人怀乡诗,诗中充满了别离怀人的愁绪。B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送给“同心人”以寄相思之情。C月夜中诗人杜甫深陷囵圄,望月思家,“怜”“忆
5、”两字饱含浓浓深情。D作者“今夜”“独看”,与夫妻双方“何时”“双照”前后照应,泪眼怎干。7“思乡怀人”类诗歌常常采用“对写法”,即诗人落笔对方,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将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请据此赏析这两首诗。读诗,回答问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
6、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9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10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
7、成题目。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1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12涉江采芙蓉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
8、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离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也由于交通不便,相隔两地,音信全无是最伤心的事。B涉江采芙蓉开篇就写了一个雅洁美丽的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又能遗留给谁呢?C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词人在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
9、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痛。D虞美人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14无论是离别之愁,还是亡国之痛,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愁苦滋味。这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有实写,也有虚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本诗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15下列对这
10、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C五六两句与杜甫的月夜写法相同,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16有人说这是首思妇词,也有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本诗终究是游子思乡之作”。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本
11、诗的虚实写法谈谈你的看法。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7下列对沙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18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1
12、9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写主人公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20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21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
13、的比和兴的手法。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22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注】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芙蓉,荷花。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i)赠送。以:连词,表示结果。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注】。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
14、贵?但感别经时。【注】滋:繁盛。23下列各项对庭中有奇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D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24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
15、什么相同之处。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下列小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5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26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27试写出本诗的主旨。(不超过50字)28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9第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30此诗主要
16、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31对下面一首诗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A首句的“芙蓉”即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入诗,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诗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来源于对丈夫的思念。C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的艺术手法,抒写了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7、。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A遍地兰蕙芳草的湖泽间,心有所思的主人公泛舟采莲,画面优美,意境清幽。B采莲人自问自答,满腔的热忱及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的情景跃然纸上。C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孤单地回头,遥望着故乡:“浩浩”,状写离家之远。D有情人同心离居,只能忧伤终老;诗歌流露出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复杂心情。33涉江采芙蓉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34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35涉江采芙蓉中“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36请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37下列对这首
18、古诗的赏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A句写女子渡江采莲,兰泽上芳草遍地,客观描绘出一幅和美的采莲图。B句一转,写女子的担心:别人采莲都能送给心爱之人,我能送给谁啊?C句对写羁旅之人思念故乡,“浩浩”既写路途之远,也能表现思念之深。D句直接抒发诗人离居之愁,用“终老”的时间之长来加深离居的伤情。38理解性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_,_”,两句话写出了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2)涉江采芙蓉中,“_,_”,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
19、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3)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是:_,_。(4)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 (5)“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6)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_,_ 。(7)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_,_。(8)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_,_ 。39涉江采芙蓉(1)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
20、、高洁的意境的句子:“_,_。”(2)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_?_。”(3)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_,_。”(4)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_,_。”40一、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涉江采芙蓉,_。写采莲人自问自答的诗句是:_。(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参考答案:1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C
21、.“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中的“环”应该为“还”。A、B、D三项没有错别字。故选C。2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使乐更乐”错误。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并不是“使乐更乐”。故选D。3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还顾望旧乡,长路
22、漫浩浩”承接上面两句,写远方的丈夫此刻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故选C。4D5(1)直接描写思妇涉江、采芙蓉、采兰花,实写;(2)想象游子还顾望乡,忧心如焚,虚写;(3)符合古代对写的方式,即虚实结合。【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而丈夫则远离而不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错误,根据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可知,丈夫身在远方,也同样思念着家乡,并非“远离而不知”,这首诗表达的是妻子和丈夫互相思念。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如果把女人作为主角,那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3、”就是描写女主人公的实际行动,即涉江、采芙蓉、采兰花,这些都是实写。既然女人是实写的一方,那么“还顾望旧乡”的游子,就不可能是女子眼前所见之人,而是“所思在远道”的女主人公因思念而想象的景象,因为思念远方的游子,故而想象远方的游子也在望故乡而思念自己,为无法归乡而忧伤不已,这是虚写。这种手法是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即实写一方,想象另一方也怀有同样的思念之情,从而让情感抒发更加缱绻深厚。6D7涉江采芙蓉,全诗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还顾望旧乡”是“对写法”,女子想象丈夫眺望远方,感叹归路漫漫,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月夜开头点出思念亲人这一主题。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和儿女,
24、却写鄜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颔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衬托妻子的孤寂。颈联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诗人巧用对写法,把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作者今夜独看”表述错误。对月望乡,不只是作者,更是夫妻双方。作者望的是长安月,今夜的鄜州月,遥想妻子在看,是作者从对面落笔。因此,望月的是双方,而非“独看”。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意思是: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此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
25、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此处从对方入手,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意思是: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丈夫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这一开头点出思念亲人这一主题。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
26、情,感人肺腑的。颈联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诗人巧用对写法,把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8CE9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10C【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把握的能力。C.“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一首古诗,并不是律诗。故选CE。9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作品情感
27、和分析情感的原因的能力。考生要立足对诗句的把握和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错误。“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C。11C12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者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下,突然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
28、,为下面表达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张本。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正是欲以乐景衬哀情,这是此诗表现人物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解析】【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理解错误,本句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首诗歌所用的手法有很多,要注意题干中的“主要运用了”的限制词,同时题干也告诉考生这首诗的情感是凄清哀伤的。再结合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夏秋之交,
29、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涉江采芙蓉的气氛是愉快的,心情是愉悦的,采芙蓉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作者借采芙蓉这件事想起“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来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而且“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所以是反衬的手法。13B14(1)涉江采芙蓉前四句写实,从女子的角度写她采集荷花和芳草,然后写她心理的变化,思念远方的男子;五、六句由女子的思念转而从男子的角度写,描写他遥望家乡、孤单愁苦。这是虚写,是女子的想象;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
30、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2)虞美人由“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引出“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思和郁郁忧愤。【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但这些美好的事物如青春一样易逝,采下后又能鲜活多久”错,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
31、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此句并没有“青春易逝”的伤感。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提示我们从“虚”“实”角度来鉴赏两首诗。先看涉江采芙蓉。诗歌前四句从女主人公角度写,属于实写。诗歌写一个美丽的女子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接着写她的心理变化,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实写。五、六句是女子的想象,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
32、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诗歌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想象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再看虞美人,词的开头实写,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时候才能终了呢?” 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写出词人内心的愁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是由实到虚的过度,下阕紧承此句,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
33、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而又令人伤感的现实意象,与那些存于作者怀想和回忆中的“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虚幻已逝之事物形成对比,“朱颜改”又照应“往事”,这既是实与虚的对比,又是冰凉残酷现实与虚幻美好过往的反差。如此对比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涌动情思和郁郁忧愤。15D16(1)是思妇诗。主人公是妻子,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实写妇女采莲送给丈夫,但丈夫却远在天涯。后半部分为虚写,使用悬写法,想象丈夫也在远方望向故乡,思念妻子。在万水千山阻隔的痛苦无奈中表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2)是游子思乡诗。主人公是游
34、子。诗歌的前半部分是虚写,采用了虚拟方式,写远在家乡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借思妇举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后半部分使用特写,写男主人公的回首,表现飘零的游子对故乡妻子的思念和山河阻隔的痛苦与无奈。【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说法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表达了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却异地相思,感叹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所以结尾属于明白晓畅,直抒胸臆。结尾句表达了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忠贞不渝的坚强决心,并没有对游学求宦风气的控诉。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判断本首诗歌
35、是思妇诗还是游子思乡诗,本题给了两个思考方向,抒情主体一是思妇,一是游子,不管选择哪一个说法,要从诗歌中利用虚实手法的运用找出理由即可。第一种观点,如果这是思妇诗,要寻找哪里是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哪里是描写游子的语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写出了江南水乡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要送给朝思暮想却远在天边的心上人。女子有采莲习俗,寓意“夫荣”,所以这几句主人公应该是女子,是实写部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几句写出回头遥望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的一个人物形象,远离故乡的人应该是在外的游子,所以后几句应该是利用悬想的写法,属于
36、虚写的部分,写出了丈夫也在远方望向故乡,思念妻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出了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也表现了在万水千山阻隔的痛苦无奈中表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第二种观点,如果这是游子思乡诗,那主人公就应该是男子,所以实写的部分就应该是后几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使用特写,写男主人公的回首,表现飘零的游子对故乡妻子的思念和山河阻隔的痛苦与无奈。而虚写的部分就是前几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想象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要送给朝思暮想却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的画面,借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17B1
37、8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没有“比”。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
38、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
39、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19D20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着对方,但却不能相聚。【解析】19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错在“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这是一首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当作于东汉末年,并不是格律诗。格律诗又称今
40、体诗或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故选D。2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优伤”,本题考查的是解读作品情感和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考生要立足诗句来把握和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可知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着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41、21B22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解析】2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错误,女主人
42、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这里只有“起兴”,没有比喻。故选B。2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诗歌最后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同心”表现了深深的爱和思念,“离居”“忧伤”体现了
43、现实的凄苦处境以及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23D24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通过采花寄远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
44、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解析】2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错在“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是说“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故选D。2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创作背景、注释等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及情感。本题要求“试简要分
45、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本题比较两首诗内容的相同之处,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中有“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是通过采花相赠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和庭中有奇树中的“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又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
46、、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25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26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
47、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7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28不是格律诗,虽然这首诗八句,并且双数末尾一个字都押韵,符合律诗的特点,但是律诗最大的特点是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解析】25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人为何忧伤?这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意思是: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
48、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意思是: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意思是: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
49、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26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第一问是对物象作用的考查,主要从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分析。芙蓉代表的是美好和纯洁,在古代诗文中也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常和人美好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在本诗中,它体现了主人公所表达的感情的美好和纯洁,以及主人公人格的高洁。也使意境更加优美,淡雅。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固定,可从花草的特点方面分
50、析,如外表鲜嫩美丽,给人美好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的的原因可从表达关怀、思念、祝愿等角度分析即可。27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试写出本诗的主旨,可从诗歌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角度分析之间的关系,还可从写作背景角度分析,从而分析主旨。写作背景: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
51、中来。这首诗表现出相会无缘的浓厚的感伤情调。28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本诗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这是对诗歌体裁的考查,可从律诗的特点角度分析。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本诗虽然是八句,并且双数末尾一个字都押韵,符合律
52、诗的特点,但是律诗最大的特点是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所以不是格律诗。【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29“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描述了涉江
53、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0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
54、洁和美好。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
55、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表达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以乐景衬哀情。31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这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中间两联不对仗,属于古体诗。故选C。32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理解错误。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故选B。33三、四两句运
56、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巧妙地传递出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并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句意为: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
57、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在这里应是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传递出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作用:为下文做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这里为的是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很好的抒发情感。【点睛】诗歌鉴赏的常见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联想 映衬、 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用典、视听结合、时空结合、设问、反问等。34诗歌前四句以乐最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荷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
58、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心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两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常见的情景关系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乐景衬哀情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圈出诗中的景,分析景的特点,再看诗歌的情,最后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
59、草”,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35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以
60、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如果分开来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本题中“芙蓉”,即荷花,别名很多,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采之欲遗谁”以此花赠给远在天边的心上人,既传达了对心上人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他的美好祝愿。【点
61、睛】解答意象与意境类试题,先要明白意象的含义及其共同营造的艺术氛围-意境。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36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
62、,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答题时,根据先指出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本诗突出的艺术技巧。“反衬”在这首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
63、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点睛】诗歌赏析: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
64、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顾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65、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飘迫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语言也较浅显,粗看就知道是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细看则不那么简单。这单纯其实
66、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说它微妙,是因为它采用了对写的手法,男女主人公轮番上场。“涉江采芙蓉”应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游子求宦于京师,应是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去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明明是女子思夫的口吻,前四句的主人公当是女子无疑。在“涉江采芙蓉”的欢乐女子中,有一位女子与众多女子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赠送给心上人,因为她的丈夫却远在天涯。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方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
67、丈夫干什么。这是古体诗常用的手法,仿佛是心灵感应,她远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无限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隔山阻水的浩浩烟云。有些读者认为,这两句是写游子还望旧乡的实景,从而产生了诗的主人公是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猜度彼意的表现方式,从而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这种悬想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这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
68、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两者之间是重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之中,天地间幽然想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思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后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的结句所传达的撼人心魄的意韵。综上所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写的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痛苦忧伤。但倘若据此认定本诗的作者是一位女子,那就错了。本诗仍是游子思乡所作,只是表现手法上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创作。37B【解析】【详解】此
69、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写女子的担心,我能送给谁啊”错误,理解无人可送的担心与原诗诗意偏离。故选B。【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38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
70、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顾”“漫”“浩浩”“涉”。39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词有:泽、遗、漫、忧。40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遗”“譬”“虚”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