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枣庄滕州市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完成下面小题。1. 地的地理坐标是( )A. (40N,20W)B. (40S,20E)C. (40S,20W)D. (40N,20E)2.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位于中纬度B. 地位于东半球C. 地位于地的西北方D. 线段的实际长度小于线段的实际长度【答案】1. A 2. C【解析】【分析】【1题详解】根据经纬网图中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即地的纬度为40N,顺着自转方向西经经度越来越小,则可得到地的经度为20W。故
2、的地理坐标为(40N,20W),A正确。故选A。2题详解】根据上题结论,地位于低纬度,地位于西半球,地位于地的西北方,线段的实际长度大于线段的实际长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能力,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根据纬度的增大方向判断南北纬度,根据经度与自转的方向判断东西经度。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完成下面小题。3. 下列有关图示信息判读,正确是( )A. 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从东南流向西北B. 图中河流所经地区均以流水侵蚀地貌呈现C. 图中河流干流河段的长度为30千米D. 图中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4. 下列有关乙、丙两地之间的
3、相对高差的判断,错误的是( )A. 499米B. 599米C. 699米D. 799米【答案】3. D 4. D【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为河流发育在山谷地区,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区域凸出,河流流向低处,向图中西南方向流动,A错误;根据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知,在河流的中间部分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河流的侵蚀作用弱,B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中河流的干流长度小于30km,C错误;图中等高距为100米,且等高线分布较密,说明地形崎岖,以山地地形为主,D正确,故选D。【4题详解】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差的判读,乙地位于山顶,丙地所在的位置可能是山坡上的一个小山丘,
4、也可能是一个小洼地。乙、丙两地之间相隔6条等高线,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因此两地的相对高差有两种情况:如丙地所在的位置为一个小洼地,则乙、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H为(6- 1)x100米H(6+ 1)x100米,即500米H700米。如丙地所在的位置为一个小山丘,则乙、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H为(5- 1)x100米H(5+ 1)x100米,即400米H600米,据此进行判读已丙之间的相对高度大于400米,小于700米,因此ABC都有可能,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特点以及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的判断,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你能力读图分析能力。读下图,虚线MH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
5、1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完成下面小题。5. 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A. 0点B. 4点C. 8点D. 10点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该图为北半球MH为晨线E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该日分属新旧两日的范围之比为1:2A. B. C. D. 【答案】5. C 6. B【解析】【分析】【5题详解】阴影部分为1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判断F所在经线为0:00或180;由图中晨昏线可知,E所在经线为晨昏线平分线,即E所在经线为0:00或12:00;由此可知,F是180经线,不可能为0:00,而E所在经线是0:00;所以图示MEN部分为夜半球,判断图示极点为北极点
6、,则自转方向为逆时针;EF相差120,时间相差8小时,由此可知P的地方时为8:00。选C正确。【6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该图位于北半球;自转方向逆时针,1月6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极夜,E为0:00,则N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MH为晨线;E点所在经线为0:00,F所在经线为180;图示1月6日占全球2/3,新旧两日的范围之比1:2。选B正确。【点睛】今明两天的分界线是0:00所在经线和180经线;0:00和12:00所在经线与晨昏线垂直且平分晨昏线。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时段,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若四地中仅有一地位于北半球,则图中N的日期是()A. 3月21日
7、B. 6月22日C. 9月23日D. 12月22日8. 若地位于北半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四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B. MN时段地日山东南,地日出东北C. MP时段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D. NP时段地昼长渐长并将出现极昼现象【答案】7. D 8. C【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四地中位于赤道,变化规律一致,位于同一半球,与变化规律不一致,位于另一半球。所以若四地中仅有一地位于北半球应为地,N日期地昼长最短,应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故选D。【8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若地位于北半球,位于北半球,位于赤道,位于南半球,M表示北半球的春分,N表示北半球的夏至。纬度越低,昼长
8、的变化幅度越小,所以四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A错误;MN时段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的方位都是东北,B错误;MP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移动,所以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C正确;NP时段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长渐长,但是不会出现极昼现象,D错误。故选C。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福射与入射太阳福射之比。图示为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下列有关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的主要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高原气温日较差大气候变暖,积雪减少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增
9、多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A. B. C. D. 10. 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可能会直接导致该地( )A. 地面温度降低B. 蒸发量增大C. 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D. 大气的逆辐射减弱【答案】9. C 10. B【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地表反照率主要受积雪夏盖率和植被指数影响,与气温日较差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关系不大,错误;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积雪夏盖率正相关,故气候变暖,积雪减少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正确;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植被指数负相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正确。故选C。【10题详解】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导致地面
10、得到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蒸发量增加,B正确,A、D错误。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纬度因素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与地表反照率无关,C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气象谚语凝聚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理研学团队通过记录我国北方某县天气实况(下表为部分记录摘取),开展气象谚语“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验证实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月份前期天气大雾时间之后天气11-13日晴14日早14日白天降水117-19日晴20日早20-22日降水1-
11、21月23-28日晴1月29日-2月1日3-5日降水726-30日雨31日早晴好11. 该县1月主要受( )A. 冷高压影响B. 锋面气旋影响C. 副高影响D. 中纬西风影响12. 该谚语中前后两次“雾”的出现分别预示当地大气( )A. 云层消散 水汽减少B. 云层增厚 水汽增加C. 水汽减少 云层增厚D. 水汽增加 云层消散【答案】11. A 12. D【解析】【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县位于我国北方,我国北方地区1月份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A正确。锋面气旋影响下雨阴雨天气较多,且多发在夏秋,B错误。 副高对我国北方的影响主要在夏季,C错误。中纬西风带主要影响大陆西岸,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
12、,1月受冬季风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久晴大雾雨”,说明晴天后,蒸发旺盛,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大,容易产生降水。“久雨大雾晴”说明降水持续时间长,水汽含量减少,云层消散,天气转晴,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雾的形成条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二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下垫面冷,空气与下垫面温差大,空气受冷凝结)。空气中有凝结核。大气稳定(风小、逆温)。下图为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读图,完成 19-20题。13. 图中A. 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B. 低压中心位于锋线西侧C. 锋面自西北向东南移动D. 甲地风向可能为西北风14. 此时A.
13、 受地形影响丁地风力大于乙地B. 受纬度影响乙地气温高于甲地C. 甲、丙两地受锋面影响多阴雨天D. 丙、丁两地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答案】13. D 14. A【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冷锋锋面自南向北运动,南面为冷气团,所以图示锋面位于南半球,A错。锋面形成区域为低压槽,低压中心位于图示锋线的东侧,B错。该锋面自东南向西北移动,C错。甲地位于低压中心西侧,南半球气旋为顺时针方向,风向可能为西北风,D对。故选D。【14题详解】读图可知,丁地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区,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大,而乙地位于低地处,风速小,A对。甲乙纬度相差不大,而甲位于暖气团一侧,乙位于冷气团一侧,气温甲高于
14、乙,B错。甲丙两地距离锋面尚有一段距离,目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以晴天为主,C错。丙位于暖气团一侧,丁位于冷气团一侧,气团相遇后,暖气团上升,冷气团位于锋面下面,D错。故选A。【点睛】冷锋的特点: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冷锋坡度大。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气旋的特点: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周围旋转向里符合,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中心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风速大小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判断:从高纬度吹
15、向低纬度风,气温降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气温升高。下图是我国南方某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实线为地层分界线,虚线为等地下水位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下面四幅地层剖面图能正确反映沿甲、乙线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A. B. C. D. 16. 图示区域内地下水与河流的补给关系为( )A. 东岸河流补给给地下水B. 河流补给给两岸地下水C. 两岸地下水均补给给河流D. 西岸补给给河流,东岸河流补给给地下水【答案】15. A 16. C【解析】【分析】【15题详解】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从甲到乙,地层逐渐变新,且向同侧倾斜,应为背斜的右翼,结合选项可知,A项正确。故选A。【16题详解】读
16、图可知,河流的东西两岸都有支流汇入,说明东西两侧的地势比较高,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两岸地下水均补给给河流,C项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2)题时,注意地下水位(潜水位)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概念,以免出现误判。下图中的钦博特原为小渔村,现是该国最大的渔港。该国缇鱼一般生活在水温20以下的近海海堿,属冷水性小型鱼类。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7. 下列有关图中处洋流运动方向、成因或类型的判断,错误的是( )A. 洋流是由南向北运动的寒流,为补偿流B. 洋流为离岸流,由离岸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成C. 洋流是由密度差异形成的上升流D. 处洋流的运动方向密切相关18. 下列有关钦博特地处热带但
17、附近海域鯤鱼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附近海域存在上升流附近河流入海水量大附近海域存在寒暖流交汇沿岸有寒流经过A. B. C. D. 【答案】17. C 18. C【解析】【17题详解】从图中位置可以判断,该处位于秘鲁沿岸,为秘鲁寒流,向北流,向北流动补偿给南赤道暖流,A正确;为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离岸洋流,加上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西流,即左侧,B正确;为上升补偿流,向上流,C错误;处洋流的运动方向密切相关,D正确,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选C。【18题详解】从鲲鱼的生活习性及渔场形成的原因入手,结合当地近海海域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秘鲁醍鱼生活在水温20 C以下的海域,属冷水性小型鱼类,我们可以
18、从该海域的水温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我们可知该海域地处热带但是受到秘鲁寒流及上升冷海水的影响, 水温较低(或者低于20C )适合鯤鱼的生长;结合渔场形成的原因(洋流作用、沿海径流外力注入养分、大陆架等因素) , 结合该海域近海的特征我们可知该地地处上升补偿流处,海底养分上泛,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鲲鱼提供饵料。据此判断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洋流的分布、成因以及洋流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如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
19、下面小题。19. 图中所示地区( )A. 岩石类型为玄武岩B. 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海洋C. 天坑内泉水属于陆上内循环D. 地层断裂下陷形成天坑20. 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 )A. 冲蚀作用B. 溶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沉积作用【答案】19. B 20. C【解析】【分析】【19题详解】图示是岩常溶地貌,岩石主要是可溶性石灰岩;石灰岩是沉积在海底的岩石,地质历史时期曾为海洋;喀斯特地貌多在温暖暖湿润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天坑内泉水属于海陆间循环;是地表岩层因外力侵蚀坍塌形成的,不是断裂下陷。选B正确。由于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然后大量崩塌物沉积在
20、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冲蚀作用 、溶蚀作用只是促使地表岩层坍塌的作用力,沉积作用在天坑形成过程中不明显。选C正确。【点睛】天坑的形成具备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21、。如图所示,北京房山石花洞上下发育8层,层是地表以上东山穿洞,-层位于地表以下底层为地下暗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 图中关于695高地所在地区的叙述,可能的是A. 自流井水位较浅B. 建设采石场投资较大C. 外力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D. 地质构造有利于储油22. 图示区域A. 洞层此形成早B. 强烈水平挤压主要发生于T地层形成前C. 溶洞的形成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D. 所在的地层形成后经历了较大的抬升【答案】21. B 22. D【解析】【21题详解】从岩层形态看,此处没有自流盆地,也无自流井岩层构造,不可能形成自流井,A错误;从岩层年龄看,此处为向斜山,受挤压,岩性坚硬,采石成本高,B正确;
22、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C错误;向斜构造,易积水,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22题详解】喀斯特地貌区岩层裂隐多,地表水易下渗,流水在下渗侵蚀过程中形成溶洞,故洞层比下面的形成早,A错误;T地层与其他地层均发生了褶皱弯曲,故地层发育在先,强烈水平挤压主要在后,B错误;溶洞的形成是流水作用形成的,与岩浆活动无关,C错误;所在的地层形成后,上面有个不整合面,说明地壳经历了较大的抬升,伴随侵蚀作用,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点睛】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打穿隔水
23、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如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段的水体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 46月份,导致该河流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气温降水泥沙搬运地壳抬升A. B. C. D. 24. 8月份,河床抬高,其主要原因是( )A. 泥沙淤积B. 降水量增加C. 水量减少D.
24、 地壳抬升【答案】23. B 24. A【解析】【2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河流上游受季节性积雪融雪补给,4-6月,气温回升,融雪量加大,水位变高,河水深度变大,正确;7月后才主要受降水补给,错误;这期间主要靠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较大,河水对河床的侵蚀能力加强,泥沙淤积量小,河流深度加大,正确;地壳运动是一个缓慢的地质过程,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影响河水深度变化的因素,错误。故选B。【24题详解】图中信息显示,8月河流水位下降,河水变浅。河水变浅说明河流流量少。河流流量少,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河床抬升,A正确;材结合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河水流量少,说明8月份降水量应该减少
25、,B错误;泥沙淤积除受河流水量影响外,还与河流含沙量有关,因此水量减少不是河床抬升的主要原因,C错误;地壳抬升是个剧烈的过程,结合材料,可知不是地壳抬升,D错误。故选A。【点睛】第二小题易错选成C答案,解答时应注意对A与C选项的区分。河流水量减少可能导致泥沙淤积,但泥沙淤积量还受河流含沙量的影响。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25. 图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 B. C. D. 26. 图示区域A.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 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 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
26、被D.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答案】25. C 26. A【解析】【25题详解】据图可知,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时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故选C。【26题详解】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故选A。下图示意我国某河谷北坡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 该河谷海拔1200m以下,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27、( )A. 水分B. 热量C. 土壤D. 坡度28. 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 )年均温较高光照较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群落生产力较低A. B. C. D. 【答案】27. A 28. B【解析】【分析】【27题详解】由图示可以看出,1200米以下为河谷基带荒漠草原带,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分条件差决定的,所以植物多样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在荒漠草原带以上出现落叶阔叶林,说明热量不是主导因素,图中显示不出土壤、坡度的影响。选A正确。【28题详解】图示山地野果林分布高度较山地草原低,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海拔高,年均温低;高海拔地区光照条件更好;由于气温低,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高海拔区温度低。
28、热量不足,群落生产力较低。选B正确。【点睛】山麓地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地带性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在温度、水分、风力、光照和土壤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生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9. 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B. 坡度C. 海拔D. 坡向30. 高黎贡山随海拔的变化依
29、次出现干旱灌木、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 地方性分异规律D. 垂直分异规律【答案】29. D 30. C【解析】【分析】【29题详解】据材料可知黄壤在高黎贡山东坡分布下线较高,黄棕壤在高黎贡山东坡分布下限较低,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故两者之间主要的差异因素为坡向,D对。东西坡在纬度、海拔及坡度上基本没有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BC错。故选D。【30题详解】高黎贡山所处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按照地带性分布看,基带应为常绿阔叶林,而该地受地形影响,低海拔河谷地区气流下
30、沉,降水较少,不能满足森林生长,随海拔的变化依次出现干旱灌木、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景观,明显不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应为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C。【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规律: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题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异。如落叶阔叶林带在典型的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植被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31、。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二(综合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圣安娜风,是指每年秋冬季节,在加州南部山谷出现的来自内陆荒漠地带的特有的风,被当地人称为“魔鬼之风”。材料二图1为加利福尼亚州山火分布示意图,图2为旧金山、圣迭戈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图。(1)简述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形特征。(2)比较旧金山与圣迭戈降水的异同并说明原因。(3)分析加州南部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答案】(1)以山地高原为主;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中央谷地,西部为沿海山脉;南北纵列分布。(2)相同:冬多夏少,为冬雨型;不同点:旧金山降水量多于南部的圣迭
32、戈。原因:都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旧金山受西风带控制时间更长,所以降水较多。(3)形成原因: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美大陆北部逐步形成冷高压;来自内陆荒漠、高压南侧的东北风形成了圣安娜风。【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降水异同及其原因和加州南部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通过对旧金山与圣迭戈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分析两地降水的异同和形成原因,秋冬季节,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内陆地区降温快形成冷高压,进而形成在加州南部山谷出现的来自内陆荒漠地带的特有的风。凸显了区
33、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对区域综合性、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详解】(1)结合图示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区等高线海拔高度多为20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等高线较为稀疏,边缘从200米变为2000米,坡度较陡,说明该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200米等高线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东部海拔较高,中部为山谷,图示山脉多为南北纵列分布。(2)结合图示旧金山与圣迭戈降水资料图可知,两地降水季节分配都相同,都是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为冬季多雨型,因为两地都位于北纬30到40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不同的地方时旧金山降水总量多于南部的圣迭戈,主要原因
34、是旧金山纬度高于圣迭戈,受西风带控制时间更长,所以降水更丰富。(3)结合材料可知圣安娜风发生在每年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北半球陆地降温快,北美大陆北部逐步形成冷高压,高压南侧会形成的东北风会从内部荒漠地带吹向加州南部山谷的风。【点睛】地形特征的描述一般从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高低及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特殊地貌:海岸线(长度,曲直)、喀斯特地貌、冰川、沙漠、火山,5.等海岸线特征方面。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伊塞克湖是中亚地区旅游疗养的胜地,湖面海拔1608米,冬季湖面表层水温为23。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35、,玄奘西行经过伊塞克湖南岸:有“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的描述。(1)说明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原因。研究表明,近4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补给伊塞克湖的河流的径流总量呈增加趋势,但伊塞克湖的入湖流量和湖面却不断减小,湖面下降约2米。(2)分析伊塞克湖流域径流总量增加,而湖面却不断缩小的原因。(3)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湖泊面积缩小产生的影响。【答案】(1)周围山地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湖泊面积大、河流多汇水较多,水量大,冬季降温慢;所以,湖泊冬季水温较高。(2)伊塞克湖属于内流湖,入湖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和降水补给;近
36、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降水增加,导致流域内径流总量增加;随着河流沿岸人口增多、耕地面积扩大,水资源消耗加剧,导致人湖水量减少;伊塞克湖湖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湖面不断缩小。(3)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蒸发加剧,荒漠化不断加重和土地盐碱化不断加重;湖床裸露,增加了新的沙源,沙尘暴天气频繁;周围地区温差加大;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等。【解析】【分析】本题通过伊塞克湖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河流补给,影响气温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知识分析作答。【详解】(1)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原因可
37、从地形和水量解释,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地形较封闭,周围多山地,阻挡冷空气进入,同时众多河流汇入,湖泊水量大,冬季降温慢。(2)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是湖泊水位变化的决定因素。由材料可知:气候的变化导致冰川融化,降水增加,导致总径流量增加。地处内陆,人类活动需水量大,导致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使湖泊水位降低。(3)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从水文导致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变化来回答。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为东非大裂谷东支的北段。研究发现,东非大裂谷处的地幔比其他地区的地幔要热得多
38、,当高温的岩浆上升到该区域,地壳受热隆起,底部部分岩石熔化,地壳变薄,最终承受不住而裂开,岩浆会从中流出。高原表层堆积着数百至2000米厚的第三纪玄武岩,之下是中生代海相沉积岩,最下面地层属于非洲古陆的一部分。材料二下图为埃塞俄比亚地区简图。(1)简述中生代以来埃塞俄比亚高原形成的地质过程。(2)简述亚斯亚贝巴的气候特征。(3)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多沙漠,试分析其形成原因。【答案】(1)海洋物质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冷却凝结,形成高原。(2)终年温和;年温差小;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3)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冬半年盛行干热的东北信风;东部和北部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
39、坡(雨影区)降水少。【解析】【分析】本题以埃塞俄比亚为背景,考查地质作用、气候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一般。【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埃塞 俄比亚高原位于非洲东部,地质上是寒武纪非洲古陆的一部分,上覆 中生代海相沉积层,说明中生代时期海洋物质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之后因地壳抬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使岩浆自裂谷带喷出,冷却凝结形成玄武岩,使最上层形成厚达几百至2千米的玄武岩要盖层。因地壳抬升和岩浆冷凝堆高地表,形成高原地形。(2)亚的斯亚贝巴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及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气温看,亚的斯亚贝巴位于低纬的高原上,年气候温和。从降水来看,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总量大,
40、但是季节变化大。(3)埃塞我比亚东北部多沙漠的形成原因应从降水与蒸发两方面进行分析。北半球冬半年,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盛行来自陆地的干热东北信风,很难成云致雨;夏半年,埃塞俄比亚东北部位于西南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的)的背风坡,处于雨影区,降水较少;图中显示,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纬度低于15N,海拔较低,气温高,蒸发强,导致气候干旱,多沙漠。3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下图),海拔3500米以上,沼泽广布,夏季天气变化大。在冷湿环境下,松潘草地泥炭(未分解的植物遗体不断堆积而成)资源丰富。解放后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部分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大为缩小,已发展成
41、少数民族的农耕区。(1)分析松潘草地夏季昼夜温差大的成因。(2)分析松潘草地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3)指出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答案】(1)海拔高,大气较稀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天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多,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2)松潘草地海拔高,气温低;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形平坦(地形以高原为主),排水不畅(或土质黏重,水分不易下渗,地表积水)(3)变化:土壤中有机质减少(有机质含量下降)。原因:(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来源减少;草地排水疏干,突然水分含量下降,有机质(植物遗体)分解速度加快;种植
42、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加快有机质的分解。【解析】【详解】(1)松潘草地夏季昼夜温差大的成因要从大气热力作用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海拔3500米以上”说明其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差,气温高。而由于空气稀薄,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2)松潘草地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要结合材料从“冷”和“湿”两方面进行分析。“冷”说明气温低,“湿”说明水分含量大。气温低主要是由于松潘草地海拔高(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海拔3500米以上),形成“冷”环境;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由于海拔高,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形平坦(地形以高原为主),排水不畅,长期积水,使得形成“湿”环境。(3)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及原因要从有机质来源及消耗角度分析。从有机质来源看,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由于农垦,导致草地面积减小,土壤中有机物来源减少;从有机质消耗看,种植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加快有机质的分解,有机质来源减少,而消耗增加,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