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734.50KB ,
资源ID:38081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081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中图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1、一、选择题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解析:选D。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

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选C。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34题。3阶段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 全球变暖A BC D阶段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天命决定一切B自然主宰人类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解析:第3题,阶段处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

3、段,破坏原有的森林进行原始的耕作,造成对原始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第4题,阶段,人们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掠夺性地开发资源,认为“人定胜天”。答案:3.A4.C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5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A BC D6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阶段() A BC D解析:第5 题,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第6 题,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答案:5.A6.C阅

4、读下列材料,完成78题。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他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梅尔维尔白鲸)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7材料描述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_的态度()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8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描述的文明类型() A BC D解析:四则材料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

5、生产、生活场景。第7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8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答案:7.C8.A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910题。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9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尊重与善待自然 关爱人类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定胜天A BC D10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_价值() A维持生命 B经济C娱乐和美感 D科学研究解析:第9 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

6、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第10 题,文中“他”猎杀藏羚羊,是为了获取其皮毛,获得经济利益。答案:9.D10.B11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谋求人地协调的重要措施。关于下图所示的经济发展模式,叙述正确的是()A能加速资源的利用B能加剧生态破坏C能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D没有尊重与善待自然解析:选C。图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目标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食品、绿色

7、消费、绿色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绿色GDP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2下列措施中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A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增长率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D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选C。本题着重考查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重要内容。现代环境伦理观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二、综合题13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8、()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生态文明和采猎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人地关系_;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3)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下降B环境质量的改善C科技的进步D资源质量的提高(4)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的道路。解析: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采猎文明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文

9、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答案:(1)D(2)较小基本和谐严重(加剧)恶化(3)C(4)可持续发展14读洞庭湖湖区面积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1)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什么?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史载南宋时期“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埠,每欲播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请用地理学原理分析长江流域“水势年增”的原因。(3)上题所述南宋时期所体现的人地关系

10、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从新型环境伦理观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环境伦理观。第(1)题,通过两幅图对比可知洞庭湖湖区面积呈现减小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第(2)题,由题干可知,长江中上游出现毁林开荒,导致长江泥沙含量增加,使下游河湖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致水量大增。第(3)题,上题所述思想过分夸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4)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答案:(1)逐渐减小。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2)

11、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降,水势年增,洪涝灾害加剧。(3)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平原地区退田还湖,兴修水利工程,加筑堤坝等。15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1)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

12、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2)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等问题,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3)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4)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几方面。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