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07MB ,
资源ID:3807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07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开辟新航路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开辟新航路2.doc

1、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我理解,这节课一方面要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脉络与血肉,还必须赋予这节课“灵魂”。对我来说,历史课堂的“灵魂”就是一个永恒的追问:在无尽流转的时间舞台上,人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本课的“灵魂”是对这个问题的一次局部回答:人被历史所造就,但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未来则由新的历史所创造这就是我通过新航路开辟者们的故事想要告诉学生的。 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大体由三个问题构成: 15

2、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欧洲将要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从何而来?为什么独独是他们完成了开辟新航路的伟业?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15世纪的欧洲弥漫着一种“黄金热”,这是当时所有欧洲人在心态上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为什么唯独迪亚士、哥伦布等人成为时代的宠儿、完成万世伟业?这是本课设计所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新航路开辟者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不同立场与视角的不同看法?这是本课设计上所要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 本课大体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从15世纪欧洲的危局与困惑开始,渐次展现新航路开辟中的人与事,以期学生能

3、够在历史概念的辨析中探寻英雄与凡人的分野,在西班牙与菲律宾对麦哲伦的对立评价中发现地理大发现的双重影响,并由此感受历史中的人,人所改变、创造的历史。过程设计 导入:开辟新航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为什么开辟新航路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评价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审视、反思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与事。 展示课题:新航路的开辟 一、为什么是他们?中世纪欧洲的故事 展示材料l:T&O Map(图见后面) 问题l:你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像吗?依据是什么? 问题2:你能够解释为什么这幅图像呈这样的格局吗?这显示了什么历史因素的影响? 问题3:在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欧洲

4、人是如何看待图中的各个部分的?ks5uks5uks5uKS5U 这幅图像上的“ASIA”“EUROPE”“AFRICA”显示这是一幅地图。这幅地图与我们今天常见的地图相当不同,三个大洲的布局极为规整,根据我们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了解,可以推测这一图像背后天主教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这是一幅“T&0地图”,反过来叫“O&T地图”也可以。根据维基百科,这种地图最初出现于8世纪,是一名僧侣创作的。所示的这幅地图已经经过了简化,出版于15世纪后期。此图反映了中世纪时期一般有阅读能力或者接受了宗教宣传的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由亚洲、欧洲、非洲构成,分别是诺亚的三个儿子闪、雅弗与含的后代居所,被顿河、地中海与

5、尼罗河分隔开来;亚洲因为是基督诞生与殉难的地方,因而具有神圣的意义,耶路撒冷处于世界的中心,在东方遥远的地方,是伊甸园的所在,在一些地图上,有六翼天使手执火剑保护的标识。在罗马看来,非洲是未开化之地,而东方则在异教的统治下沦陷,天主教徒有不可推卸的将基督教的圣帜插向远方的义务。 (说明:一幅与当下迥然不同的地图带出的一个与今日迥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在这种特殊世界观背后的特殊时代。也为说明宗教在新航路开辟方面的作用埋下伏笔。) 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却要颠覆这样的观念。 展示材料2:马可波罗游记插画“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 问题4:你能用简单的语言为大家介绍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吗?ks5uks5

6、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 问题5:在这幅l4世纪版画对“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的描绘中,有哪些不合乎史实之处?你能对当时画家“犯错”的原因加以解释吗?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生活在13世纪,他曾经到过中国,后来他Fl述自己的经历,被整理成书,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这幅版画里,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服饰中的一些部分可能与土耳其人相似。实际上,人常常只能用自己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的事物。 马可波罗的书出版以后大受欢迎,在欧洲相继出现了175个不同语言的版本,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可是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

7、“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有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 问题6:你能够理解为什么马可波罗既受到欢迎又受到嘲笑吗? 问题7:结合我们之前叙述的中世纪欧洲世界观,欧洲人可能会相信马可波罗对东方描述的哪些部分,拒绝相信哪些部分? 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东方是富庶的,在异教君主的统治下井井有条,那里使用黑色的石头作燃料,那里充满黄金与白银,那里有被称为“天堂”的美好都市。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欧洲人相信东方的富庶,因为那里是耶路撒冷与伊甸园的所在,但是他们不相信世上有不信基督的英明君主,他们宁肯相信忽必烈是凭借魔法师军团而非理智统治国家。 马可波罗带给欧洲人的冲击,是观念上的。 (说明:上海中学薛建平老师用

8、一句话概括了马可波罗在欧洲的遭遇:“马可波罗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认识了东方,认识了中国,但欧洲人却用了近二百年的时间去认识马可波罗及其游记”这里利用了一幅插图来具象化地说明欧洲对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误读,在其背后的仍是历史造就的世界观的限制。同时这里的描述也与之后将要教授的“黄金热”形成呼应。) 真正的冲击来自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在土耳其人的军事压力下,大批学者从拜占庭帝国逃亡到了西欧,他们带来了西欧久违了的古代希腊、罗马知识。 这幅地图给西欧知识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托勒密最初于公元2世纪绘制,描绘了当时人所认知的世界,l4世纪末,一些僧侣对地图进行了改制,添入了当时的新的地理学知识,仍以托勒密

9、的名义在15世纪初刊行。因为托勒密是教廷承认的地理学权威,而现在,托勒密地图的重现,使罗马对世界的描述出现了裂痕。 奥斯曼土耳其的出现不仅使欧洲人重新接触了旧的知识,而且带来了战争。战争使传统的香料贸易大受影响,欧洲被迫付出成倍于过去的黄金换取东方的香料。而此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也需要黄金的孕育,但欧洲却不得不经历着最严重的黄金外流,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出示板书:困惑、危局与“转危为机”转危为机? 困惑:宗教-世界观 危局:黄金荒 阅读课文:欧洲人当时是否具备转危为机的条件? 君主专制制度、日渐成熟的航海技术、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强烈的宗教狂热给实现突破提供了条件,而黄金荒下的“黄金热”

10、则成为欧洲人踏上征途的最主要动力。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东方,托勒密所勾勒出的世界给“充满饥渴”的欧洲人指明了方向到东方去。 (说明:以上重点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具体条件,课本有非常清晰而详尽的说明,学生在理解上一般不会存在障碍,在与背景形成关联之后,也可以在学生头脑中自然构成知识网络,形成较为牢固的记忆。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并以课堂发言的形式检验阅读结果即可。) 二、为什么是他们?新航路开辟者的故事 1简介新航路的开辟 展示材料4: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一切打破僵局的条件都已经具备,只等有人上路。l5世纪末到l6世纪初,葡萄牙与西班牙航海家率先开拓了前往东方与美洲的“新航路”。 问题

11、8:你能够利用这幅地图为大家介绍新航路开辟的简要情况吗? 结合课本,我们知道15世纪末迪亚士、达伽马开辟了绕过非洲前往印度的航路;而哥伦布开辟了向西通向美洲的航路;l6世纪初麦哲伦带领西班牙人首次进行了全球航行。 (说明:此处仅对新航路开辟作表面的概述。一般来说,利用单张世界地图以及概括性的讲授,使学生理解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脉络乃至得到相对牢固的记忆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里仅作为一个过渡环节,更高的目标则通过更加具体的材料、故事与问题来加以完成。) 2知识与信仰的力量哥伦布发现美洲 展示材料5:哥伦布航海日记片段 船员开始焦躁起来,他们不能再忍受这样长的旅程了。海军元帅(哥伦布)尽量安慰他们,提示

12、他们这次航行会带给他们美好的前程和各种利益。 哥伦布航海日记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扬帆西向,计划从地球另一侧抵达东方,招募船员如此之难,以至于西班牙国王不得不请求教皇给予上船者宗教免罪的担保。漫长的旅途中,船员们越来越难以忍耐,哥伦布便用经济与政治的利益来诱惑他们,对他们加以影响。面对困难,哥伦布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坚定信念和勇气。他的勇气源于他坚信地圆说,源于他相信自己计算的航程。由知识生出的勇气是最为坚定的。 我们今天知道,哥伦布将地球的周长算错了!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相信圣经里说的,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67的说法,因此采信托勒密估算的比较

13、小的地球周径;他又是马可波罗在蒙受了200年误解之后的一个最热诚的信仰者,他相信游记对亚洲过分巨大的描述。这两个错误的信息来源,使哥伦布计算的航程比实际短得多。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假如哥伦布不坚信地圆说,他自然不会想到向西航行到东方去;假如哥伦布的计算比较准确,他对地球大小的估算与我们现在的认识相差不多,那么他也不敢往西航行到东方去,因为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这是不可想象的。历史的偶然性就产生于此:在一个大航海时代,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极其执著精神的航海家哥伦布算错了。”而这种错误助长了他的信心与勇气,使他完成了千古留名的事业。 展示材料6:哥伦布航海日记片段 我们想到他们(土著居民)是即将得到

14、解救的人,为了证明我们不是他们的敌人,我们取消了武力,而用仁爱让他们感受到必须皈依我们的圣教。 哥伦布航海日记 结合这两则材料来看,哥伦布个人体现了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宗教、金钱,这是推动哥伦布走上发现美洲之路的强大动因。进一步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也可以发现,时代同样在那些普通的船员身上打上了印记,对金钱的渴望,宗教的许诺诱使他们成为哥伦布的伙伴。然而哥伦布敏感地察觉、并且利用了时代的潮流,而普通船员却在惰性与时代的召唤面前徘徊,只能被动地接受时代的推动、哥伦布的诱使、煽动。这个差异,大概可以算是大时代下的英雄与凡人的区别所在。 (说明:这一环节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借具体的材料与故事深化学生对时

15、代背景的认识ks5uks5uks5uKS5U知道时代背景会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发生怎样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几乎不加分别地施加于每一个人的;再则是提出英雄与凡人的区别。伟大人物的身上总是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三、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展示材料7:新航路开辟组图 问题9:你能够辨认这三幅地图的大致绘制时间吗?请说明依据。 这里的三幅地图显示了迪亚士、哥伦布与麦哲伦航海之后欧洲人对世界了解的变化。图仍与托勒密地图相当接近,印度被绘制成一个巨大的岛屿,非洲仅仅显出西部轮廓,可见这时地图的绘制者尚不知道达伽马航行的成果。但是应在迪亚士抵达好望角之后。而图中仍未能准确绘制印度,但已出现了与非洲遥遥

16、相对的美洲,可见这幅地图绘制于哥伦布航行之后,达伽马航行之前。图对世界的描绘已经相当完整而且正确,应是在麦哲伦全球航行之后的产物。 在葡萄牙与西班牙之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航海家接踵而行,连续进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探索,之后的探索与较早的新航路开辟结合在一起,被称为“地理大发现”。和托勒密地图结合在一起,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地图的逐步完善,我们还能看到欧洲人对世界了解的逐渐深入。而欧洲人也终于要从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中走出来了。 (说明:与开头的T&0地图一样,这里的地图也要训练学生的空间感,而且更进一步。希望学生追随空间变化的脉络形成时间感,由此在知识与技能上也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

17、借助具体的图像对比较抽象的新航路开辟的人物、路线、次序形成感性的认识;再则是使学生意识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世界观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由此,以下对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再认知就有了铺垫。)展示材料8:马可波罗游记插图14世纪插图16世纪插图 问题10:观察两幅不同时代的插图,说明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影响。 与上图相比,下图里中国人终于被画成了中国人的样子,欧洲人终于开始了解到远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世界已经不再相互隔绝,而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了。 (说明:这里再次使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由于之前的铺垫,学生在这里一般应该已经能够主动地发现欧洲人世界观的变化了。但是教师不能止步于此,通过进一步

18、的讲述。由世界观的变化再引出历史的变化,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由于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初现端倪,大量的黄金与白银流人了欧洲,引起欧洲市场剧烈的价格变动,被称为“价格革命”。依赖土地微薄收入的封建领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势,而敏感地追逐金银的资产阶级却在这个过程里逐渐壮大了。 (说明:实际上,“价格革命”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但如果在这里花费太多笔墨甚至举出材料进行说明的话,会喧宾夺主,使全课主题离散。因此索性简单带过,高一教学也不期望学生都能对此问题有很好的认知。“世界市场”则在以后教学中再做重点,故此处也仅仅提出而已。) 四、概念辨析 我们刚才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地理大

19、发现”。这个概念与之前所说的“新航路的开辟”截然不同。这在中文语境下不那么容易察觉,但是如果我们用英文来读这个词组,就会很容易意识到我们错过了什么。 The Age of Discovery 时代(age):地理大发现不是一个短暂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历史运动。16世纪的西班牙流行一句笑话每一个出海人的身后,都有1500个候选人在港口等待着接替他的位子。假如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新航路的开辟还会具有那么伟大的意义吗?他们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历史地位,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行动前无古人、后有来者,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没有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新航路开辟的伟大意义正

20、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开头,而不是几个英雄的个人冒险。 发现(discovery):发现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大发现“发现”了地理,也“发现”了物种、人类、文明。可是,这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动词欧洲发现了一切。欧洲人固然可以说“I discover China!”,然而中国人哪个会说“哦,我被欧洲人发现了!” (说明:实际上,英文中也有the Age of Geography Discovery的说法。但此处采用了更加常见的the Age of Discovery,原因是后者能够纠正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容易产生的概念混淆。这种概念混淆不但会影响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基本认知,而且因此会过高地估计个人在历史中所产

21、生的作用。所以,此处既是辨析概念,也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五、开辟怎样的时代?对麦哲伦的评价 展示材料9:麦哲伦纪念碑与拉普拉普纪念碑 这是今天坐落在菲律宾的一对纪念碑,远处的是1555年西班牙人为纪念麦哲伦而树立的麦哲伦纪念碑;近处的人像是l952年菲律宾为纪念杀死麦哲伦的酋长拉普拉普树立的英雄纪念碑。 问题11:如果你在这一对纪念碑前,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试着从欧洲、菲律宾、世界、麦哲伦等不同视角思考) 面对这两座遥遥相背的纪念碑,让人心生无限感慨。西班牙人因为麦哲伦为西班牙带来殖民地与财富而纪念他,菲律宾则因为曾经遭受的苦难而纪念拉普拉普。新航路开辟及以其为开端的地理

22、大发现,给欧洲国家带去了财富与进步,也给被“发现”国家带来了长久的苦难与伤痛,这正是历史的辩证法。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深思:从历史中的个人来看,麦哲伦等人出海并非刻意为他人制造苦难,他们追寻财富、名誉、知识与理想,他们凭直觉抓住了时代的脉动,但却不知道这时代究竟会走向何方。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地理大发现固然为被“发现”者带去了苦难,但这苦难何尝不是这些被“发现”地区走向现代文明所付出的代价?这代价沉重,却因沉重而迫使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人在历史之中,仿佛乘坐在独木舟中顺湍流而下,只能看到身畔闪过的景色,却不知背后推动着自己的究竟是什么。麦哲伦等人不过是本能地察觉到历史的脉动便已作出伟大的历史事业

23、,生活在500年后的我们,是不是应当更加明智一些?是不是可以主动地回过头去寻找历史的智慧,看一看是什么在推动着自己,从而作出伟大而明智地选择?这大概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那一点点意义吧。 (说明:这里从后人的不同视角去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时代进行再认知,通过西班牙与菲律宾对麦哲伦航行的不同看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这一段历史的辩证评价。) 附:板书转危为机?困惑:开辟新航路宗教世界观政府支持世界市场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条件危局:黄金荒宗教推动商业革命技术进步价格革命ks5uks5uks5uKS5U设计之后的话 这节课是2009年3月参加华东师大霍益萍教授主持的“聚焦

24、课堂”活动,在广东省实验中学上的一节华南地区交流课。现在的设计大体是根据当时授课的实录进行整理的。在重新整理的过程里,有这样一些反思: 第一,中学历史课堂能否打破“本本主义”的狭隘?历史课能不能够上得既“好听”,又“有用”?我一直相信,好的考试与好的课堂应该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不会是相互背离的,优秀的命题会给课堂教学以正确的引导,而好的课堂则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命题领域。今天各地的高考已经越来越趋于能力指向、目标指向,而非拘泥于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落实。在本课的设计中,我试图用一系列的图像来帮助学生建立具象的历史时空线索,以图像为桥梁,搭建具体的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这些是历史的,也是应试的,是否能成功

25、地达到目的?请读者衡量。 第二,以史料连缀的课堂是否能走出史事支离破碎的怪圈?史料教学法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样式,然而史料一出,就难免要画线、概括、解读,几个回合一来,历史便在史料的堆积中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或许读懂了几则史料,但是却因此而忘记了历史。历史应该有具体、鲜活的材料的支持,但历史也同样应该是酣畅淋漓的。即使从应试的角度来说,学生也不仅仅是在面对低下头去的微观史料分析,他们同样要面对具有思维跨度的宏观把握理解。本课在设计上试图通过始终保持的对人与历史的关注,在史料的选择上大体使其具备同样方向的指向,从而使学生自然地出入于微观与宏观之间,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也请同行们品评。 (本课在设计上得到了孔繁刚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准备中也得到顾春梅老师的良好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我也要借此感谢广东省实验中学提供的舞台,感谢广东历史教师们对我热情的接待与鼓励,感谢陈成、刘琴两位与我同台展示的广东教师,你们的设计至今仍对我启发良多。)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