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06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讲与练 专题十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7 知能巩固.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纲考点一维新思想1(2014北京文综)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D两项。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B项正确。答案:B2(2014新课标全国卷)1

2、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文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

3、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3(2013北京文综)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繁露 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 孔子改制考ABC D解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而理学是在吸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故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著作,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故正确。都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故可排除。答案:B4(2013天津文综)“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

4、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答案:D5(2013安徽文综)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

5、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6(2013福建文综)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解析:劝学篇的本质是“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排除B、C、D;在美国媒体眼中,该文让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选A。答案:A7(2013大纲全国卷)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

6、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本题选D项。答案:D8(2012北京文综)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

7、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句读错误;处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句读错误。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进行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答案:B考纲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9(2013江苏单科)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8、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析: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故A项错误。C项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答案:D10(2012上海单科)“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

9、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提取关键信息:“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布尔什维克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A、B、C三项均不符合以上两个关键信息。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答案:D11(2011北京文综)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

10、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解析:题干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大部分人“赞成社会主义”。这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关,反映被调查人群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注意题干时间“1923年”,A项北伐是在1926年开始,B项与题意不符。D项斯大林模式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答案:C12(2014山东文综)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

11、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请回答:(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

12、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解析:本题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利用、价值判断以及综合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甲:柱状图主要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烈妇女的宣传褒扬;材料乙: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婚姻自由的观念;材料丙:反映了20世纪初人们保守与进步并存的婚姻观。第(1)问应从比较的视角来分析。首先要明确材料甲反映出古代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进而明确可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

13、究的视角。第(2)问作答时必须结合具体事例从保守与进步两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考查了史料的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报纸的新闻报道相对于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史料价值要高,故可判断应优先选择材料丙,“理由”应从分析材料丙和材料乙的史料价值差别的角度回答。第(4)问注意设问,先从材料丙的角度来分析,然后再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来分析,最后再回归结论。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

14、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

15、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切入点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的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因而深受中国人的敬仰1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新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A改

16、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解析: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究竟“新”在何处,要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新思想的倡导者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当时新思想的倡导者是封建士大夫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其目光主要集中在国外,集中在向西方学习上,并非改革内政。答案:B切入点主干知识:洋务派的主张2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材料是_()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

17、护清朝的统治,所以屋子指清朝统治,材料指西方先进科技。答案:A切入点主干知识:维新思想3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得到清军的支持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材料中康有为认为只要皇帝的圣旨一下,天下皆知,可以实行民主政治,而民心也会归顺。说明康有为认为政治改革是非常简单的,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故选C。答案:C切入点主干知识:新文化运动4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

18、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提倡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解析:材料中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说明把新文化运动看作是混乱形成的原因而加以否定,认为其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答案:D切入点主干知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5“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意国将是工人的意国了,英国将是工人的英国了。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上述材料选自一个工人的宣言书。这份宣言书可能诞生于()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后期 D解放战争后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几个关键

19、词包括“俄国”、“工人”、“快到中国”,可以判断是指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故选C。答案:C切入点核心概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技,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B思想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C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关键在于“中学为体”D是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解析:C项中注意“关键”一词,应在于“西学为用”,洋务派认为可以采纳西学为“中体”所用,顽固派则贬低并完全排斥西学,反对借鉴、学习西学。答案:C切入点运用近代化史观理解不同派别的思想7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

20、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解析:C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应选C。答案:C切入点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8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抵御了外来侵略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解析:鸦片战争时期,以林、魏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答案:C9.人大代表徐龙建言:让“红段子”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这里“红段子”的主要内容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积极健康的、“红红火火”的段子。而1915年的那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制度,反对旧制度A BC D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掌握,提倡新制度、反对旧制度的表述不正确,排除含的B、C、D三项。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