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72.50KB ,
资源ID:38064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06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doc

1、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一、文化经典阅读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 “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2)?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上【注】(1)“或”同“惑”,怪。(2)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3)数,技艺。(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

2、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B.本段话用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

3、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D子

4、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2)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和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各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孟子认为: 孔子认为: 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

5、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疾视:怒目而视。旅:众。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祜:福。对: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2)、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

6、(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注济众;周济大众尧舜其犹病渚:病,不足;诸,之乎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匠才能够做得到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

7、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于的“恕”的理解。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

8、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其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浼(mi):污染。(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设喻来说明伯夷不同流合污、自视清高的心态。B各诸侯国虽也有善于外交辞令的人到伯夷那里,伯夷也不肯接纳人家。C柳下惠并不把侍奉不好的国君当做耻厚,也不认为做小官是卑下之事。D纵观全文,孟子认为伯夷与柳下惠两人身上的弊端均大于好处。(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 答: 6、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9、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注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

10、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平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

11、请事斯语矣。”(颜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2)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8、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

12、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 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

13、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 9、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

14、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有一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就不就其职位。”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做那件事”而一定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

15、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财物平均就无所谓贫,上下和睦就无所谓寡,上下相安就没有倾覆之祸。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担心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萧索的高墙之内啊。(2)简述孔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注释】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徼:抄袭。(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

16、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答: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注释】 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

17、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是“富民”思想。B.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C.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D.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答:_ _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18、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顺父母就是要尽量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礼。C作为子女,不让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这也是孝顺。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答: 1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材料一:曾子

19、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答: 1

20、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则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则极力为自己狡辩。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

21、古是今。(2)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请作简要分析。 答:_ _ _ 1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22、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些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2)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答: 1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

23、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 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湍(tun)水:急流的水。信:诚,真。就:趋向。颡(sng):额头。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B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之分的。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D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答:_ 17、阅读下面文言文

24、,按要求答题。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信:同“伸”。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段讲述了一个无名指不能伸直的人不远万里,到秦、楚求医的故事,批评他舍近求远,舍本逐末。B这人之所以愿远赴秦、楚就医,是因为他觉得患疾的无名指异常疼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C指不若人,四处求医;心不若人,却不知厌恶。孟子借助这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生要懂得有所舍弃。D这人觉得弯而不直

25、的无名指显露于外,无法藏匿,明显地表露出自己的缺点,故而觉得羞耻。2、试分析文中所述之人舍本逐末的原因? 答:_ 1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

26、娄上 【注解】尔也:如此罢了。圹:同“旷”,旷野。爵:同“雀”。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 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姓不想要的却强加在百姓身上,百姓想要的却从不满足,这样必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B要得天下,必得其民;要得其民,必得其心;要得其心,就一定要顾及百姓的需求。C不施仁政,便如同驱赶百姓;实施仁政,百姓便蜂拥而至。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没有仁德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到天下的。D引用诗,是为了说明平

27、常立志行仁的重要性。2、上文采用了譬喻说理的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_ 1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予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2)结合

28、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答: 2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貌? ” (论语八佾第三) 注摄:兼职。坫:设在厅堂中两楹间的土台,用以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

29、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请简述孔子对不合“礼”行为的态度及主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第三) 2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使漆雕开。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装。(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

30、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好知识,若有余力,就要去做官。B漆雕开是一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不是热衷官场、追名逐利的人。C孔子对漆雕开自认为还不能做官这种有自知之明的想法感到高兴。D漆雕开说自己对做官没有信心,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答: 2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篇第十二【注释】 彻

31、,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B.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C.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D.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 2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第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第十三(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

32、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主张的“周”、“和”就是要取消等级观念,B.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C. 党同伐异几乎是人类难以消除的天性,孔子却把这称之为小人行径。D.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相反。【注释】周:合群。比:音,勾结。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2)结合上面两选段,分析选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 “君子”观。 24、阅

33、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注释】 安:乐意。 梃:木棒。 庖:厨房。 厩:马栏。 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挺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34、”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梁惠王曰

35、:“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注释】 安:乐意。 梃:木棒。 庖:厨房。 厩:马栏。 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挺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

36、,提高他的觉悟。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一、1、(1)C(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文中

37、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2)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求学中的作用。专心、恒心,这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标的关键所在。2、(1)D(子贡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2)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3、(1)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2)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

38、生。4、(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2)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5、(1)B (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说各国诸侯虽也有用了最动听的言词来请他做官的,他也不肯接受。)(2)(3分)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态度僵硬,难与之相处;一种人处世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甚至被人误解为投机。6、(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

39、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7、(1)B(“礼”应是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仁”是内在的)。(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只要注意后天“修身”,做到不断地学习、修养,就能成为懂“仁”的君子。8、(1)A(“文”是掩饰之意,不是指“文才丰富”)(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

40、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9、(1)D (2)(3分)孔子尤其不能容忍他的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的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因而又从品德和政治原则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更加尖锐的批评。全文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看穿了季氏讨伐颛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 10、(1)B(见译文)(2)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了来规范。君子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居下位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厌

41、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我厌恶剽窃却把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把它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把它当作直率的人。”【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11、(1)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2)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

42、鉴的价值。【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12、(1)A(这里的“无违”指的是不违背礼)(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13、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而不是没有必要再污损)(2)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

43、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14、(1)B(孔子认为今之学者只是为了他人的赞美而求学;孟子认为,今之君子将错

44、就错,不知悔改;孔孟二人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是古非今。)(2)古之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百姓都可见到,他们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因此,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百姓依然敬仰他们。【译文】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15、(1)A(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2)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中的内容

45、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孟子认为读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译文】咸丘蒙说:“舜没有把尧当作臣,我已领教了您的解释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意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

46、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过时,父亲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不学诗经就不会讲话啊!我便退下来学诗经。”16、(1)B(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无善与不善之分)(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性善论”的观点。(个人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译文】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

47、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17、(1)D(并非舍近求远;患疾的无名指并不疼痛也不害事;并非说明“人生要懂得舍弃”。)(2)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

48、指弯曲了而不能伸直,当然不痛苦,也不妨碍做事。如果有人能够使它伸直,就是去秦国、楚国(求医)都不嫌远,因为自己无名指不及别人。无名指不及别人,就知道厌恶;良心不及别人,竟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懂得轻重。” 答:忧指忘心,说明了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18、(1)C(这对比是为了说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而不是仁德的君王的重要性。)(2)如: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对于仁德的向往。如: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暴政只能驱逐百姓,只能让暴君失去民心,从而突出了实施仁政的重要意义。【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

49、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

50、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19(1)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就算真正做到了孝”有误。“做到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这种理解还是片面的,孔子听讲的“孝”,范围很广,不是仅停留于形式,还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

51、你父母健在的时候,应该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应按礼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2)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如果仅是替父母办事,给父母饭吃,而脸色难看,那是不孝。孝决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参考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有好喝的,让父母享受。难道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20(1)B(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理解。B项“对管仲持宽容态度”有误,孔子向来很重视“礼”。对管仲居功自傲,不遵礼制的做法是批评的。”当然,在其他篇章里,孔子对管仲也有肯定的评价 ) 参考译文

52、 有人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台,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兼职这哪里谈得上俭朴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照壁;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吗?”。 (2)孔子学说是以叫“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仲规定,对大夫僭用国君之礼这种违制失礼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参考译文 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的呢?”21(1

53、)D(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D项“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有误。漆雕开感到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希望继续留在老师身边学习,晚些时候去做官。) 参考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感到高兴。 (2)孔子提出了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举荐贤才、选贤用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认为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的向背,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当政。他主张在“知人”的前提下,大力举荐贤才,只有使用贤才治国治民,才能收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理想政治功效。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道:“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

54、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如果举用奸邪小人并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了。”22、参考答案: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2)参考答案: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

55、,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23、参考答案:A。孔子主张并没有主张取消等级观念。(2)参考答案:孔子认为君子应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4、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

56、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

57、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了。25、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

58、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