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028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卷: 专题14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题1(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答:_答案(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

2、人去、夜寂静时。(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解析(1)词的上阕写日间情景,偶尔放晴,却薄暮昏暝。词的下阕写夜间情景,更深人去,酒已都醒。上、下阕以暗移的时间为经线自然衔接,将词境渐次推进。(2)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较明显,只要抓住“秋阴”“向暝”“凄冷”“寒声”“雁影”这些重点词,即可确定情感类型。因“秋”“暝”“凄冷”“寒”均是表达凄情愁思的,而“雁”是思乡怀人的物象。下阕更深人去的凄清,孤灯映孤影,醉酒都醒,强化了旅思乡愁的表达。而末句“如何消夜

3、永!”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2(2011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

4、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1)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

5、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为考生熟知,由此即可整合出答案。3(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

6、原诗结构中的作用。答:_(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_答案(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析(1)要抓住登城诗中写雨特征的词“半有无”;另外,题干中对望湖楼晚景中的雨的特点的

7、概括“疾风骤雨”也是对答案从反面的提示。(2)题干中已点出它们都是“相对静止”的画面,而且明确要求让说的是在“结构中”的作用。谈结构中的作用,就要谈与前后诗句的关系;题干中“静”的说明,也是在提示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谈诗句间的关系。(3)答题时要分别举出体现优美和壮美的诗句,对诗句分析时要讲出其所用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既有举例,又有赏析。4(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

8、简析。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_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表情。(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中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

9、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解析(1)这是一首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诗中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已至。谚语有“夏雨分牛脊”,只有牛头牛尾之间,风雨已至,“泼浓墨”写色,“翩车轴”喻声。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鸣”“吼”突出声音之大。(2)“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又”字写出牧童怨雨

10、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5(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答:_(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上片描写“

11、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解析(1)词的上阕明显化用了韩愈的诗早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描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再结合“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描绘,不难分析出为什么。(2)词的下阕大意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了,劝人珍惜美好的时光。6(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

12、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_(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_(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

13、、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解析(1)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第一句中的“无敌”,第二句中的“思不群”,第三句中的“清新”,第四句中的“俊逸”。(2)这一联的意思是:我望江东(想念李白)只能看到日暮的云彩(看不到李白),李白望渭北(想我杜甫)只能看到春天的绿树(看不到我)。答题的基础是弄懂诗句的意思,弄清了意思,总结其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就不难了。(3)诗歌前两联写其诗,第三联忆其人,最后一联又回到诗。7(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14、。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答:_(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2)

15、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解析(1)题干对赏析的角度进行了限制,只能从画境、真景及两者的关系来说。答题时,一要答出画境,写出是一种怎样的画面;二要答出真景,也就是作者想象中的误以为“真”的景象;三要答出两者的关系,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由真景返回画面。(2)题干要求对“古代有人批评”是否恰当说明理由,实际要求考生思考为什么“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答题时,一要明确表态是否恰当;二要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明的理由,也即这样写的用意,赞美画的

16、高度逼真;三要指出“这个批评”不恰当的原因,是没有领悟诗的佳趣。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8(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答:_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放、山花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

17、然情怀。(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情景;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解析(1)全诗围绕溪水写景:琅琊山上的积雪化为融融春水流入了琅琊溪,一座木桥横跨两岸,游客信步桥上,但见片片落花随溪水自上游漂来。几幅画面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2)第三句“不知”是由眼前之景所作的推想,是虚写;第四句“但见”实写眼前之景,是实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如宋画深山藏古寺,又如齐白石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提升了作品的意境,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9(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

18、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答:_(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_答案(1)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

19、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如本诗中的“人意静”,其他如“伤”“悲”“愁”等词。二要注意景物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如本诗中的“临水”“见初日”“学野凫”等。当然,还要注意某些诗句中隐含的情感信息,如“安得学野凫”一句就隐含着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2)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记忆一些常见手法,如对比,对偶,比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还要注意写景状物的角度,如动静角度,视听角度等。分析原诗,对号入座

20、,答案务必准确、全面。对偶是古诗中常见技巧,考生往往视而不见,要注意。10(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答:_(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答:_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2)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

21、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分析归纳,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之人;从诗歌的题目及“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可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着自己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珍视友情;从“纶巾鹤氅试春风”一句可以分析得知,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个风流飘逸之人。(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分析此诗,应从对仗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考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联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我

22、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其中苦还是乐,怜还是惜,悲还是喜,令人难以察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模拟题11(2011山东潍坊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答:_(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答:_答案(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

23、个性特点。12(201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中秋米芾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注醽醁(ln l),古代的一种美酒。瓯(u),杯子。欹(q),斜倚,斜靠。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意象?答:_(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答:_答案(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

24、、玉笛、江流等。(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13(2011湖北黄冈中学五月模拟)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寇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

25、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_(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晴好天气和葵花等景物抒情;后一首还使用了比喻手法(托物言志)来抒情,将“柳絮”比作投机小人,将“葵花”比作自己,言在此意在彼。(2)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14(2011江苏三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答:_

26、(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答:_(3)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2)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3)写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15(2011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届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27、。湖上晚归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功力,请分析。答:_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的感受;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

28、(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16(2011山东威海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好事近吕渭老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为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注】吕渭老,南宋词人。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很多士人也纷纷南迁。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1)起句“飞雪过江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2)联系全词分析作者“鬓自此时白”的原因。答:_答案(1)点明渡江时恶劣的气候特点;渲染紧张的氛围,为写信报平安和下阕的抒情做铺垫。(2)南渡后生活百无聊赖;战乱频仍,不能与朋友互诉衷肠;辜负自己

29、读了一辈子书,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17(2011四川成都第三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宋)吕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注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注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名。语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借以形容景象荒凉。(1)简要说明本诗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答:_(2)南宋张九成评颔联两句诗说:“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1)“兔葵燕麦”属用典,上联和下联形成对比,“俱有意”“白无知”属拟人。(2)颔联两句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之情意,物之容态

30、。诗人形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雪消池馆,人倚阑干,直至日暮的景象,鲜明可感,同时又表达出诗人在病后对美好春光的眷恋和内心的孤寂。18(2011安徽合肥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乔吉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庙不灵狐狸漾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注】这首小令是作者由杭州西湖来游宜兴荆溪途中所见,有感而作。狐狸漾瓦:狐狸摔瓦罐,指做事胡来。乌鼠:乌鸦和老鼠。(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2)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

31、分析。答:_答案(1)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围成了篱笆。这三句话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困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2)设问。“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托物言志。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与追求。比喻。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形象生动地解释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对偶。“庙不灵”对“官无事”、“狐狸”对“乌鼠”、“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19(2011浙江

32、台州调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诗给他。欧阳修以这首诗作答。(1)颔联通过什么手法描绘“橘”和“笋”的形象?请作简要赏析。答:_(2)情感跌宕起落,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答案(1)“残雪压枝犹有橘”用反衬的手法写残雪能让万木凋零,却压不倒傲霜雪的绿橘,突出了绿橘不惧雪压的顽强精神。“冻雷惊笋欲抽芽”用拟人的

33、手法,以一“惊”字表现了竹笋精神振奋的状态。(2) 首联在写景中流露出失落之意,情绪低沉;颔联的盎然生机则使人振奋,转生欢愉之情;颈联抒写乡思,情绪又陡然下落;收尾则包含宽慰、自信等情怀,感情又由低回走向高昂。这样使诗情抑扬交错,充分显现出诗人的复杂情绪。20(2011河北衡水中学一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度大庾岭(清)朱彝尊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注】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徂:消逝。(1)赏析本诗首联中“孤”字的妙处。答:_(2)结

34、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抒情方式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答:_答案(1)孤独;双关,既指山岭孤高,也指自己的孤独;奠定感情基调,统领全诗。 (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感慨时光流逝、事业功名不在、思念家乡、孤独寂寞。21(2011湖南5月强化冲刺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2)词的下阕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的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