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内容(4)生态题组(一)1行为调节学说认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处于支配地位的个体占满有利的地段,剩余的个体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中或者往其他地方迁移,从而限制了种群的增长,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内的全部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其他很多种群相比,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_。(2)我国四川、陕西和甘肃这些栖息地内大熊猫的种群基因库大小不同,其主要原因是_。(3)根据行为调节学说:种群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从种群的数量特征角度分析,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原因是_。解析:(1)桃树雌雄同株,没有性别的分化,所以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性别比例。(2)由于
2、不同地区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不同,因此四川、陕西和甘肃这些栖息地内大熊猫的种群基因库大小不同。(3)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由于缺乏食物和环境的保护,易受天敌、疾病等的侵害,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且迁出率较高,从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答案:(1)性别比例(2)不同地区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不同(3)负反馈调节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由于缺乏食物和环境的保护,易受天敌、疾病等的侵害,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且迁出率较高,从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2斜纹夜蛾幼虫、黏虫是
3、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要害虫,益蝽每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这两类害虫。研究人员在玉米、大豆套作的农田中研究不同龄期的益蝽对黏虫的捕食能力,结果如下表。龄期345成虫日平均捕食量(头)3.334.238.006.50瞬时攻击率1.20.82.01.6回答下列问题:(1)在冬季调查益蝽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2)在该农田中益蝽属于_营养级,益蝽摄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另一部分被益蝽同化后用于_。(3)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通过在农田中释放益蝽来防治黏虫,则选择龄期为5的益蝽效果最好,理由是_。(4)农田中种植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_。解析:(1)由于益蝽在
4、冬季以卵的形式过冬,在冬季调查益蝽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2)根据题意可知,在该农田中益蝽的幼虫和成虫均可捕食斜纹夜蛾幼虫、黏虫这两类害虫,即说明益蝽属于第三营养级,益蝽摄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益蝽同化后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3)分析研究结果可知,若要通过在农田中释放益蝽来防治黏虫,则选择龄期为5的益蝽效果最好,原因是龄期为5的益蝽对黏虫的日平均捕食量和瞬时攻击率都最大。(4)农田中种植大豆可增加土壤肥力,原因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增加土壤中的氮肥。答案:(1)样方(2)第三分解者自身呼吸作用和生
5、长、发育、繁殖(3)龄期为5的益蝽对黏虫的日平均捕食量和瞬时攻击率都最大(4)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增加土壤中的氮肥3群落的演替一般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出现的第一种生物一般是_。后定居的植物能在该地生存,是因为_,后来它能取代第一种生物而成为优势种群,其原因是_。(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不断变化。我们把群落中这些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3)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逐渐复杂。生态学家在某牧草地放置占地约1 m2的石头,在距石头不同距离处,研究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有机物总量)三者之
6、间的关系,结果如图。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对蝗虫种群密度增大以及对天敌捕食蜥蜴的影响是_(填“都有利”“都不利”“只对后者有利”或“只对前者有利”)。解析:(1)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在初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种生物一般是地衣,后定居的植物能在该地生存,是因为地衣创造了一定的土壤条件,后来它能取代第一种生物而成为优势种群,主要是因为后定居植物在与地衣竞争阳光等资源中占优势。(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后,对于蜥蜴距离石头越近个体平均数量越多,说明石头不利于天敌捕食蜥蜴;对于蝗虫种群密度,随距
7、离石头越远,其种群密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说明放置石头不利于蝗虫种群密度增大;综上所述,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既不利于蝗虫种群密度增大,也不利于天敌捕食蜥蜴。答案:(1)地衣地衣创造了一定的土壤条件后定居植物在与地衣竞争阳光等资源中占优势(2)丰富度(3)都不利4某淡水湖泊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华,科研人员对该湖泊有机碳生产速率进行了研究(不考虑外部输入的有机碳),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蓝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成分,水华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调节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2)水深0.61.0 m处属于该湖泊的_层,该深度下温度_(填“是”或“不是”)影响有机碳生产速率的主要原因。7月份,水
8、深0.6 m以下有机碳生产速率低于其他月份,主要原因是_。(3)蓝藻含有藻毒素,通过食物链最终造成顶位肉食动物体内藻毒素富集,这种现象称为_。利用噬藻体侵染蓝藻,能高效、无污染地治理水华,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_技术。解析:(1)蓝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是生产者;水华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同时促进分解者的活动,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水中溶氧量减少,鱼类进一步大量死亡,所以这是正反馈调节。(2)一个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四层: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水深0.61.0 m处属于该湖泊的表水层;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温度不是影响有机碳生产速率的主要原因;7月份由于蓝藻大量生长
9、,堆积在上层,使下层水体中光强度明显减弱,所以水深0.6 m以下有机碳生产速率低于其他月份。(3)蓝藻含有藻毒素,通过食物链最终造成顶位肉食动物体内藻毒素富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利用噬藻体侵染蓝藻,能高效、无污染地治理水华,这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答案:(1)生产者正反馈(2)表水不是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上层,使下层水体中光强度明显减弱(3)生物放大生物防治题组(二)1科研小组通过践踏实验来模拟人类活动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他们选用4名体重相同的实验员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处理,结果如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践踏实验实验前物种丰富度相对值实验15天后物种丰富度相对值平均
10、叶片大小/cm2平均植株高度/cmT0对照组8.798.501.68.1T1践踏频度25次8.418.731.57.9T2践踏频度75次8.887.791.37.6T3践踏频度250次9.007.231.05.0T4践踏频度500次9.415.000.73.8(1)请补充该实验的步骤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草甸区域,均分成五块,编号T0、T1、T2、T3、T4,分别调查并记录其物种丰富度。_。每天定时践踏,15天后调查各实验田的物种丰富度,记录绘制表格。(2)轻度践踏使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分析原因:_。(3)在重度践踏区域群落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_。解析:(1)
11、T0不做践踏处理,让该4名同学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对T1T4块草甸区域(实验田)进行践踏处理。(2)对草地的轻度践踏,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物种丰富度增加。(3)在重度践踏区域群落恢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在此过程中由于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等因素,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答案:(1)T0不做践踏处理,让该4名同学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对T1T4块草甸区域(实验田)进行践踏处理(2)对草地的轻度践踏,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了优势种群的生长,物种丰富度增加
12、(3)次生演替增强2动物个体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三种类型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如果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当许多个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形成集群分布,这种现象可称为“自私牧群原则”。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如图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百分比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具有一系列的数量特征,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调查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_。(2
13、)据图分析,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分布格局的类型最可能是_,判断的理由是_。(3)在时间上,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根据“自私牧群原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十七年蝉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一般不用标志重捕法。(2)从图中看出,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于生存,所以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分布格局的类型最可能是集群分布。(3)根据题干中“自私牧群原则”形成的原因“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
14、处”,结合(2)的解析,可以判断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的原因是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答案:(1)种群密度十七年蝉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2)集群分布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于生存(3)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3甘肃天水市因为“花牛”苹果已成为享誉全国的苹果生产基地。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4、5月苹果开花时节,果园中经常通过仪器发出与蜜蜂
15、振翅飞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来传递_信息,它的作用是_。(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进行田园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的主要原因是_。(3)研究小组对该果园生态系统中某种昆虫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据下表分析,该昆虫同化的能量是_kJ/(cm2a)。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方面分析,原因是_。摄入的能量kJ /(c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kJ /(cm2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kJ /(cm2a)粪便中的能量kJ /(cm2a)51.61.523.127解析:(1)蜜蜂飞舞产生的振动或声音
16、属于物理信息;通过仪器发出与蜜蜂振翅飞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可以吸引昆虫传粉,有利于种群的繁衍。(2)农民进行田园除草、治虫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农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大量输出,需要不断地补充。(3)昆虫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523.124.6 kJ /(cm2a);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1)物理有利于种群的繁衍(2)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农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大量输出,需要不断地补充(3)24.6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4在某森林生
17、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2)松毛虫的摄入量为_,图中B表示_,能量在松毛虫杜鹃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3)若要调查杜鹃的种群密度,一般用_法进行调查。(4)杜鹃经常活跃在林冠层,而中层生活着啄木鸟等,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植物所提供的_和_有关。解析:(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松毛虫的摄入量为AC,图中B表示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在松毛虫杜鹃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E/A100%。(3)一般情况下,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植物采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因此若要调查杜鹃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4)杜鹃经常活跃在林冠层,而中层生活着啄木鸟等,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植物所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答案:(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AC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A100%(3)标志重捕(4)食物栖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