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 必刷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20题)一、 选择题(共16题)1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由此能够判断申报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21897年7月14日的申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
2、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这表明近代上海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全盘西化C市民习俗趋新多变D文化冲突经常发生3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对以上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广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B中国近代的铁路修筑遇到了重重困难C列强掀起了抢夺筑路权的高潮D太平天国正利用国人反对修路扩张势力4伴随近代报刊业的蓬勃发展,近代广告事业也日渐兴起。如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两则广
3、告及其广告词。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代民族轻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B广告为促销而巧妙迎合社会需求C女性成社会消费主体而受到关注D民族工业因外国资本挤压而衰落5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现了许多词汇,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下列哪组词汇全都表明当时中国己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互助组、喇叭裤、自媒体、豪华住宅B信用卡、互联网、流行歌、文明旅游C身份证、中山装、样板戏、全国粮票D个体户、互联网、布拉吉、生产大队6民国时期农历与公历并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节俗风俗的变化,如定农历8月27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定公历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为国庆节等。这体现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是A固守传统B融合性C全盘西化D不
4、平衡性7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BCD8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此我们可以认为A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B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C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D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9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
5、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反映出A国民政府推动习俗西化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10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节庆日变化印证了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ABCD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时期大城市可能发生的事情A年轻姑娘拿着布票购买喜欢
6、的衣料B大批男子剪掉留了多年的辫子C周末穿着列宁装到电影院看电影D到教堂参加朋友举办的西式婚礼12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3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8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8年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中国主动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ABCD1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
7、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14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A可知轮船招商局尚未创办B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C可知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15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A中国的社会生活
8、节奏变慢B自行车制造技术不断改进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16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二、复合题(共4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
9、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1919 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 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 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 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
10、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类型家庭的优缺点。18新中国70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蟈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什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来、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
11、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积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四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因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材料二 (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囚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
12、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貴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19上海高三历史教材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中
13、有这样一段表述:“20世纪初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同情或支持孙中山的人越来越多,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尤其是章炳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品,风行一时,广为传诵,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请你阅读下列有关“苏报案”的四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报案”在晚清史上颇显奇特。这是以一国政府为原告,以本国国民为被告,在租界的中外联合审判机构会审公廨,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的特殊官司。苏报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原本平淡无奇,1900年该报被落职知县陈范购买,1903年5月,章士钊被聘为主笔,和主要作
14、者章太炎、邹容等人大力宣扬“排满”、“革命”,乃一变而为晚清史上言论最为激烈的报纸。1903年6月30日苏报案发生,章太炎等五人被捕,7月1日邹容投案,7月7日苏报馆被查封,清政府要求租界当局“引渡”苏报诸人未果,只得妥协。12月3日在公审会廨正式开庭审理。12月9日,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汪瑶庭抢先宣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以事先未与其商议且判刑过重为由,提出抗议,不承认中方官员单方面判决的效力。于是双方又求助于外交途径。在清政府与各国公使、领事、工部局交涉过程中,又发生了曾报道中俄密约的记者沈荩在刑部被杖毙之事,中外舆论哗然,使交涉急转直下。清政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草草结案。最后,19
15、04年5月21日会审公廨轻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 文化重审:晚清“苏报案” 种种疑问逐一揭晓材料二:被称为晚清第一文字狱的“苏报案”,当年曾在上海租界内会审七次。在清政府设立的最基层的法庭上,一向“文网高悬、草菅人命”的清政府既要当主审,又要当原告,还要看观审的洋人之脸色行事。被告则是手无寸铁却怀抱狂热理想的文弱书生。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与此同时,清政府与租界当局、租界当局与租界舆论之间的较量也在法庭之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租界外的中国知识界,情感更是复杂:既为列强粗暴践踏中国司法主权而愤慨,又为满清政府首次折戟文字狱而欢
16、欣。通过“苏报案”的审理,苏报的反清革命思想为众多媒体热议,租界很快成为革命舆论的大本营,习惯于屠杀言者的清政府从此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大施淫威了。 苏报案清廷强权颓然碰壁材料三:不以言治罪是租界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当时的这次审判字林西报做了全程的跟踪报道,保留了完整的庭审实录。章太炎和邹容的辩护律师如此陈述:“我们都有权利,中国对此也不会否认,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思想,每个生活在文明国家的人都享有这个权利。我希望中国也应允许其国民享有这项权利,使自己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 材料四:上海史研究学者,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卢汉超教授指出:“大家都到租界里来,因为租界有自由,而且有法律的保护。但另一方面,大
17、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中国整个民族就是在非常尴尬的情况下挣扎,而且延续了差不多一百年。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材料三、四均摘自纪录片外滩第三集城市之光(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租界当局当时坚持“苏报案”在租界审理的所谓的“法律依据”。(2)材料四中的“他们”指的是谁?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具体说明“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苏报案”?20以下是不同时期报刊的创刊词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名称创刊时间创
18、刊词节选民报1905年11月“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新青年1915年9月“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野草1940年8月“前线和敌占区正在一枪一弹搏击敌人,在后方坐汽车上馆子,过私货发大财,口里说的是抗战建国,心里想的甚至手里做的却可以是抗战建家在这样的时势下,我们却办了小小的野草如果畸形的受难者们正立起来的时候,兽脸就将被刷清或者自己藏起来。”根
1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创刊词是时代的反映。(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发刊词阐述了该报登载内容、报刊的宗旨等。题干材料未涉及何人何地等信息,A项排除;从内容上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从宗旨来看,是“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等,B项正确;题干无法判定报纸是什么类型,C项排除;D项所述服务对象仅是部分,D项排除。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事业的发展2C【解析】由材料“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故选C;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全盘西
20、化”的信息,排除B;材料和文化冲突相关,排除D。3B【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铁路修筑的重重困难,包括思想观念、铁路主权等方方面面的困难,例如材料中的中国国情不需要,当时中国真的还不需要火车”; 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洋务派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对以上材料的解读正确的只能是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的铁路修筑遇到了重重困难4B【详解】两则广告均用时髦女性或明星形象代言产品,同时“三星”花露水作为国产品牌被告知在“洋货铺”可买,是在利用近代社会人们
21、的崇洋心理;“哈德门”作为外国品牌,特别强调“中国制造”,有意迎合近代国人的爱国热情,故选B项;材料显示,图5广告词是国产化露水的广告,图6则是外国香烟品牌“哈德门”,故排除A项;利用女性代言产品并不能说明女性是消费主体,特别是香烟,故C项错误;图5为国产品牌,故D项错误。5B【解析】采用排除法,注意时间限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信用卡、互联网、流行歌、文明旅游都是改革开放后才实现的。互助组出现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A;中山装出现于辛亥革命后,样板戏出现在文革时期,粮票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C;布拉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大队出现于人民公社时期,排除D。6B【解析】【详解】本
22、题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根据材料“农历与公历并行”既有根据农历的传统节日,又有新式的国庆节,所以不能体现“固守传统”,故A选项错误;根据既有依据农历的教师节又有依据公历的国庆节,体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故B选项正确;根据推行农历和孔子诞辰为教师节,体现出仍保留传统,故全盘西化的C选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并行”对于中西文化并没有偏重,故D选项错误。7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正确;所以答案选D。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23、材料主要阐述了电视与广播的功能,即作为竞选宣传的手段,而且各有优劣,因此C符合题意,A夸大了影视对政治的作用,B的表述不合题意,因为两种手段对不同人优势各不一样,D的“激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电视、广播的功能9D【解析】据材料“民国初年湖南女子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风俗观念的变化,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故A选项错误;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故选D。10B【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元旦
24、的变化和革命先烈纪念日的出现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君主专制的清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治体制出现了更替。国耻日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思觉醒。国际节日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与国际接轨,民主意识觉醒。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民权平等主张在题文中没有体现。B项正确,排除ACD。11D【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式婚礼也能出现,故D项正确;“布票”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排除;辛亥革命时期推行“剪辫子”,故B项排除;列宁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故C项排除。【点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关键时间信息。12A【详解】材料
25、是对西方两次工业革命技术在中国出现时间的比较。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要求打开古老国家的大门,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古老国家是被动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故表述错误。13B【详解】材料所讲的是民国初年婚姻自由,自由恋爱,但并不能说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太绝对了,所以B不正确,答案选B;A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由材料可知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点睛】14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6l1910年,晚清社会应当是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故答案为A项。轮船招商局于19世纪70年代,A项说法错误,排除;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26、于1920年,C项说法错误,排除;公共汽车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排除D项。15D【详解】生活质量高和交通条件好的情况下,人们却把自行车当作代步工具,说明了当代中国人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当今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自行车“制造技术不断改进”,B项错误;对自行车“情有独钟”没有揭示人们在生活条件好的情况下选择骑乘自行车的真正原因,C项错误。16C【详解】材料显示的是上海这个东西文化交汇的城市,由“内地富有者”可知,内地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在内地很难见到一些新奇的游艺,材料并非说明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C分析错误,符
27、合题意,故选C;根据“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可知,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表明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可知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内地富有者”“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联系所学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解答。17(1)特点: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以农耕为主自
28、给自足;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家庭和睦。(2)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打破(家庭经济来源多样化,家庭成员外出谋生增多);家庭观念的变化(多子多福到节制生育注重教养、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转变)。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3)大家庭(或宋代家庭):优点: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家族凝聚力、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重视伦理关系;缺点:家长制、男女不平等、家庭成员间依赖性强、经济不独立。小家庭(或民国家庭):优点:男女平等
29、、淡化等级观念、家庭成员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经济独立;缺点:易导致个人主义,抗风险能力低。(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详解】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可知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可知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说明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说明家庭和睦。(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家庭小型化后”可知家庭规模小型化,“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说明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0、成员关系趋向平等、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说明家庭经济来源多样化,家庭成员外出谋生增多;“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说明多子多福到节制生育注重教养。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回答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3)联系所学可知大家庭的优点是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家族凝聚力、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重视伦理关系,而缺点是家长制、男女不平等、家庭成员间依赖性强、经济不独立。18(1)
31、变化:获得了婚烟自主,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法律的保护;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2)总体趋势: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主导。(或由固定僵化走向自主灵活)基本历程:50年代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或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详解】(1)根据“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自由婚姻”、“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32、而且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全因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内容可知变化主要在于妇女获得了婚姻自主、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等。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新中国成立、法律保护、一五计划实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概括。(2)根据“由于是国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等内容可知总体趋势是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主导。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结合所学内容可从50年代、1984年和1
33、992年三个阶段的具体改革内容进行做答。19(1)“法律依据”: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了租界的辟设。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修改后的章程为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工部局的建立以及以后其下属机关的陆续设置,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所谓的“国中之国” 。(2)他们:英美等西方列强。原因:通过租界,最早引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最早引入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最早出现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最早出现维新思想,最早出现新
34、式报刊、印刷机构等。(3)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注意:回答应该围绕以下方面和角度展开:“苏报案”为何在租界审理所谓的“法律依据”;章太炎、邹容两人为何被轻判租界法中不以言治罪,当时国际、国内形势;“苏报案”的影响对清政府,对租界当局,对反清志士等;在“苏报案”的审判过程中,撇开文字狱,清政府是否有其正当合法要求;租界有自由,而且有法律的保护。但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运用一、二个相关材料得出相应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有层次地、史论结合地进行单一维度
35、的解释。第四层次,关联结构:与多个材料建立起联系,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合乎逻辑的相关结论,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提炼或概括。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抽象视角参考角度: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历史发展进步的代价、历史事件的主观意图与客观影响等)组织表达分【详解】(1)根据材料一“苏报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公共租界”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在租界审理苏报案,就要分析租界如何产生,租界拥有哪些权限问题。因此要找到“法律依据”要从租界如何变成外国人的“地盘”。主要从虎门条约宣告租界的建立,通过修改土地章程,改变土地性质,
36、使租界变成具有独立地位的“国中之国”进行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结合所学可控制其中的“他们”就是拥有租界的英美等西方列强。原因:根据材料“苏报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大力宣扬排满、革命,乃一变而为晚清史上言论最为激烈的报纸。”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激进分子能够宣传革命思想,敢于对抗清政府,就是因为租界成为庇护地,结合所学可以从租界最早引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最早引入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最早出现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最早出现维新思想,最早出现新式报刊、印刷机构等内容进行分析回答。(3)对于如何看待“苏报案”,是一个开放性
37、的论述题,通过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二“既为列强粗暴践踏中国司法主权而愤慨,又为满清政府首次折戟文字狱而欢欣。”首先要亮出一个观点就是租界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司法主权被践踏,但是知识界却要寻求其保护,获得对本国反动统治抨击的阵地,是一种耻辱;其次可以通过租界反映中国当时没有人权,缺少法律的保护;还可以结合所学与当时的背景通过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等方面来分析理解。20随着清末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民报杂志创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宣传了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开展。20世纪初,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内尊孔复古的逆流,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新青年杂志创刊,提倡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正值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华,国民党的腐败和消极抗战,野草杂志创刊,积极开展抗战宣传,鼓舞了中国人的抗战热情。总之,报刊的创刊词切中时势,立意深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中的报刊内容及时间来看,报刊的创刊词切中时势,立意深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于阐释可从民报创刊的背景及影响、新青年创刊的背景及影响、野草创刊的背景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突出时代发展对报刊创建影响的主题。【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