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795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近代史第二轮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方法指导:1、理解、掌握各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及党的中心任务,并能提纲挈领地把握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核心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2、将每个时期再划分阶段以便更好地梳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要点梳理:一、过渡时期:1、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19491952年)主要矛盾:人民大众与 、 残余势力的矛盾,主题是完成 任务,为实现向 过渡作准备。巩固政权: 及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 及镇压反革命等三大运动;“ ” “ ”运动。经济恢复:初步好转:没收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 ,统一 。根本好转:合理调整 ;土改的完成;政府引导农民

2、开展 运动,在国营工矿企业进行 和 改革。2、社会义制度的确立(19531956年) 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 的矛盾, 主题是实现向 的过渡。 措施:生产力:通过工业化建设,我国由落后的 变为建立了工业化的 ,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生产关系:通过 ,由建国初期的 新民主主义经济改造为 经济, 基本确立。 民主政治:通过召开 制定了 ,从法律上明 确了我国的 方向。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的要求与落后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主题是围绕 和 问题,探索 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历程:19561958年的正确探索:经济:中共“八大”明确要在 发展经济;政治:195

3、7年 ,并开展 运动。 19581960年的失误:经济:总路线-“ ”、 运动。政治: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斗争。19601966年的纠正:经济:“八字方针”; 大会。政治:平反 ,但“左”倾思想进一步发展。三、文革十年:1、主要矛盾:党错误地把主要矛盾定性为 的矛盾,主题是以 为纲。2、历程: 1966年底, 在全国狂热地掀起。 1967 年,从上海“ ”开始,进入了“ 时期,老一辈革命家“ ”,被江青诬为“二月逆流”。 1968年,知识青年 和干部下放; 19691971年,粉碎 反革命集团; 1 9711 976年,粉碎 反革命集团。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主要矛盾: 发展与

4、生产关系中一系列落后环节的矛盾,主题是以 为中心,并实行 。2、徘徊中前进:科教: 邓小平号召 、 ,指出知识分子是 的一部分,并恢复 制度。 经济: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思想:党的领导人继续坚持“ ”的错误方针; 关于 的讨论,成为一次深刻的 思想解放运动。3、伟大转折时期: 思想:解放思想, ,团结一致向前看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 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 。 组织:拨乱反正,平反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来): 十二大: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提出 的理论、新时期党的 及实现现代化的 。 十四大:提出 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建立 。 十五

5、大:将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十六大:江泽民提出“ ”的重要思想。知识整合与限时训练: 邓小平认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既决定了我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又决定了我国不能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据上述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后是如何指引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2)结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后的史实说明“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观点。提示:第(1)题要注意“民主革命胜利前后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关键限定项;第(2

6、)题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的观点。规律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变化过程及启示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1三大改造完成后,1 956年中共八大认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原因:(1)民主革命和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2)当时国民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3)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孤立新中国,同时也借鉴苏联的经验。 影响:党据此提出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取得重大成就,进入社会主义全

7、面建设时期。但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失误。 2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原因:1957年极少数右派分子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帝国主义掀起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党过重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形势。 影响:党急于求成,提出忽视客观规律的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致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文革,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十年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认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8、设上来的正确决策。 原因:党及时总结“文革教训,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 影响:党据此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部署。在十四大上,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1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土改、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以及工矿企业改造等措施,改革了旧的生产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新中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1 9531 956年的三大改造,把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五”计

9、划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特别突出了社会生产力仍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全党的力量去发展社会生产力。但以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过分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左”倾错误的泛滥既没有建立适应生产力实际水平的生产关系,又不断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弊端日益暴露,计划经济开始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0、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四大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三、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从而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苏共二十大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从而开始了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形成了高度集

11、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1)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 个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即形成了一些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从整体上看,这个趋向是主要的,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趋向就是错误的,即形成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实践经验,最后导致了一系 列失误。这两种趋向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仅共存于全党的共 同探索中,还往往共存于一个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这两个趋向都在积累,最终“左”的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占了上风,导致了“文革”的发生。(2)这一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12、,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发展,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对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下,坚

13、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1)这一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2)这一时期的探索,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纠正了“左、右倾错误,对阶级斗争和“左倾错误进行了系统清理;放弃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枷锁,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作了正确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触类旁通纵观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从“以阶级斗 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体制僵化保守到全面改革

14、; 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搞内部自然经济到搞开放的市场 经济;从集权政治体制到民主政治体制;一从轻视、践踏科学与 人才到渴求、尊重知识与人才科教兴国;从“战争与革命理 论到“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巨大转变。这些巨变以实事求是 为指针,以改革生产关系为手段,以解放生产力为目的。课后练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有何重要意义?【解析】本题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及概括、表达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时间范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1957年的探索更

15、lJ包含其中。(2)从形势、矛盾、任务、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解答。(3)只答正确的方针政策,不答“左”倾错误。上一讲练习参考答案: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新的阶级;出现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第二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法指导:1注意结合各个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我国经济状况的起伏变化。 2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演变,注意理解两个概念并分阶段梳理各自的变化历程。 3要从原因、内容、结果三个方面逐条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要点梳理:一、建国后经济政策调整及经济状况的变化1、过渡时

16、期:19491952年:政策 初步好转:没收 ;稳定 ,统一 ; 根本好转:土地改革的完成;合理调整 ;工矿企业的 。 成就:1 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 ,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1957年:政策: 制定总路线和 ,优先发展 ,建 立工业化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 、 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1 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为 奠定初步基础。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基本建立起来。二、全面建设时期:政策: 1 9561 957年的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 大要求在 中稳步发展经济; 19571960年的失误:总路线-“ ”及 运动,导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7、; 1 9601 966年的调整:“ ; 大会,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成就: 建成 、 两大钢铁基地及 、 和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建成 、 铁路; 尖端科技方面:试验成功 ,研制成 。三、文革时期:1、政策:“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 ,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 , “文革”中, 、 进行经济整顿,使国民经济 局部恢复。2、成就:建成 、 铁路及南京长江大桥和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四、新时期:1、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为重心,并实行 。 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及战略部署 十四大:提出了建立 的改革目标。2、成就: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跃居世界首位

18、,建成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对外 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二、建国后经济结构的演变1、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的确立: 必然性: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建国后 、 的需要。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意义:为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必然性:国家 建设的需要:建立 的需要。措施: 工业化建设 的壮大 ; 个体经济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 意义:确定了 经济,标志着 的确立。3、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背景:党的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模越大、公有化 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措施:社会主义建设 大跃进及 。 后果

19、: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 。4、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为中心,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措施: 农村推行 ,发展 ; 城市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 经济。 意义:城乡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三、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革 1、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 原因:照搬 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经营上政企职责不分,忽视 和 ;分配上 严重; 影响:建国初期对 、发展工业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弊端在工农业等方面表现越 来越明显,成为 发展的障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的弊端越来越阻碍

20、生 产力发展; 核心内容: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 经济;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 。 影响: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3、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党中央认清国情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 验,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影响: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原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以解放 , 为 开辟道路。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结果: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 被彻底 废除,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2、农业合作

21、化:原因: 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问 题突出;核心内容:从农业 、 到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3、人民公社化:原因:当时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核心内容:在坚持 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 、 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规律认识: 一、建国以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几次重大变革 1第一次是建国初到1 956

22、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 2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

23、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结果是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 二、建国以来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1 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

24、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于1 953年制定了该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1 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适应此形势,中国共产党于1 958年制定了该路线。总路线规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

25、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该路线规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三、建国后城市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改革问题 119491956年城市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26、 (1)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2)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以恢复和发展。(3)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破除旧制度的残余。(4)1953年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纳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建国初期的调整和改革,虽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但所形成的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2、新时期城市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间接管

27、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2)党的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经济体制提出新要求。 限时训练: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 “一五”到“二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材料二 “一五”到“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从“一五”到“二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材料二中“六五”时期后国内生产总值与“六五”时期前相比,其增长有何特点?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上一讲练习参考答案: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28、。(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节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科学文化: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原因:国民经济发展采取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特别

29、是在“左倾”路线指导下,1958年开始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六五”时期后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成倍增长的特点。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第三讲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学法指导:1、要注意将建国后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与近代史上政治民主化努力联系起来梳理,并比较分析民主政治进程不同结果的原因;2、将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党的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统一的知识体系中。要点梳理:

30、一、建国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1、过渡时期: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 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 、 的政治制度 。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 ,确立了 制度。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 制度满足了少 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行基层民主:在工矿企业中实行 ,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十年建设时期: 1957年毛泽东发表 , 把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 题,并为此开展了 。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 处理,并逐步导致了阶级斗争 扩大化。 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党内的 遭到严重损害。3、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

31、制遭到粗暴践踏。4、新时期: 1 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 ”的口号,并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 。 1 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强调将我国建设成为 、 、 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党的思想理论和党风建设:1、过渡时期: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在即 将成为 的背景下,要继续保持 的作风。 1951年中共中央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 ,纯洁了 。2、全面建设时期: 1957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核心是反对 ,要求全党学会正确处理 1959年党内开展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 遭到严重损害,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进 一 步发展。3、“

32、文革时期:各级党员干部遭到打击迫害,党的思想理论 和党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4、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 、 的 拨乱反正。 党的十三大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的基本路线。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 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并写人党章。知识整合与限时训练:概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进程和阶段特点。在民主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挫折,是哪三次?简要分析每一次挫折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重点难点:一、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含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1社会主义作

33、为一种国家形态,就国体而言,是人民民主专政,它规定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政体而言,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确立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的总和,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 3民主和法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基本进程和

34、特点 (1)1 9491 956年: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 949年新中国成立;1 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 (2)1 9571 976年:1 957年发生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 959年开展了反右倾斗争;1 966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 (3)197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拨乱反正,政协、人大制度不断发展。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三次大挫折 (1)1 957年的反右

35、派斗争扩大化: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把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批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主要影响:逐步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是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2)1 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右倾的表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主要影响: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3)文化大革命: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左”倾更加严重,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正在复辟

36、。主要影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1 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此后,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

37、了“文化大革命。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平息了1 989年政治风波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4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这一理论在中共十五大上被概括为“邓小平理论”。课后练习:材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曦明夷待访录材料二盖自三权鼎立之

38、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伏乞(皇)上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年8月)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四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

39、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所以,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分析材料一,试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对黄宗曦的政治思想作简要评价。分析材料二,试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作简要评价。分析材料三,毛泽东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试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指出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材料四,就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邓小平的总结具有什么深远的理论意

40、义和实践意义?结合上述四则材料,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上述思想主张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参考答案:一、(一)基本进程和特点:(1)19491956年: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2)19571976年,1957年发生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1959年开展了反右倾斗争;1966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拨乱反正,政协、人大制度不断发展。这

41、个时期的特点是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三次大挫折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把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批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是敌我矛盾处理。(2)主要影响:逐步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是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三)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1)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右倾的

42、表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2)主要影响: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四)文化大革命:(1)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左倾更加严重,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正在复辟。(2)主要影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大了。(五)认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二、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产生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以人民为主,君主所做的

43、一切,都是为人民办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19世纪末,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白,中国民族的生存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于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上暂露头角,康有为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这些主张及其领导的维新运动,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其企图是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情况下实现资本主义变革,其结果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毛泽东通过对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

44、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等革命时间的总结,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意义: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践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并最终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致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党的工作重心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挫折和损失。理论意义: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践意义: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强国之路。共同点:主张变革,锐意进取,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富民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