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近代历史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7949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历史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清朝晚期文化(一)一、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西学热”的出现。2严复及其译著。3科学技术的成果。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

2、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二)难点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2奏定学堂章程。(三)解决办法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

3、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2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引导学生结合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的时代特征,分析天演论中的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得出天演论的作

4、用是企图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破除封建意识,唤起民族警觉,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天演论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天演论的内容分析,使学生提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能力。3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抓住改革的三个环节,即新式学堂的建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的变化。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学制,说明自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发展得到了确定。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同时代特征相联系,分析、认识其社会意义。4奏定学堂章程。在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初封建科

5、举制度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对教育进行改革。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奏定学堂章程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同以往的教育变革相比,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由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所以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1制作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可制作活页表,或多媒体演示表。五、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理清“西学热”的基本线索,复习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联系中国社会的变化,归纳并分析、讨论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及其影响。2

6、运用阅读法与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教育改革与时代状况的关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问题,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准确掌握以下史实:“西学热”的出现;严复及其译著;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学技术成就;新式学堂及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奏定学堂章程和科举制的废除。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归纳与比较能力;辩证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自制图表能力。(二)整体感知一方面,正如章前引言所述:“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大量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中西文化交汇、碰撞,这里面既有落后与先进

7、的差异,又有侵略与抗争的分别。”另一方面,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特征。“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一目,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是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第二是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

8、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法,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然后出示准备

9、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为:(二)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方面予以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2)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封建科举制选录的官吏已经不适应需要了。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

10、,要培养新型人才。“西学热”的发展的推动等。这些都促成了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3)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要点有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它的局限性)。通过讨论,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教育,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总结、扩展清朝晚期思想界的“西学热”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七、布置作业中国近代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八、板书设计第一节清朝晚期

11、文化()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3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科学技术的成果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2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成就3詹天佑和冯如的成就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1新式学堂的兴办2清末新率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新史观;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二)能力训练点

12、1指导学生自己用列表形式总结我国清朝晚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所引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和黄遵宪冯将军歌片断的引文,思考,讨论“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清朝晚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爱国主义是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旋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立志发

13、扬坚毅刚强、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2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等,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向近代文化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及京剧的形成。(二)难点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三)解决办法“史学革命”,教师引导学生从口号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及其进步性三个方面进行阅读、分析、讨论,掌握概念,认识实质。“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教师可提出问题:“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

14、否有成就,依据什么标准?”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要点,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已往的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和发展。“京剧的形成”。在学生阅读教材、理清京剧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教师从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京剧是在传统剧种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戏剧推向一个高峰,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枝奇葩。对“诗界革命”和吹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教师要寻l导学生着眼于新旧文化的冲撞、新旧交替时代的特征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设计清朝晚期史学、文学成就简表印发给学生,配合教学的进行

15、,让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教学的进行填写。2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与“史学革命”的特点及其实质。3指导学生按时间纪事理清“京剧的形成”的发展线索。五、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准确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新史学观点,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及其代表作;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代表人物。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方法,整理零散知识点,便于准确完整地识记、强化识记效果。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在完成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要求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爱

16、国主义是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认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情。(二)整体感知在“西学热”的过程中,清朝晚期的史学文学、艺术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撞击。教材主要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发现、文学的社会性、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等方面阐述取得的成果。这些成就必然影响着社会上的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着深远影响。(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一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出示清朝晚期史学成就简表由学生填充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史学革命”发生的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人中国,冲击

17、着中国的传统史学。内因是“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救国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梁启超及其新史学观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学革命”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梁启超新史观主要是:对封建史学进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主张历史要研究和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指出历史不是一乱一治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第三,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要讲明甲骨文发现的地点、过程和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一目,教师可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新成就的高度引导学

18、生去认识。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先给学生提供分析、认识问题的尺度,主要有: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以前文学成就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和开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教师在归纳本目的内容时,要讲清楚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要讲清楚诗界革命的背景、口号的提出、主要内容。黄遵宪诗歌创作是诗界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黄遵宪的诗被称作“史诗”,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第三,清末小说繁荣原因及谴责小说。可以要求学生

19、课外阅读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一至二部,以增进学生了解谴责小说揭露、谴责封建势力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特色。在学习本目过程中,由学生填充好清朝晚期文学成就简表。“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一目,要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京剧的形成过程,京剧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是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装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同治光绪年间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镜培。如有条件,教师可展示一些京剧脸谱及扮相的图片,增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第二,著名画派以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的形成为主。要结合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分析画派的形成,了解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四)总结、扩

20、展清朝晚期文化领域出现的“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上海画派、岭南画派等成就,无不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特征。这些成就与上一节所述在思想、科技、教育造领域的发展和成果,构成了清朝晚期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和风貌,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六、布置作业1列表归纳清朝晚期的文化成就。2比较“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异同。七、板书设计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史学革命”与考古的发现1“史学革命”(背景、内容,特点)2梁启超的史学成就3甲骨文的发现“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2“诗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3黄遵宪的诗歌成就4“谴责小

21、说”(含义、代表人物及作品)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1京剧的形成(过程、特点、代表人物)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背景、特色、代表人物)第三节 清朝晚期文化(三)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数学研究中的突出成就,陈建功、苏步青和华罗庚。2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3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4进步文学的成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叶绍钧、曹禺和田汉等。5电影、绘画与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6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列表比较同一类事物的能力和综合归纳分析能力。2通过民国时期进步文艺的思想特征的归纳,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现状分析事物的能力

22、。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时期教育家在我国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民国时期科技成果的讲述,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2通过介绍科学家、教育家爱国、敬业等方面的事迹和创新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教育。3通过民国时期进步文艺的介绍,认识进步知识分子的努力追求,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民主、抨击独裁、沤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投降主义,追求光明和进步的信念,增进学生对光明和进步信念的理解和为推动社会进步不断努力学习的信心。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2著名科学

23、家和教育家。(二)难点1科技成就的简释。2鲁迅的杂文。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三) 解决办法1“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建议事先布置学生课余时间查找课本提到的有关文艺作品的资料,包括书籍、图画、照片、影像资料片断、录音带或乐器等,通过对比,分小组课堂展示或讲解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之后可由学生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增进对追求光明、独立、进步的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信念。2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可由学生列表归纳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教师介绍主要人物生平后,由学生比较他们的相似之处,体会他们在贫寒的环境下,胸怀为祖国崛起而学习之鸿志,刻苦学习,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毕生心血。由此教育学生比较

24、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奋发图强,好学上进,勇于创新,报效祖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提问:(1)蔡元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异同。(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科技成就的简释。教材提到的数学方面函数论、微分几何学和难垒素数论的研究,地质力学理论,工程建筑方面的钱塘江大桥等科技成就,教师可让学生课余翻阅有关辞典或资料,或请教数学、地理等课教师了解基本内容。之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分别介绍。4鲁迅的杂文。从中学语文课本上找出鲁迅的两篇代表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入个友邦惊诧”论等,从文史结合起来看这两篇文章所具有的鲜明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体会其犀利的笔锋,凝炼的语句,精辟的论点,

25、深刻的批判,在文化领域发挥的战斗作用。鲁迅的杂文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鲁迅是现代杂文的开拓者。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法和谈话法,提问:(l)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什么?(2)教育的全部意义是什么?(3)为什么陶行知提出“教育救国论”?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归纳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课后思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从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方面考虑)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略)五、学生活动设计建议教师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进行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回答,如:国民政府时期自然科学水平发展缓慢的原因

26、有哪些?华罗庚、李四光等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为什么称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等问题。在讲述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和科技成就时,可让学生先阅读中学语文有关篇章内容,学生查阅有关科技概念、或请教相关科目教师。然后在教学时,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归纳。六、教学步骤()明确目标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应准确识记以下内容:数学研究中的突出成就;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进步文学的成就;电影、绘画与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实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爱国主义和

27、道德情操教育,树立崇高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向上的精神教育。(二)整体感知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自然科学水平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虽然环境恶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使科学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并出现了一些中外驰名的科学家。面对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进步的知识分子努力追求民主、抨击独裁、沤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投降主义,追求光明,使之成为民国时期文化领域的主旋律。(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引言,然后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学生能在宏观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原理。“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目,教师首

28、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科技落后的原因。然后,由学生找材料分小组讲解科技成就,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和刻苦研究的事例。之后,由学生列表归纳著名科学家及成果,并引导学生找出科学家共同的优秀品质珍惜时光,奋发图强,刻苦钻研,报效祖国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学有所成的努力奋斗精神。最后,教师可用华罗庚的一幅对联“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勉励学生努力进取。“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一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分小组或个人上台展示、表演或讲解,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民国时期进步文艺成就简我。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如下问题:鲁迅的杂文,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与中学语文课选

29、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文章结合分析鲁迅杂文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民国时期小说的成就突出,可引导学生课余选读一至二部作品,以增强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的认识。民国时期话剧的创作成就显著。民国时期电影事业、绘画、音乐等有较大的发展。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建议教师补充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主义信念。可由学生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民国时期的教育”一目,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简要说明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概况,然后重点介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关于蔡元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蔡元培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所引材料,认识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思想,认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提

30、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关于陶行知,教师补充资料介绍陶行知生平,指导学生阅读“自立歌”,思考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提问:“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称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等等。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后,提问:“蔡元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素质教育、实践和创新教育等方面思考)(四)总结、扩展本课所涉及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成就,说明先进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光明、弘扬进步、倡导科学,反对黑暗,反对落后、批判愚昧,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七、布置作业思考民国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八、板书设计第三节民国时期文化(一)科学技术的成就1

31、科技落后的原因2科技成就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1文学成就2话剧、电影的成就3绘画与音乐成就民国时期的教育1民国时期的教育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第四节 清朝晚期文化(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和教育成就。3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的发展: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4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材料,训练其区分、鉴别、筛选作品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列表归纳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3结合前一节的内容,比较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艺术和教育内容、发展方向的区别,来提高学生综合

32、比较能力。4通过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使学生认识其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阶段。毛泽东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2通过分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学艺术成果,与前一节内容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文化战线成为军事战争的有力配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追求光明,宣传进步,反对独裁和暴政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党的方针,热爱党、拥戴党的思想感情。

33、3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著作,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4通过社会生活的一些变化,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但进步极其缓慢,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的文化认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二)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和哲学。(三)解决办法1印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或节选),由教师介绍当时的背景后,学生分析:“文艺应该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讨论后得出结论。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然后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和国统区的文化成就,讲清楚中国革命发展进入新阶段,马克思主

34、义广泛传播在文化界起了思想指导作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为社会服务,鼓舞人民追求光明、进步、独立、民主、自由和统一。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和哲学,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然后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的历程,分析史学和哲学的发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复印件,学生人手一份。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简表、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成就简表。3各种形象直观教具:影像资料、录音带、绘画、书籍等。五、学生活动设计1印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学生阅读、讨论,分析文章的精髓,体会“文艺为大众服务”,“文艺为工

35、农兵服务”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发展。2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完成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成就简表,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成就简表。六、教学步骤()明确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以下内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赵树理、丁玲、周立波。洗星海、贺绿汀等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代表作;李大别、溜秋白、毛泽东对介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民国时期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搜集材料,区分、鉴别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唯物史观的

36、认识,达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文化发展的分析能力。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促进了进步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近代文化的主流等,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二)整体感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对文化的政策、马克思主义学说都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进步文化的主流,光明和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文化主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一目,教师要讲清楚四个问题:第一,霍秋白在革命根据地组建高尔基戏剧学校,指出文艺应当是大众的。这个学校为革

37、命宣传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说明革命根据地重视文化建设。第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印发的材料,讨论“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结论。这就彻底地解决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这篇讲话文稿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方向。第三,解放区的文学艺术成就。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文学艺术成就。第四,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重点指出两个特点:重视干部教育和重视初等教育。“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一目,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如何?”点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在此推

38、动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获得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列表归纳史学和哲学成就,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分析李大剖的史学要论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情况。“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一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学内容,然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归纳变化,说明有一定的发展。(四)总结、扩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取得巨大成就,文化健康迅速发展。革命斗争促进了革命文化的发展,革命文化又推动革命的发展。七、布置作业思考毛泽东三篇文章的历史作用。八、板书设计第四节、民国时期文化(二)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成就1高尔基戏剧学校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革命文艺的成就4教育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1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代表作2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介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农、食、住、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