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2,3,4,5,10,11,12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和方向6,7,8,9,13,14,15A级基础练1.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正确表述是(B)A.某种群中新产生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逐渐增大B.若某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C.生物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一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存在着各种变异,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以发生
2、变化。在产生的变异性状中,若适应环境其基因频率会增大。生物的个体死亡,但生物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在种群中一般不会消失。2.(2015广东揭阳一中期末)已知人眼的颜色由常染色体遗传,褐眼(由A决定)对蓝眼(由a决定)为显性。在一个100人的人群中,褐眼的共有70人而其中显性纯合子有20人,蓝眼的有30人,那么这一人群中A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C)A.0.7、0.3B.0.50、0.50C.0.45、0.55D.0.55、0.45解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其中20个是AA,50个是Aa,30个是aa,则A基因的数
3、量是220+50=90(个),a基因的数量是230+50=110(个),所以A基因的频率是90200=0.45,a基因的频率是110200=0.55,故C项正确。3.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频率)(C)解析:由题目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可知该果蝇种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5,若没有特殊原因,其基因频率不变,但由于后代有“隐性基因纯合致死”这种情况会使隐性基因的频率下降,但不会降到0,故选C项。4.(2015安徽阜阳红旗中学期中)在自然条件下,基因型为aa个体的
4、出现机会是0.01%,在理想状态下,后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B)A.2.37%B.1.98%C.1.82%D.1.56%解析:因为在理想状态下aa的概率是0.01%,那么a的基因型频率是1%,A的基因频率是99%,后代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0.01%99%=1.98%。5.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20人,患者3人,男性患者1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A.6%B.4.5%C.11%D.7.5%解析:某基因的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数/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由于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色盲基因及其
5、等位基因的总数是XB+Xb=2002+200=600;色盲基因数为Xb=20+32+10=36。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36/600)100%=6%。6.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C)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B.通过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取胜,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所以生物进化是以个体作为基本单位的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不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7.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
6、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该昆虫的性状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选择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类型。8.(2015安徽安师大附中期中)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A.抗生素的使用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B.细菌中本
7、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进化,从而产生新的菌种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是细菌适应抗生素的结果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本来就有变异的发生,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B项正确。“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进化,但是没有产生新的菌种,C项错误。不是抗生素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抗生素使用增加其基因频率,D项错误。9.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
8、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1)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9世纪时,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中s基因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不断,有利变异则逐渐,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是由决定的。解析:由题意可知最初的S基因是s基因通过基因突变获得的。自然选
9、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9世纪时,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较高的原因是浅色(ss)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桦尺蠖栖息地变成黑褐色,浅色个体容易被鸟类所食,黑色个体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容易生存。黑色基因逐代积累,S基因的频率也随着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答案:(1)基因突变原材料(2)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桦尺蠖的栖息环境变黑,浅色个体容易被鸟类所食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被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B级能力练10.(2015山东滕州三中期末)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
10、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可知,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其次是Ee,说明,在选择过程中,EE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少,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多,因此该种群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图C所示,所以选C。11.(2014海南生物)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 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B)A.331B.441C.120D.121解析: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即为AA、Aa这两种
11、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AA占1/3、Aa占2/3(用棋盘法):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2/3A1/3a2/3A4/9AA2/9Aa1/3a2/9Aa1/9aa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441,故选B。12.(2015山东德州期末)随机交配的棕色小鼠种群出现了一只黑色个体,实验证明这是常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经随机交配多代后,调查显示36%的小鼠体色为黑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黑色基因的频率为20%B.种群中杂合子占16%C.突变基因决定了小鼠的进化方向D.黑色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增大解析:36%的小鼠为黑色,说明隐性纯合子是64%,说明隐性基因频率是80%,
12、黑色基因的频率是20%,故A正确。种群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故B错误。突变只能给小鼠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方向,故C错误。黑色基因的频率在随机交配情况下不会变,故D错误。13.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解析:密集喷洒杀虫剂后,种群数量减少了99%
13、,说明该种群中有少量个体有抗药性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杀虫剂不能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只是对抗药个体起到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14.(2015北京海淀区月考)如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的结果。(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变异类型。(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5)如果抗药基因a是由等位基因A突变来的,一个种群淘汰基因a比淘汰基因A要困难得多,原因是 。解析:(1)
14、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下,甲虫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杀虫剂是选择因素,而不是甲虫抗药性变异的诱导因素,甲虫抗药性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3)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后,甲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但当使用杀虫剂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由原来的适应到现在的不适应。上述分析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4)甲虫的抗药性变异是甲虫进化的内因,农药的选择是外因,通过甲虫与农药的生存斗争,使得甲虫的抗药性增强。(5)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由等位基因A突变而来的基因a,以Aa、a
15、a两种基因型存在。而自然选择直接淘汰表现型,aa被淘汰,Aa被保留,使部分a基因免于淘汰。答案:(1)自然选择(2)抗药性(3)可变的(4)甲虫与农药(5)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体保存下来C级拓展练1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选择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过程如下,你认为他们的实验是否成立。如成立,请说明理由;如不成立,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实验过程: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
16、纯种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纯种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将F1分成甲、乙两组,让其分别 ;当F6分别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 ;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百分比,分别计算出 。(3)请预测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
17、的影响。 。解析:实验目的是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在实验中每一代是否去除残翅果蝇是自变量。从实验过程来看并没有体现出对照原则,可以通过设置对照来解决。生物学实验必须设置对照,才能使实验结论更让人信服。题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好单一变量,在实验分组上要注意随机性和等量原则,如将子一代果蝇平均分成两组时,要注意性状要完全相同;实验组要人工去除残翅果蝇,但对照组就不进行任何人工处理。实验结果要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才能得出结论。由于实验组人工去除残翅果蝇,而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所以实验组的残翅果蝇较对照组的要少,即实验组的种群基因库中的b基因频率比对照组的要低。答案:(1)不科学,没有对照实验(2)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3)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