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秦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词从意义上看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A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从用法上考虑,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C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3下边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4下边各词的含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因:蒙故业,因遗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致:以致天下之士致万乘之势 C守:而守藩篱杀臣,宋不能守 D延: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6下边含有相同词类活用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尊贤而重士。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7下列句中属省略句的是 A南取百越之郡,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关于本文的几组判断,有误的是 A本文借古喻今,过秦的目的是劝唐玄宗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B文章前四段是叙述历史事实:第
3、一段写孝公任用商秧,使秦由弱变强;第二段写孝公之后的五位君主“蒙故业,因遗策”,使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国势和暴虐都到了极点;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第五段则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C本文先叙史实,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除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之外,还运用了丰富的词藻,使文章酣畅流利,极有文采。 9下列句中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句运用修辞格相同的一项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对“仁义不
4、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不执行攻守的形势就不同。 B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C仁义不实行,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D不施仁义,攻势就成守势,守势就变成攻势了。 (二)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
5、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翻译准确通顺的一项是 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方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 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 2所给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作篱笆的军营中。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企图用这个办法使老百姓们愚昧无知。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携带着坚利的兵器,缉查盘问来往行人。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筑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功业呀!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C 5A 6C、D 7A 8A 9B 10B (二)1B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