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娓娓道来话“衡中”近两年,中国媒体爆出一个新词语“衡中现象”。“衡中现象”为何物?不知根底的人看了,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你听听本人娓娓道来,一定会茅塞顿开。人类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但人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为了勤俭节约,也就出现了很多缩略语。首席执行官叫做CEO,国民生产总值叫做GDP,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叫做APEC。不过这些都是国际事务,所以用洋文。使用汉语缩略语的也很多,“衡中现象”就是衡水中学现象的缩略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玩缩略语也有潜规则,就是被缩略的词语所表达的事物必须是引起轰动的,众人皆知的,街谈巷议的。衡水中学现象正好被划在了这个圈子里边,所以缩略为“衡中现象”当之无愧。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衡中现象”是如何轰动的。衡水中学位于全国不够发达的河北省的最不发达地区之一的衡水市。你不知道衡水不要紧,只要知道“老白干”就行,那里是“老白干”的故乡。那里穷乡僻壤,过去是一片盐碱滩,蓬蒿遍野,白碱如霜,和水浒传中林冲被发配的地方是近邻。现在那里的土地盐碱化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经济落后的帽子却一直戴在头上。时光倒退20年,还是县级市的衡水有个中学叫衡水中学。大水漫过校园,破旧的房屋上还保留着洪水的痕迹。学校的管理比校园本身还要糟糕:校内的人打架斗殴,校外的人寻衅滋事,矮矬的墙头给学生提供了逃学逃课的方便,1993年在教学评比中,衡水中学全区倒数第一名。校长们一筹莫展,教师们垂头
3、丧气,讨论学校如何办下去的时候,有的老师说:“别瞎掰了,散了吧!”在上世纪60年代流行一句话“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这不,经过十多年“革命”,几乎要“散了”的衡水中学,变成了横空出世杀出的黑马。衡水中学轰动了全国,衡中的师生也扬眉吐气了。2006年,衡水中学刚刚崛起时,本人曾去那里考察过。当年高考录取中,衡水中学就有35名学子考入北大、清华。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吃惊,然而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头。2013年衡水中学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达到104名,囊括了北大、清华在河北省招生指标的80%,成为河北省建国后第一所升入北大、清华超过百名的中学。除此之外还有77名被录取到堪称世界名牌的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
4、立大学。由此看来衡水中学被冠以“超级中学”也是名副其实的,怪不得全国各地有那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把衡水中学祭上了神坛!这座神坛为衡水赢来了瑰丽的光环,也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朝圣者。十几年来,到那里参观考察的就有17万人之大多,每到放假或开学,接送学生的轿车就有数千辆,不仅衡水市区的宾馆爆满,就是临近县城的旅店也一床难求。时至今日这种“轰动效应”势头仍在增长。衡水中学的神话是如何铸就的呢?回忆着当年考察衡中的情景,在网上观看有关衡水中学的视频录像,仿佛在欣赏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在西方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无限制地增加工人劳动强度,甚至异想天开发明了“吃饭机”,吝啬得连短暂的
5、吃饭时间也不完全留给工人,人被异化成了有生命的机器。衡水中学管理是封闭式的管理,杀手锏是“量化考核”。学生的一切活动,从早起5:30到晚上22:30,都有极其严格的安排,没有留下哪怕是一分钟的空档。有人说衡水中学是一家考试的工厂,学生就是工厂流水线上的考试机器,其实并没有言过其词。安徽黄山的一位教师参观衡水中学后,详细记录了2012年这条考试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衡中学生全部住校,包括教工子女。先看看学生作息时间:5:30起床,5:40跑操,之间只有10分钟,时间很紧,有的学生为了多睡几分钟,睡觉时不脱衣服,起来后不刷牙不洗脸,直奔操场。由于整队需要时间,学生每人拿一本书,在昏暗的路灯下开始读
6、书,整个队伍看不见聊天的学生。队伍整好,开始跑操,由于学生之间靠的很紧,所以整个班步调一致,很是整齐。6:00跑操结束,到教室早读。我们到教室去转了转,学生们都在认真地读书,没有交头接耳的现象。不过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洗手间里放满了牙刷杯,一问才知道,6:30-7:05是早餐时间,好多学生利用这个时间刷牙洗脸。7:05-7:35第二次早读开始,7:45开始5节课,每节课40分钟,直到12:00放学,其中第三节下课还有第二次跑操。12:00-12:20自习,12:20-12:45午饭时间,12:45-13:45午休时间,14:05开始,下午又是5节课,上到6:15,6:15-6:30吃晚饭,
7、6:50-7:10看新闻,7:15上晚自习,直到9:50三节晚自习,第一节和第二节是学科自习,学校有固定的安排,老师会针对今天学习的内容给你发一套卷子,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课必须交,第二天必然出成绩,然后进行全班排名。10:10熄灯睡觉!洗澡一周规定统一洗一次,平时只能擦擦身。学生说衡中其实是没有课间的,课与课之间的十分钟是你问问题或者准备下一节课要用的东西的时间。当今时代是一个残酷的竞争时代,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一点在衡中现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衡中校园里没有悬挂伟人的照片,没有张贴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到处都是激励人心的口号标语。班级教室的墙上张贴着醒目的大标语“王侯将相宁有种是非成败由我定”
8、,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毕业班级高考誓师大会,“决胜千里,我们必赢”,“高考会带给我们一切,拼杀吧!我的勇士。”等豪言壮语振聋发聩。任何人走进这种气氛,神经都不免会高度紧张起来,轻松自由的心态荡然无存,不久就会产生一种被认同了的心理准备:“枪一响,老子上战场”。新生进入衡中,好多条神经线都拧到一起变,成了一根神经,那就是“一切为了高考”。衡水中学不仅学生只有一根神经,管理人员和老师也都是一根神经,只要能赢得高考,不惜一切代价。优质种子能高产,优良树苗长得快,同样只有有了优质生源,在高考拼搏战中才能成为赢家。衡水中学对这一点坚信不疑,他们通过宣传,甚至采用被有些异地学校称为“间谍手段
9、”的措施,吸纳优质生源。河北省附近地市,甚至北京的“尖子生”,大量被“策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挤入衡水中学。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邢台市市区中考前100名“尖子生”,就有70名去了外地上高中,主要流向是衡水中学(当然也有少量去了衡水二中、石家庄二中或冀州中学)。赞皇县中考前200名学生,最后留到赞皇的只有60名。几年,或者说十几年下来,衡水中学形成了“良性循环”,优质的生源带来了高考的辉煌,高考的辉煌又吸引了更多的、更优质的生源。可是相邻的地市却形成了“恶性循环”,好的生源流失了,高考成绩越来越下降,愿意留在本地读高中的“优秀生”越来越少,高考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衡中现象所产生的“黑洞效应”是十
10、分强大的,它自我复制,在附近克隆出如出一辙模式的衡水二中、冀州中学等,甚至大有向外省蔓延的迹象。这些同等模式的学校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强大吞噬力,形成一个加速循环的漩涡。有人在形容这一现象时说:这真是“站起一个来,倒下一大片”,使周围地区的教育一路滑坡。衡中现象的确值得人们思考。第一个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衡水中学能够由弱变强,有濒临倒闭变成了超级中学?窍门只有一个,那是衡水中学抓住了关键环节的管理进行超级强化。它给我们一个启示,教育虽然是较长周期的行业,但是只要抓住关键管理环节,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扭转局面。第二个值得思考的是,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算不算素质教育?如果说不算,那他们以半军事化的方式对学
11、生进行管理,培养了学生的刻苦精神和对高强度学习任务的适应能力,又该怎么解释?如果说算,那这种模式有一个中心点,那就是一切工作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动,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它给我们有一个启示,任何事物有一个质和量限度,什么事情做过了头,再好也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三个值得思考的是,处于市场竞争大环境下的教育应该如何对待竞争?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公平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公平,由择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都是教育竞争的衍生品。这又给我们一个启示,市场具有竞争的属性,但是竞争应该是有序的竞争,没有规矩的竞争往往会把市场引入歧途。第四个值得思考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一句话是对教育本质的高度
12、概括:“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如果再细化一下:“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施加影响的一种社会活动。简言之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得出一下论点:1、教育是培养人的,要让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参与社会活动所必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学生要以学为主,并且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防止受教育者成为只有知识而没有能力的人。2、教育要对受教育者身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施加影响。这就说明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不是盲目的为教育而教育。那么,教育目的绝对不可以定位于仅仅培养科学家、研究者,社会还需要更大数量有知
13、识、有能力的实际工作者,比如农业技术人员、工程师、医生和高级技工等。我们中学的教育目的也绝对不可以定位于仅仅为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输送生源,因为除了这些名牌大学,更大数量的高等学校也需要生源。衡中现象的出现是有其深厚社会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校长要的是学校要“出名”,家长要的是孩子要“成龙”。这并没有什么错误,要害的问题是“出名”和“成龙”标准的缺失或考核过程的走样。当每年高考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下属学校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是什么?无论口头上怎么说,但是内心都瞄准的是一个标准:升学率、一本的上线率、被名校录取学生的数量。更有甚者,不看实际教学条件和资源的优劣,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业绩和实施奖惩的唯一标准。在家长一方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在他们的心目中高考成了决定孩子终身唯一分界线。考入了名校就意味着今后有光辉的前途,似乎今后的就业、物质享受、名利地位触手可及,考不上今后就活该受罪。由以上现象不难看出,衡中现象折射的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的问题,比如:就业政策、社会分配、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等等。这些问题不是教育部门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从立法和政策制定上综合考虑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