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安徽 周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2.理解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4.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对比气压带风带的特性,气流和风的方向、属性及对气候影响的能力;2.绘制全球性大气环流模式图。 三、德育目标 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大气环流的整体。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难点: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导入】 【设疑】前边学习了大气运动,太阳辐射对地表加热是不均匀的,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这种差异对全球大气会带来
2、怎样影响? 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得出全球大气会有规律地运动起来。 导出本课的课题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 【播放录相片】 世界各地的气候 画面上依次出现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炎热干燥的景观,东南亚高温多雨布满椰子林的景观,欧洲终年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景观,俄罗斯北冰洋沿海冰天雪地的景观。【设疑】 世界各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一地的天气为何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这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思考总结得出:这些都与大气运动有关。【讲述】全球性大气环流就是全球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
3、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背景。二、三圈环流关于三圈环流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中纬度高空西风的成因用地转偏向力无法解释,对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定论,教学中不必涉及。对于三圈环流问题的学习方法可采用指导学生回忆大气水平运动的旧知识边绘图边理解,用蓝笔代表冷气流,红笔代表暖气流,完成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图2.4-1)(一)从热力作用分析赤道与极地的气压带的形成【设疑】 赤道与极地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是否一致,为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赤道地区暖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继续设疑】 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有何关系?学生分析总结得出:刚好相
4、反,赤道高空是高气压,因此气流由赤道高空气流流向两侧高纬。(二)气流的相对运动分析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设疑】 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哪种力的影响?最终偏转成什么方向?学生联系前面知识分析得出;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最终在南北纬30上空转为西风。【讲述】 从赤道高空吹来的暖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聚集被迫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设疑】 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都使近地面气压升高这会引发怎样的大气运动? 学生分析出:使近地面气流向两边低气压运动。【继续设疑】 两股气流相向运动,在什么纬度相遇呢? 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南北纬60。【讲述】 在南北纬60一支由赤
5、道来的暖气流与一支由极地来的冷气流交汇形成一个锋面叫板锋,暖气流爬升到锋面以上,使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自我总结出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的形成,在绘图时注意南半球与北半球偏转方向相反,即向左偏移。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成因前边已经论及,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行比较。(一)分析气压带及其性质1.由热力作用而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由气流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3.低气压带为上升气流均有利于成云致雨: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4.有下沉气流的气压带气候干燥: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
6、气压带。5.对比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异同:相同的是二者都是高气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不同的是二者成因不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暖空气被迫下沉,极地高气压带是冷空气凝重下沉。(二)风带 依据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原理,全球由六大风带组成,南、北半球的低纬度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北半球)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偏东风,
7、称为极地东风。 启发学生分析六个风带的性质: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不利于降雨,较干燥: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极风、东南极风。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有利于降雨,较湿润:中纬西风。(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播放录相】 意大利罗马的地中海气候【设疑】 为什么意大利罗马的植被果皮很厚且有光亮的蜡质?学生观察思考回忆得出:罗马属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由于夏季炎热干燥,植被有上述特点可防止水分散失。【设疑】 罗马的地中海式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忆思考: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使气压带风带也随之运动,罗马的地中海气候就是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之下形成的。 【总结】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
8、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这种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巩固练习】 右图2.4-2表示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一部分。1.读图分析图中A处为_锋,_处为西风带,_、处为高气压带,_处为低气压带。2.图中D、F两处气压带的成因是否相同_,原因是_。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仍是热力作用,它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所决定的。大气环流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差异等情况下的一个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
9、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为了使学生能直观而定量的看到冬、夏季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导致的海上和陆上气压系统的不同,教材选用了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可采用引导学生读图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图上的气压值,找出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只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而在同一纬度上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上则形成高压,并指导学生找出大陆上气压值最高的亚洲高压。同样,指导学生读图找出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也只分布在上述两个大洋上,并指导学生找出大陆上气压最低的亚洲低压。至于南半球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也可采用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即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冬、夏季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
10、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发生重要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4页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五、季风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通过图2.18和图2.19的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本来有规律、成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这两幅图中,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状况有何变化?(冬季,亚洲高压控制整个亚洲,阿留申低压控制北太平洋;夏季,印度低压控制亚洲,夏威夷高压控制北太平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海洋比热大,陆地比热小。冬季,陆地强烈降温,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而海洋相对较温
11、暖,气流上升,海面形成低压;夏季,陆地强烈升温,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而海洋则被高压控制。)结合热力环流,说一说在这种气压分布状况下近地面的风向如何?(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这种盛行风因季节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季风”。受之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之为“季风气候”。观察图2.18和图2.19,说出你认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是哪些地区? (东亚和南亚)。读图2.20,并尝试着列表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请同学们解说他们的列表,并出示投影片: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对比)季风东亚南亚冬季风向性质成因夏季风向性质成因季风成因(边填表格边分析)季风的成因是什么?
12、请同学们讨论。(主要是海陆的热力差异)东亚地区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极大。冬季,陆地强烈降温,在亚欧大陆的低温中心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干冷的气流从高压中心吹出;夏季,陆地强烈升温,在南亚形成低压中心,从印度洋来的暖湿空气流入低压中心。读图2.20分析;除此之外,季风的形成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如图2.20右图,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相应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剧了南亚夏季风,这也是成因之一。由此我们看出,很多地理事物的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13、的结果。(在表格中填出成因)季风东亚南亚冬季风向西北东北性质冷干冷干成因从寒冷干燥的蒙古、西伯利亚吹来夏季风向东南西南性质暖湿暖湿成因从暖湿的太平洋吹来从暖湿的印度洋吹来季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练习】 活动题: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由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形成“雨热同期”,对我国广大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而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相近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则由于常年受干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降水稀少,呈现一派荒漠景观。 虽然季风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其不利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大气地表均一高低纬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高空)(地面)极高带副高带赤低带副极低带高纬中纬低纬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纬向带状(分布)地球公转海陆分布块状分布(北半球)南北移动动力季风环流(南亚)热力季风环流(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