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7 ,大小:5.21MB ,
资源ID:371703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7170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ppt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衣、食、住、行、风俗礼仪(观念)、娱乐生活、大众传媒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1)男子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上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

2、所有款式。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等级森严、礼治规范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3、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传入中山装、西装流行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

4、2)女子服饰晚清旗袍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2)女子服饰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2)女子服饰:传统旗袍-20C20年代改良旗袍(3)演变趋势: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3)演变趋势: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4)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

5、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宋恕(1862-1910)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服饰变化(5)原因:西方生活方式(思想)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政治运动的开展;西式服装的优点;近代工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

6、社会思潮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思考: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1)概况: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列宁装(60年代退出)、连衣裙干部服(中山装)绿军装、军便装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7、变迁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列宁装连衣裙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干部装老三色:蓝、灰、黑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1)概况: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而且这时期的服饰主要是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一、物质生

8、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1)概况: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70年代末的时尚碎花衣裳和的确良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2)趋势(特点):政治性、保守性到开放性、多样性政治性、保守性到开放性、多样性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3)变化的原因: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人民群众艰苦朴素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人

9、民群众艰苦朴素的品质;的品质;“文革文革”影响;影响;改革开放的实施;思想的解放;审美观点改变改革开放的实施;思想的解放;审美观点改变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10、。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世界三大烹饪流派: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四大菜系四大菜系四大菜系代表区域代表区域口味特点口味特点鲁菜鲁菜山东(济南、胶州)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清香、鲜嫩、味纯粤菜粤菜广州、潮州等地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鲜、嫩、爽、滑川菜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味浓、重辣淮扬菜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清淡、味甜川菜香辣炒蟹鲁菜迎宾花篮淮扬菜清炖蟹粉狮子球粤菜金牌烧乳鸽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

11、西餐材料:“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西餐传入时间:19C40年代原因:列强入侵影响:丰富了中国的饮食;食用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中西餐都存在着明显区别;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三)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完全欧化(花园、别墅)一

12、、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习俗变化概况(1)婚姻:婚姻包办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礼仪式简化、西化(不同时期各具特色)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徐珂清稗类钞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思考:章太炎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民国初期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反对封建婚姻要求婚姻自主;但征婚内容看依然有封建思想的痕迹。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婚姻习俗发生了

13、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由繁到简;政府倡导、新思潮熏陶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这是一张清末民初时的结婚证,被岁月侵染过的暗黄色诉说着历史的悠远,同样也折射出照片的历史价值。身材娇小的新娘,脸上浮现着坦然和平淡的表情,暗示着她对这段婚姻的务实与自信。与前一张结婚照相对,这张拍摄于五四运动前的结婚照多了几分后现代的意味,新郎剪掉了封建社会的象征长发,同时也戴上了更能体现出绅士味道的小礼帽。不过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崇敬依然没有改变,通过黑白色的结婚照依然能够想象出新娘那身布满美丽花瓣的大红色长袍袄。与前面的两张结婚照相对,这张结婚照明显带着几分摩登时代的印记。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进,和海外

14、留学生的与日俱增,婚纱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信仰基督教的新人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并拍摄美丽的婚纱照。30年代西式服装在中国大行其道,此时的结婚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纱照,穿白色婚纱结婚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风行。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的拖尾,还有伴郎伴娘和花童众星拱月般陪伴新人,和现代的结婚形式已俨然没有区别。40年代前后穿婚纱结婚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也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人数也由集体合影逐渐演变二人世界合影,从此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婚纱照。50年代70年代60年代 50年代和60、70年代的结婚照差不多,一不小心就被扣上资产阶级大帽子的年代,哪有新人敢穿婚纱和西服结婚,基本上都

15、回归到质朴的装扮上。甚至是结婚这种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和工作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逐渐开放,80年代的新人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和西服,重新找回上代人的西式婚礼的记忆。另外,此时的新人不仅仅只在前着上换上了婚纱和西服,也开始注重修饰发型与面容。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习俗变化概况(2)葬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葬礼趋于简化,新式旧式并存。建国后:土葬

16、改为火葬。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习俗变化概况(3)礼仪(礼节)、称呼: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老爷、大人同志、先生、女士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习俗变化概况(4)其它: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封建迷信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时报1912年3月5日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2、习俗变化

17、原因:政治运动的开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西方列强的入侵;政府政策推动;(如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法令)(1)政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2、习俗变化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业的发展(2)经济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2、习俗变化原因: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3)思想文化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近代教育的发展;例题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1)中国古代强调

18、“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理(或儒家思想)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

19、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政治变革。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

20、一种社会进步。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一)交通工具发展概况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2、近现代交通工具(1)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轮船(18651865)、火车(19C19C末末20C20C初)初)汽车、电车(19061906天津)天津)、公共汽车(19241924上海)上海)、飞机(20C2020C20年代初)、地铁年代初)、地铁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铁路上的“马拉火车”1881年唐胥铁路,

21、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设计者:詹天佑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航空运输业: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自由飞翔的幻想。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冯如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当年的国际飞行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偕同三名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

22、政府飞机队队长。1912年他亲自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的上空飞行表演,失事壮烈殉职。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3、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技术:引进自制自研;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种类:海陆空(一)交通工具发展概况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一)交通工具发展概况4、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1、积极方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变了出行方式,使生活更便捷;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方面:在近代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命运多舛。近代以

23、来至19世纪90年代都有反对之声。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是(1)扰民;(2)夺民生计;(3)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4)因贾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中国之利”。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列强侵略和控制;政局动荡;观念僵化,迷信经济落后;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1876年2006年中国新增铁路里程数(单位:万公里)思考: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材料一:1896年9月,受命主持芦汉路的张之洞、王文韶会奏,主

24、张暂借洋债造路,陆续招股分还;设铁路总公司,官督商办,以盛宣怀为督办。此议得到清廷同意。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张文襄公全集材料二:民国政府成立后不久,年月,孙中山先生受命督办全国铁路,月,孙中山先生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便惟于铁道为己任。随后,孙中山先生视察了许多地方,提出了修建铁路的具体计划,要在全国各地修建万英里的铁路。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兴办;思考:相比18761894年,1894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铁路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观念转变材料三: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筹办夷务始末李鸿章奏章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

25、路利益”奕訢“意以为然”。李文忠公全书材料四:兵力“惟铁路一开,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虽百万之众,一呼而集,无征调仓皇之过,无转输艰阻之虞”刘壮肃(刘铭传)公奏议国防建设需要1979年2006年客流总量28.97亿人次202.4亿人次铁路客运总量8.64亿人次12.56亿人次货运总量53.75亿吨203.8亿吨铁路货运总量11.19亿吨28.82亿吨铁路里程5.17万公里7.71万公里电气化铁路0.1万公里2.34万公里公路里程89万公里345万公里高速公路04.53万公里民航里程14.9万公里221.3万公里思考:1978年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何特点?多元模式科技化改造,效率高速度非常迅

26、速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时间邮政通信事业成就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二)通讯工具发展概况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时间电报发展成就1877年1906年1932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1)电报: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二)通讯工具发展概况(2)电话:时间成就1882年民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后截止2003年电话传入中

27、国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二)通讯工具发展概况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推动经济与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加快信息传递,促进文化发展;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进步(二)通讯工具发展概况3、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1)近代工业的发展;(2)社会急剧变化,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3)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三、大众传播媒介的

28、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1)近代工业的发展;(2)社会急剧变化,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3)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如何评价西人办报?如何评价西人办报?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带动国人办报风潮,推动国人思想的转变。加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3、兴起和发展:(1)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3、兴起和发展:(1)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

29、成高潮。(3)辛亥革命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刊,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4、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作用):(1)成为政治宣传与斗争的工具;(2)开启民智、传播知识,舆论监督;(3)丰富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通俗性报刊);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4)

30、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二)广播影视的普及2、电影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1905年,定军山标志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5年,渔光曲首次国际获奖;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国歌。(1)概况图说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摄的影片: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摄的影片:定军山定军山(1905)(1905)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演员:第一位上电影的中国演员:谭鑫培谭鑫培火烧红莲寺火烧红莲寺(19281928)第一部武侠片:

31、第一部武侠片: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歌女红牡丹(19311931)第一位第一位“电影皇后电影皇后”:胡蝶胡蝶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渔光曲渔光曲(1935(1935,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将将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成为国歌的电影:国歌的电影:风云儿女风云儿女(19351935年)年)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二)广播影视的普及2、电影(2)特点: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二)广播影视的普及3、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

32、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发展: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净增5358万人,达6.8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人,比上年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

33、人群占比由上年的74.5%提升至81%。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3、互联网的优势(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4、互联网的缺陷: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5、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2)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文化的传播;(2)互联网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