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含义1. 旧石器时代是什么(略)代表性遗址分布特点用火生产生活群居渔猎采集含义2. 新石器时代是什么(略)代表性遗址分布特点原始农耕(时间、标志、意义)生产生活原始聚落3. 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二、 三皇五帝与夏商周1. 三皇五帝建立部落国家(夏的存否?)2. 夏朝禅让制世袭制(启的继位?)发展:夏朝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地
2、方3.商朝建立:商汤建国(时间、定都)都城变更:盘庚迁殷政治变迁中央:商王、尹及事务官国家机构地方:内外服制发展甲骨文文化成就青铜器灭亡(时间、事件、原因)3.周朝建立:武王伐纣(时间、定都)分封制(定义、特点、目的、作用)政治变迁宗法制(定义、特点、目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发展土地制度:井田制经济文化成就农业为主生产工具手工业为辅青铜铸造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重难点:1.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器物与社会特征 2.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
3、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讲述内容】课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一、 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的定义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
4、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2.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2.1遗址分布及特点事实上,除了我们刚刚介绍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还有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200万年的重庆巫山人。问:来看一下接下来这张图,思考一下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答: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呀?对,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因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
5、常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2.2旧石器时代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除了掌握了基本的打制石器的方法,还学会了用火。而这一技能的掌握,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同学们试想,有了火,就有了光和热。利用光照明、驱赶野兽;利用热取暖,烧制食物。这对于今后的生活生产都十分必要。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首先,毫无疑问生活年代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其次,文化遗存主要发现地是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黄河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在生产生活领域他们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并用以采集渔猎,甚至部分地区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由于个体能力的相对弱小与原始环境的险恶,他们主要过着群居生活。二、 新石器时代
6、1.新石器时代含义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因制作石器的技术而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被学者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史前社会变化”有什么含义?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组图片,图一依旧是刚刚的三块石头,图二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穿孔玉石斧,借此我们来对比一下新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不同:生产工具形状用途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较粗糙用于采集、渔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精细尖锐用于农耕生活很明显,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变了,用途也跟着变了。原先较为粗糙的打制石器只适用于采集与渔猎,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变
7、得精细,也迎合了农耕生活的需要。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2.1遗址分布及特点新石器时代作为我国远古社会演进的重要阶段,已在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就有一万多处问:很显然,同学们观察分布图后可以发现,它的分布特点可以用书本上八个字概括,答:那就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这里我们还是采用课本的体系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为前期和后期。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在原始农业方面呈现出北粟南稻的格局,在手工制作方面,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和河姆渡文化的养蚕缫丝技术都让人惊
8、叹不已,而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这种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由制作工艺改善而带来的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2.2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的进步(原始农耕与原始聚落)说到原始农耕,也就是农业的起源,它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而产生的标志便是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它的出现,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而与此同时,生产能力提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农耕聚落。正如课本上所述的姜寨聚落,同学们仔细
9、观察,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聚落也有所变化,特别是从良渚玉琮和陶寺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开始出现,甚至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初具雏形。而这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阶段特征。【本课小结】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百万年的历史。在这两百万年里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经历了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的转变,正是由此,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课时二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导入新课】同学们先来看这样一组图:观察夏商周疆域的变化
10、,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统治的?又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文化成就呢?让我们走进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感受早期国家的政治魅力。一、三皇五帝传说时代1. 三皇五帝指什么?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颛顼、帝喾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2.禅让制:尧-舜-禹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二、夏朝1.建立:部落到国家建立者: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11、。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答: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拓展:关于夏朝存在与否?一说,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尚书诗经和夏本纪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一说,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2. 发展2.1禅让制到世袭制禹死后,
12、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问: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答: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拓展:关于启的继位?一说,伯益让位于启孟子万章上史记夏本纪一说,启以武力夺权竹书纪年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召公世家天问尽管启自身功绩威望不如伯益,部落里理所当然的推举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伯益为继任者。可是由于启的父亲禹和他爷爷鲧的功绩太深入人心,群众基础扎实,而本身家族的势力也很强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诸侯都离开伯益的地盘到启的地盘去了,大臣和百姓都支持启做领袖。这就表明当时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2.2夏朝行政管
13、理制度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这些,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三、 商朝1. 建立: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定都亳(今河南郑州)统治中心: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2. 发展2.1政治变迁都城变更:盘庚迁殷商朝建立后,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国都一再迁徙。直到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得安定,后未再迁都。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国家机构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内外服制商朝的地方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
14、南跨江汉,北及燕山。2.2文化成就甲骨文:是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主要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大量甲骨文与青铜器。给同学们展示图片留下印象。3. 灭亡问: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商灭亡原因?“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答:1.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纣王执政晚期昏庸暴政导致周边部族联合反抗2.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四、 周朝1. 建立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从材料我们
15、可以得知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2. 发展2.1政治建制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与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及特点有哪些?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引导学生联系课本西周分封示意图回答问题。可以得
16、出以下认识。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用这样的方法,统治集团逐渐形成金字塔结构。那么,有何作用呢?如何评价分封制?评价分封制: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c.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d.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
17、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特点及基本原则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
18、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a.核心“嫡长子继承制”b.血缘政治结合;c.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D.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实质及作用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
19、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2.2经济文化成就a 农业为主土地制度:井田制生产工具b 手工业为辅青铜铸造养蚕缫丝(世界最早)3. 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前71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关于东周部分,我们下节课再来讲述。【本课小结】讲到这,我们可以发现,由夏商到西周的历史,也就是奴隶社会兴起、发展、鼎盛到瓦解的历史,这一时期为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这就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