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91 ,大小:1.58MB ,
资源ID:370064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7006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ppt

1、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第2讲 汉朝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点基础知识梳理与解读考点一 中央官制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两汉时期:内外朝制度1.目的_相权,加强皇权。2.实行汉武帝从_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_,形成“_”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_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发展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汉光武帝

2、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大权则由皇帝总揽。【解读】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的背景是:丞相位尊权重,皇权受到极大影响。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二、魏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发展(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拥有实权的先是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完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_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_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_命令。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即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主管礼仪和科举等)、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狱)、工(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等)。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_这种制度。【解读】三省六部制与近代三权分立形式上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本质上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三权分立则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三省六部职权既有_,也有_,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提高了_,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解读】三省六部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专制。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三、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_的教训。2.措施(1)形成“二府”:_是

4、最高行政机构,_是最高军政机构。(2)分割相权:设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_分割宰相的财权;设_分割宰相的军权。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四、元朝主要机构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五、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解读】(1)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区别:宰相制下,宰相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对比:明朝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阁臣只是顾问;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新课标历史

5、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六、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4)总体评价:a.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b.由于军机大臣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这一机构的设置表明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它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解读】军机处虽然总辖军国政务,但它本身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做出任何决定。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自我校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点二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

6、加强)一、两汉时期1.郡国并行制(1)出现原因:汉高祖错误分析秦朝灭亡原因。(2)影响:后来形成地方_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王国问题”。(3)解决:汉景帝“削藩”,汉武帝颁布“_”,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刺史制度(1)实行:_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置_一名。(2)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3)发展: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使地方制度由两级制(郡、县两级)变为三级制(州、郡、县三级)。(4)实质: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后来演变为地方行政制度

7、。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二、隋唐时期1.州、县两级区划,后在州县之上设带有监察性的“道”,并逐渐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_,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_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实行更戍法;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_;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在地方,派_任知州,设_监督知州,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报。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控财权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_作为地方开

8、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由_管理,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解读】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影响(1)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2)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3)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

9、定了初步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解读】图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自我校对割据 推恩令 汉武帝 刺史 节度使 藩镇割据中央禁军 文官 通判 一小部分中央直接宣慰司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点三 选官和监察制度一、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上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1.世官制实际上是官职_的制度,是我国西周时期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察举制(1)两汉时期:察举制盛行。_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_成为人才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主要有察举和征召两

10、种,选才标准在前期主要看才能和品德,后期主要看出身(门第族望)。(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_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a.内容:人才被分为九个等级,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b.评价: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_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随着_的没落,依靠_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解读】九品中正制和两汉时的察举制存在相似点:选官标准都是初期德才,后期门第;地方官把持选官权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隋唐:实行科举制(1)实行时间:隋朝到清末(1905年)。

11、(2)标准:以_选官。(3)发展概况:a.隋文帝废除_制,开始采用_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科举制形成。b.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4)评价:a.积极方面:_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_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b.消极方面: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束缚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因素之一。【解读】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标准,具有公正、公平的一

12、面。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二、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形成与发展历程(1)秦朝:_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两汉:除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之外,西汉武帝时又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军政长官。(3)唐朝:监察机构为一台三院制(即御史台,其下辖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4)北宋:各州设_,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5)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6)明朝:明

13、初沿袭元旧制,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后改名为都察院。另外又设厂卫特务机构负责监查官民的不法行为。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评价(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2)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监察职责,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而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也是司空见惯的。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自我校对世袭 汉武帝 孝廉

14、九品中正 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 门第 考试成绩 九品中正 分科考试进士科做官世家大族中央集权御史大夫通判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本讲知识体系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重点知识探究探究一 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史料研读】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材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读史技巧】(1)注意理解材

15、料一中“首长制”“委员制”“议事机关”。由此可见汉代时宰相权力比较大,而唐朝时宰相权力被削弱,但议事机关的设立说明三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皇权。(2)注意信息“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等信息,这表明明朝阁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回答明朝设立内阁的背景和内阁的地位。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1)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职责分明。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背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皇

16、权大大加强,但也使皇帝政务负担加重。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总结升华】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1)三省六部制:三省制对行政效率的影响。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政务运作从草拟到审批再到执行都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这样使政务在运作过程中不仅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也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不仅有了明确的分工,也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三省制对减轻皇帝政务的作用。唐代三省

17、制下实行三省宰相集中议事制度,三省长官专门负责处理全国事务,尤其是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后,让三省宰相提前进行政事商定,这样在保证并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的前提下,使皇帝可以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实行最后的决策权力即可。所以有学者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2)内阁制:内阁对皇权专制的制约。明代内阁本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无权干预国家政务,但由于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重,所以后来内阁也参与到国家的政务决策中来,尤其是内阁取得票拟权力后,皇帝所下诏令得先由内阁票拟后才能颁布,从而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内阁大臣的政治地位。内阁大臣是由最初的内阁大学士转变而来的,

18、而内阁大学士本是皇帝备问的秘书,不是国家法定的大臣,换句话说,就是不在事业编制的皇帝私用官,此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因而明代内阁是“有相实而无相名”。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探究二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史料研读】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材料二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材料三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19、,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读史技巧】(1)从“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选官特点是以血缘为依据的世袭制。(2)从图示中的“中正品第”和品级可以看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3)材料三中关键信息“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化。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时期利用哪种选官制度来笼络人才?该制度的选官标准(依据)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具有哪些进步性?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

20、习高考调研【答案】(1)察举制。标准是德才。(2)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总结升华】科举制(1)科举制削弱传统血缘宗法观念。隋唐以前虽有依据才能选拔官吏的制度(如察举制),但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外,宗法政治的影响仍然较大,只有在隋唐实行科举制后,国家官吏的选拔才日益摆脱血缘宗法的影响,完全依据才能来选拔,这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政治体制中的血缘宗法观念(除皇室人员任职),也促进了古代平民政治的

21、形成。所以自此以后,血缘宗法观念主要存在于社会组织层面,而政治体制层面基本上消失。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2)科举制对知识精英阶层的影响。对于任何统治来说,知识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因为他们有能力制造新的政治理念和话语,有能力进行强大的宣传煽动,也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去发动各种可能的变乱。尽管中国古代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但真正威胁到皇帝统治地位的多是智力比较优越的知识精英们,如何让知识精英分子成为国家政权的拥护者,自古就有“招贤纳士”“唯才是举”的举措,但只有到了推行科举制,才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摆平了知识精英集团,从而有效地使统治集团与知识精英形成稳定的政治同盟,保证了统治的稳定

22、性。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3)科举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举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科举制度的媒介作用,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而言,科举制度的实行突出强化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儒家文化的传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高考真题解密考向一 古代中国地方官制(一)地方官制的演变趋势【例1】(2014山东)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23、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对地方的管理。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二)地方官制演变概况【例2】(2014北京)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

24、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应选A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例3】(2014山东)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

25、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根据表格可知,从秦汉到明清,行政区划从二级制到三级制说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由此可知C项错误;“县”从秦汉到明清没有多大变化,是最稳定的一级政区,A项说法正确;“州”由高层政区到统县政区,说明其地位由高到低演进,B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到二级制、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D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向二 中央官制(一)考查军机处的地位【例4】(2014上海)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新课标历史高三

26、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时期。为加强君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大权都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从图中也可看出,内阁与军机处都处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军机处地位又高于内阁。故最佳应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二)清代内阁权势的演变原因【例5】(2014海南)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内阁实权,远不逮

27、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项信息与题干材料无关。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针对训练1.(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A解析 唐朝三省制下,

28、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由材料“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A项符合题意。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2013山东)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A解析 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项;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初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开始被打破,排除D项。秦朝实

29、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汉朝时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控财权”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项正确。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2013天津)图片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C解析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里石塘”“潮州”。由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图上把今天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故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4.(2013山东)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

30、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 C解析“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说明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明太祖废丞相,开始改变相权制约皇权的局面。故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5.(2013重庆)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31、 B解析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排除A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6.(2013山东)下列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C解析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

32、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嘉庆”在“雍正”之后,可知C项符合题意。中书省从明朝开始取消,排除A项。内阁主要在明朝发挥作用,排除B项;礼部主要掌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等,不会是“奉上谕”的撰拟者,排除D项。答案为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7.(2013江苏)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B解析 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

33、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大臣参与政务,秉旨办事,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事、审理重大案件等,A、C、D三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考向三 科举制的选官标准【例6】(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答案】C【解析】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对

34、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D项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故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针对训练1.(2014海南)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35、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2.(2013大纲全国)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A解析 中国古代实行监察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让地方服从中央。题干材料说明中央集权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选A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3.(2013福建)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

36、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C解析 材料是对有些学子一直坚持科举考试的原因的分析。A项作者否定“功名利禄”但并没有对其批判;B项把学子的坚持视为愚昧无知,说法错误;科举制下的选官依据是才学,D项表述错误;因此选C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4.(2013海南)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37、)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 B解析 题干内容反映出在礼乐和刑政两者之间,朱元璋比较强调礼乐的作用。由此可见,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C项与题干表述的内容无关;D项难以排除,如果引导语为:这里他强调的是,则比较容易排除D项。这里只能通过朱元璋这番话中强调的重点在于礼乐这个角度排除D项。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5.(2014安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

38、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

39、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创新是王朝兴盛的关键。隋唐因制度创新而兴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明清时期因没有制度创新而衰落(仅仅是强化中央集权,没有创新)。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6.(2013四川)(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

40、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答案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新课标历史高三总复习高考调研 请做:题组层级快练(二)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