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17KB ,
资源ID:36969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696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实验班)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实验班) WORD版含解析.doc

1、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说明: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

2、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D而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A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叫做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

3、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 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

4、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 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B. 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C.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D.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故推断出说法最可信,A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来作为推理的论据,说法可信与否,关键是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海昏侯墓

5、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排除C。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4.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6、是汉代以后,故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

7、6.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意味着A. 老子认为仁礼很重要B. 老子把道德仁义礼等量齐观C. 老子认为道是最高境界D. 老子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指出未能落实道是昏庸愚昧的源头,这说明了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故C项正确,A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老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7.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A. 孟子B. 荀子C. 韩非子D. 庄子【答案

8、】B【解析】【详解】材料所涉及的思想家是在论证礼的起源。他用性恶论,即人对物质欲望的需求来解释礼。在战国时期,主张性恶论,又尊崇礼的思想家是荀子,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性善论,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故C项错误;庄子是道家学派,主张“齐物论”,故D项错误。8.易中天教授曾经评价先秦某思想家说:“在他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为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以下各项中,能够为上述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 “我无为而民自化”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民权高于君权”这

9、个关键信息可知这位思想家具有“民本”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无为主张,无法体现民本,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孔子的“正名”主张,无法体现民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韩非的“法治”主张,无法体现民本,不符合题意,排除。9.“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仁政”学说B. 韩非子的变法革新C. 墨子“兼爱”思想D. 庄子“齐物”观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改革观,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

10、思想10.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A. 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B. 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 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 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只是不利于战争年代诸侯国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时诸侯国目标是争霸战争

11、的需要,也不是处于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故B和D项错误。【点睛】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普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11.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B.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C.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D.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不阿贯”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A项

12、“言而信”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B排除;C项是道家思想,意思“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主张无为而治,不要因压迫百姓而引起反抗,故C排除;D项是墨家的节俭思想,故排除。12.史料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和遗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A. 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C.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D. 史记、汉书【答案】C【解析】【详解】史料是历史遗留下遗物和遗迹等,另外文学作品、史书等也可作为史料使用,A和B属于历史遗迹;D属于文字史料;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属于历史观点,不是史料,故项错误,符合题意。13.萧公权说:“董子虽

13、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A.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 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董仲舒的思想

14、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14.人类自古便喜欢仰望天空。每逢日食,现代人不分阵营,不论信仰,纷纷驻足观看这宇宙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 独尊儒术B. 大一统C. 天人感应D. 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详解】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具有警示皇帝暴政作用,“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正是这一思想表现,故项正确;属于思想上大一统表现,一般指政治大一统,属于神化皇权思想表现,排除。15.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

15、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 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 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 具有封闭性D. 违背了公平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足够财力进行多年”说明科举制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发展,显然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观念的改变信息,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C项错误。科举制相对于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16.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

16、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 专制集权的巩固B. 封建经济的衰退C. 理学思想的影响D. 审美意识的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宋明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正确。专制集权的巩固与审美观念的改变无关,故A错误。唐宋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繁荣,故B错误。唐宋只是审美观念不同,认为到宋代审美意识才觉醒是错误的,故D错误。17.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

17、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

18、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18.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 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 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 有助于摆脱正统儒学的束缚D. 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之际儒学并没有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错误。 “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都是明清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故BD错误。根据题干中“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

19、迷信”等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正确。19.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A. 以天下为己任B. 抨击君主专制C. 提倡民主法治D. 反对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可知两位思想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扶危定倾之心”可知他们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

20、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两者反对宋明理学,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0.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 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C.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可知,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印制了大量的典籍,使其在战乱的时候不至于消失,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发展,故C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各地区的印刷术进行比较,

21、故无法得出四川地区最发达,排除B项;材料强调印刷术,而不是造纸术,排除D项。21.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

22、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22.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A. 造纸术的革新B. 活字印刷的推广C. 雕版印刷的普及D. 科举取士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可以知道,后来书籍变多,容易得到,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原因是宋朝活字印刷的推广,故排除B,C正

23、确;材料与造纸术和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D。23.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A.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 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很多,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轻科技特点,故A错误;从图中数 据无法得出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故C错误; 从统计中数学、天文历法、地学 和农学与农业相关领域发明比其他发明数量多,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D正确。24.火药和火药武器

24、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A.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B. 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C.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可知,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封建骑士的衰落,故A正确;资产阶级革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

25、了革命性变革,而不是火药和火药武器,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错误;D项中“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

26、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

27、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概括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答案】(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观点,影响唐宋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

28、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发展:追求个性解放;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出。第二小问,根据“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2)“董仲舒的孔子”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适应西汉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的思想学说。“朱熹的孔子”即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也就是朱熹为服务于阶级、时代需要而提倡的思想学说。作答是要揭示各自的思想渊源和主要思想主张。(3)由材料“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

29、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可以归纳为:理学走向僵化和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归纳其新发展。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

30、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有何影响?(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在何处?(3)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或中央集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促进儒学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2)“新”: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吸收

31、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思辨化、哲学化。(3)观点: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思想;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得出“大一统”思想;据材料“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巩固统治、提高儒学地位角度作答。(2)材料意思是:父子相亲、君臣之间有义就像夏去冬来、河流山间的自然天道一样,是世间最常见、最自然的景象。据此可归纳出把天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思辨化、哲学化。(3)第

32、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归纳出批判君主专制,由材料“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归纳为我皆本思想;“”可归纳出主张限制君主权力。第二小问,“经济根源”应结合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来分析。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

33、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根据材料,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任意一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示例1:论题:儒学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阐述: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

34、中国人树立了正人君子观念,对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使东方文明的精髓造福于人类社会。示例2:论题: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成就。阐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

35、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示例3:论题:中国科举制实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阐述: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其内涵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人才。近代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也将这一制度传入西方并为西方国家推崇和借鉴,西方文官政体是西方各国结合本国国情所创立的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官政体源于中国的科举制,而又在中国的科举制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并用史实加以说明,据材料“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依据题干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及其作用方面加以立论,如儒家思想的作用,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及其影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