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40.50KB ,
资源ID:36955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6955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一轮》2016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一轮》2016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doc

1、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深层点拨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使管理财政。3废除:元代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二、选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军功爵制:战国至西汉武帝时

2、期实行。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选官的标准是家世门第的高低。5科举制古代重要选官制度三、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2谏议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主题一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

3、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讲史料史料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即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脱脱等宋史

4、卷一六二职官志导读史料表明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但有很多变化。三省长官不再专任宰相之职;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事、行政,进一步说明了北宋加强君主专制,分割宰相权力的特点。练史料史料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探究据史料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有何特点?答案(1)原因:设立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掌管军事,直接对皇帝负责,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

5、之权)分割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分割了宰相财权。(2)特点:重文轻武、冗官局面出现。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1变化(1)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期,由贵族子弟世袭官职。(2)军功爵制:战国后期及秦朝,按军功授予官职。(3)察举制:汉代,由官吏察访、推荐授官。(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品评官)评“品级”,依据品级授官。(5)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走向衰落、1905年废除,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2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

6、相对的公平、公开。3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讲史料史料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

7、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导读据史料可以归纳出科举制产生了如下影响: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政治影响力。练史料史料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

8、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探究比较上述史料,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答案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是由察举制发展而来的。1(2014海南高考)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9、。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

10、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传教士明恩溥记述的中国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的现象,是由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3(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

11、析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4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唐太宗在

12、位时重用人才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答案A5“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这种“制度”是指()A分封制度B科举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百姓通过考试也可以步入仕途,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与材料中平民可以步入上层不符,故A项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材料中文人优势以及平民可以步入上层,故B项不正确;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不正

13、确。考点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2)措施(3)影响深层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2)设内阁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主题一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比较相同中央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不同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

14、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讲史料史料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子语类导读前则史料表明贾谊主张以“众建诸侯”的方式,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后则史料表明北宋分割地方的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从而集权于中央。练史料史料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

15、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探究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主题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

16、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

17、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讲史料史料国家并未正式赋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权臣不足服众。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敝,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导读据前则史料中“阁臣”的表述可准确了解明代内阁制的特点及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的原因。因为它不是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据后则史料中“军需房”的

18、表述可把握军机处具有如下特点:有官无吏,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军机大臣多为皇帝心腹之人;地近内廷,保密性强。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练史料史料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19、2)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1(2014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任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应选A。2(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20、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又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C。3(2014广东高考)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秦朝御史大夫、汉朝丞相和唐朝六部尚书的权力都来

21、自于制度而非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故排除A、B、C三项。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选D项。4(2015佛山质检)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

22、题干不符。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A中央集权B腐败严重C高效清明D机构臃肿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的君主为加强君主专制往往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正如材料“用一人而又用一”、“行一事而又设一事”,结果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却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1.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2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

23、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有三大突出特点:从掌握兵权入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文人治国。4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入仕为官的机会。5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为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6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

24、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7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形式上和宰相制度下的“相”相似,但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同日而语,宰相拥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君意,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热考视角视角一主流价值观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价值取向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政治上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经济上,发展近代

25、机器生产;思想上,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科举制与近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似,即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B。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A能力至上B唯才是举C德行优先D德才兼顾答案C解析“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善”,而“善”属于道德范畴,A、B、D三项均不符合此意,故C项正确。视角二历史思维看现实古代监察制度的现实思考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这一“动态

26、机制”()A保证了监察部门的独立性B有利于防止监察机构腐败C完善了民意的舆论监督D破除了官官相护的陋习答案B解析从题干“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可知是对监察机构的制约,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C项不是古代中国监察机构的职能,故C项错误;D项是监察机构的影响,但与“动态机制”无关,故D项错误。视角三史学前沿宋明专制主义加强的得失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武将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束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7、宋代采取了对武将的权力严格限制的措施。所以答案选C。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的中心含义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大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A负责监察地方官

28、员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D较好发挥监察作用答案C解析刺史没有较好发挥监察作用,没有依照条例办事,故C项正确,D项错误;刺史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但材料主旨是说明刺史没有履行自己职责,故A项错误;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在西汉中期以前就有,故B项错误。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政治制度应为三省六部制,它属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不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关系,B项错误。皇权达到顶

29、峰应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D项错误。相权虽然一分为三,但相互之间有合作,不是独立施政,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独尊。故C项为最佳答案。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上而下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要求;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要求;

30、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代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见,通判具有监察职能,不牵涉军事和财政,故A、C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削弱了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设置通判是为了监察地方,分割州郡长官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

31、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世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源自魏武帝曹操“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正确;“非为世族高卑”“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没有成为世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在此期间能依据人才优劣选官,故B、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之前选官制度,无法判定九品中正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故D项错误。6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D枢密院和三司使答案B解析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

32、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因此选B项。7“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项符合。A项与B项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项全面,所以不选。材料没有体现结束藩镇割据的内容,所以D项不选。8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

33、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答案C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选C项。深化训练9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B唐朝中央机构

34、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分工以及三省之间的互补关系。A项与此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题干表述的是三省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不可选;题干没有提到关于六部的内容,因此D项不可选。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互补,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选B。10下面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C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D唐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答案C解析A项属于察举制,主要盛

35、行于汉朝,故A项错误;B项主要依据门第高低选拔人才,出身低微的平民很难出任政府官员,故B项错误;D项与题目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11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首先提取时间信息,是“明太祖”时,故A项不对,因为内阁是明成祖时设立的。由材料中“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36、,可知其对应措施就是对付“中书”(长官为丞相)及权臣。因此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C项不对,也没有涉及对地方的势力的措施,所以D项不对。12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答案D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

37、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

38、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问题的看法。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

39、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14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图一图二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

40、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

41、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而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既能集思广益,却也会降低行政效率;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3)中央各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提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中的地位。解析第(1)问,注意从地位下降和职权分割两个角度归纳特点。第(2)问,可从加强皇权、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财政开支等角度分析影响。第(3)问,注意省略号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可根据“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和“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分析“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