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总复习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导学考纲展示命题揭秘考向预测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年来广东高考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并呈现以社会生活折射社会发展的变化命制非选择题的趋势。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命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长效热点 今后几年仍会以社会现象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如家庭、风俗变迁、婚姻等。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为主,考查内容依然集中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关注“以小见大”形式的命题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近代和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
2、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近代中国的线索为:鸦片战争后,西餐、西装、火车、轮船和近代报刊在通商口岸(沿海)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习俗显著变化。同一时期,近代交通通讯进一步发展,出现报刊业的“黄金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缓慢。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时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近代交通、通讯工具进展缓慢;报刊业和电影业较快发展。现代中国的线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气根本变化,物质生活经历了票证供应制度到“菜篮子工程”、从勤俭节约到追求时尚的变化;交通通讯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立体交通体系;影视艺
3、术逐步大众化、普及化。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改革开放前,勤俭节约成为新风尚,生活水平低下,票证制度长期存在,社会生活极大地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知 识 整 合知识整合核心探究命题研判真题精选栏目链接考点一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整合1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变化。特点:长袍马褂与西式服饰并行。突出变化: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的_和_分别深受新派男士和女性欢迎。(2)饮食变化:西餐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以传统饮食习惯为主。中山装旗袍(3)居住变化:在北方,小洋楼渐渐取代_成为当地新潮流;出现中
4、西合璧的中国民居里弄。2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变化明显。(1)“_”:洋务运动时揭开序幕;_时期颁布法令强制推行并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_: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政治色彩。(3)日常礼仪:民国初年,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拜、作揖等礼仪,“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知识整合四合院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废止缠足(4)婚姻习俗:清末民初的婚姻自由、西式婚礼受到新式青年男女欢迎。(5)丧礼习俗:传统的重殓厚葬向简约文明过渡。(6)节日风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知识整合近代服饰演变的原因政治变更。经济发展。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更新。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西方服饰、生产技术
5、等的传入。知识整合知识升华考点二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改革开放以前(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2)物质生活:总体水平低,必需品凭_计划供应。(3)衣着。朴素、单调。20世纪50年代流行_、“_”(女性),“文革”时期盛行_。知识整合票证列宁装布拉吉(基)军装2改革开放以后(1)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2)食: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丰富百姓餐桌。(3)住:国家在城镇启动“_”,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4)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知识整合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
6、征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最突出特点。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知识整合知识升华核 心 探 究知识整合核心探究命题研判真题精选栏目链接探究一 核心主题.核心探究【主题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7、年4月15日)核心探究材料二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材料三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核心探究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提示:材料一表明从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旧的习俗。材料二表明中外交流中,传统思想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材料三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
8、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核心探究【主题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大公报1903年4月材料二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核心探究材料三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
9、生。问题: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提示: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极端的崇洋思想倾向,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的丧葬礼仪由繁琐和铺张向简约文明转变的趋势。材料三表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近代的西方文明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了新变化。核心探究【主题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材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
10、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核心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归纳中国民众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探究二 核心归纳.核心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核心探究(2)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改
11、良和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近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2)中西合璧、发展不平衡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核心探究3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的延续。(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新时期特别明显。(3)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物质生活的变化。(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5)
12、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命 题 研 判知识整合核心探究命题研判真题精选栏目链接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命题研判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经过现代服装设计师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传达出东方的韵律美。命题研判【题点】旗袍1旗袍即是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这种海派旗袍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旗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面料考究
13、剪裁得体B适合中国女性穿着C晚清政府大力推行D文明与新潮的象征尝试命题D命题研判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作为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旗袍,成为文明与新潮的象征,故选D项。视角二 新材料新情境.命题研判【题点】女性解放2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 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A BC D 尝试命题A命题研判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伴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社会风俗也发生了改变,对于这种
14、积极的改变,遭到了传统思想的抨击,故正确;题干没有横向比较,不能得出上海开风气之先,错误。采用排除法,选A项。视角三 紧扣主干知识.命题研判本课的重点知识有:近代中国的“断发易服”、婚姻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风尚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命题研判【题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生活3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初期的是()最可爱的人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 阅读苏联小说A BC D 尝试命题B命题研判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可爱的人”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呼,“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反映了新中国成立
15、初期国家困难,要求一切从节约出发,“阅读苏联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受苏联影响,正确;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错误,故选B项视角四 关注多元史观.命题研判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强调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一般都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有关,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命题研判【题点】断发易服4(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
16、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尝试命题B命题研判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服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命题研判方法突破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复习备考时要理解一个“特点”、关注三大“史实”和四个“阶段”、分析四点“原因”。(1)一个特点:近代社会生活具有中西并存的特点。(2)三大史实:断发易服;不缠足与女性解放;婚姻家庭。(3)四个阶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4)四点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影响;政府政策导向;先进人士的推动。真 题
17、 精 选知识整合核心探究命题研判真题精选栏目链接真题精选1.(2014北京文综)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饮食方式A B C D B真题精选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正确;风俗画中人物的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错误,故选B项。真题精选2.(2014浙江文综)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18、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真题精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体现反封建的革命色彩,故选B项。真题精选3.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C真题精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引用的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选C项。经济结构的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实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排除B项;售卖西方商品并不能说明百姓衣食住行西化,排除D项。真题精选4.(2014 安徽文综)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D真题精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对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