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百日维新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深的边疆危机解析:维新思想形成体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列强进行商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故C项错误;材料“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危机日深的边疆,故D项正确。答案:D2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
2、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A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解析: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在维新变法期间,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这说明西方宪政在中国开始试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C3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解析:统治面临全面危机才是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即光绪帝不想做亡国之君才进行变法,B项符合题意;资
3、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光绪帝支持变法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派的影响只是外部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危机的加深也是外部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4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的议会制颇为赞赏,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开国会、定宪法。这是因为他们()A不敢彻底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立宪D对封建势力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前期的理论宣传方面维新派积极宣传开国会、定宪法、行民权,但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放弃了这一主张,其原因在于他们希望在并无实权的皇帝的领导下推行变法,故向封建势力作了妥
4、协,D项正确。答案:D5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
5、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
6、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导致大部分官员失去生计;改革科考、废八股,使得近万学子与维新派不共戴天;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既然要变政,就需培养和选拔变政人才,依据上述分析总结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可知,
7、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根据材料二“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中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第(2)问第二小问属于历史认识类试题,结合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答案:(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2)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答出三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言之成理即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
8、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所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订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1)根据材料一,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重订章程”等信息归纳。第(2)问材料信息反映了维新派与旧势力做了妥协。第(3)问比较材料信息即可解答。答案:(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订章程。(2)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3)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