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8 ,大小:781KB ,
资源ID:36642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664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共68张PPT)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11讲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共68张PPT) .ppt

1、明 确 考 纲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架构线索梳理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教训。线索一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 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

2、经济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线索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

3、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高频考点考点一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过剩”。(3)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二、罗斯福新政1措施(1)整

4、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2)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调节农业: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4)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2影响(1)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2)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3)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战后初期,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迎来“黄金时期”。(2)20 世纪 70 年代初,

5、经济“滞胀”现象、“混合经济”出现。2“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4“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考点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1)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2)消

6、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1)表明苏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2)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 年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基础:国家工

7、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4评价(1)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四、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思维诊断1有人认为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20 年

8、代经济繁荣、生产与销售矛盾的结果。试简要评述之。提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只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2“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这里的“分水岭”意指什么?提示:从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3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中有些政策和措施对工人有利,因此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变革了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你如何看待?提示: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作出的某些让步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

9、以不具备社会主义色彩。4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5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认为 19211927 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提示:农业: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6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请简要评析之。提示: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

10、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7美帕尔默科尔顿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认为,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你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提示: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81934 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一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文中“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提示:高度集权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9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

11、越性,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请思考: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明显不同?提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中心。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起步。主题一 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2017课标,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

12、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根据“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 A 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 C

13、 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 D 项错误。答案:A2(2016海南单科,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 年1970 年 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解析:19501970 年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阅

14、读表格可知,从 1950 年到 1970 年,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农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服务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这说明三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故选 A 项。答案:A3(2017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等。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1)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 分)它们依据的

15、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6 分)材料二 从 1973 年 11 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 1975 年底,达1 850 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4%,日本 18.9%,联邦德国 12.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不同

16、。(2 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4 分)(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时间,联系这一时间段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联系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作答;第三小问结合凯恩斯主义的弊端作答。第(3)问为开放性问题,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2 分)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

17、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6 分)(2)70 年代物价上涨,30 年代物价下跌。(2 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2 分)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4 分)(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4 分)120 世纪 30 年代历史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

18、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2)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一党专政。(3)国际关系: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2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盛行于 17、1

19、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4)混合经济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

20、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观点(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

21、“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黄安年罗斯福和 1935 年社会保障法【问题设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的不同。不同主张:责任承担者: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和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救济对象:胡佛认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对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1(2017贵州省遵义市高三模拟)从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A国家

22、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解析:“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通过含义可知经济民族主义就是要高筑关税壁垒,所以符合的选项是 C。A、B 两个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经济民族主义无关,因此 A、B 两项错误。D 项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所以也是错误的。答案:C2(2017大同高三模拟)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

23、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A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D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解析:材料“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可知,佛利民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故 A 项正确,B、C、D项错误。答案:A3(2017湖南省衡阳市十校高考调研冲刺)1931 年 12 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B

24、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政府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没有体现出他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胡佛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应该是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打击,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政府发展公共工程,干预银行信贷,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胡佛政府有复兴的计划,并没有体现出这一计划是否真的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故 D 项错误。答案:C4(2017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一模)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的内容应是()【1】经济基础产业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推进,如:

25、?【2】恢复美国在世界市场有利地位的政策,如:放弃金本位,提高美国商品国际竞争力【3】寻求新的社会妥协,是新政精华所在,如: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改善劳资关系A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B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C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解析:A 与材料无关,排除;罗斯福新政没有涉及“推行工业国有化”,B 错误;罗斯福新政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重新组织和重新推进农业经济基础产业,故 C 正确;D 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答案:C5(2017内蒙古包头市高三模拟)“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

26、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A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C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解析:“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说明西方在民主政治下,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获取选票,政治人物承诺高福利,故 A 正确;B 表述错误;C、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答案:A主题二“轻重”难调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7课标,3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

27、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 A 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 C 项错误;据材料

28、“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 D 项正确。答案:D2(2017课标,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根据“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

29、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B 项错误;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的作用,“消除”二字过于绝对化,故 C 项错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成了集体农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 D 项错误。答案:A3(2016课标,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91933

30、 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 A 项错误;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 1932 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 B 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 C 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

31、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 D 项错误。答案:B1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方面三大举措的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

32、,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关系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具体表现为: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在 20 世纪 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3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33、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局的稳定。观点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

34、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问题设置】材料中,苏联在 30 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2017邯郸高三模

35、拟)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 1918 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与 1918 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据材料“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 年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 A 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恢复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故 B

36、 选项错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固定的粮食税,故 C 选项错误。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后,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故 D 选项正确。故选 D。答案:D2(2017开封高三模拟)1926 年斯大林在某报告中称: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第二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做法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

37、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26 年斯大林,某报告中”、“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 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C 项表述本身正确,即符合史实,但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排除 C。B 项即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准确体现。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答案:B3(2017吉林省延边高三模拟)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认为,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国家“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而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下列不属于“外界复杂心情”构成因素的是()A

38、苏联利用农业集体化提高生产效率B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成就C苏联经济在斯大林时期已臻于极盛D苏联的计划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斯大林领导时期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的条件之一是利用农业集体化奠定基础,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伟大成就,故外界有羡慕的复杂心情,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联经济在斯大林之后继续发展,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答案:C4(2017吉林省延边高三模拟)1932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39、6800 人,其中约有 1700 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这说明()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C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D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经济危机这个国际环境在客观上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即选项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工业化并未得到西方“国家”的帮助,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是由于经济危机而非苏联社会制度,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输出的是技术人才而非资本,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答案:D5(2017福建省厦门高三模拟)1957 年 6 月,苏联 100 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 11 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A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解析:从“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可以看出这是对原有的体制的一种改变,所以体现出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始”;C 选项与此无关;D 选项与材料说法无关。答案:B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