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章,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课时安排】共2课时 本节为: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2标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畎亩( )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行拂乱( )曾益其所不能( ) 法家拂士( ) 空乏( ) 百里奚( )二、课堂学习研讨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
2、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指导: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循声跟读。(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以小组形式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探究疑难词句。三、当堂训练检测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同“ ”解释: 困于心衡于虑 “ ”同“ ”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 ”同“ ”解释: 3解释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降大任于是人也 困于心
3、 拂: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四、课后小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课时安排】共2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一、预习成果展
4、示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2)议论文的三要素指 、 、 。(3)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 、 、 等。(4)论据有 和 两种。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征于色_ _(2)而后喻_ _(3)所以动心忍性_ _(4)而后作_ _(5)出则无敌国_(6)空乏其身_ _ (7)举于市_ _(8)苦其心志_ _二、课堂学习研讨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3.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4.拓展延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还知道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三、当
5、堂训练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的连词,不译)2.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 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D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课文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四、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