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592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5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板块一 集权体制下的古代中国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通史整合(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历史发展怎么样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

2、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

3、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4、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2科学技术(1)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5、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学: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戏剧: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融会贯通1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方面走向僵化的表现(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6、,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机构的专制主义色彩空前浓厚,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2)经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失去创新发展能力,阻碍了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4)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工业文明发展机遇。融会贯通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

7、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融会贯通315 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1)与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对近代科技需求较小,使近代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2)与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外科技的交流。(3)与思想文化:理学

8、的禁锢与八股取士的教条直接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命题视野在哪里 定高考热点,有利于把握高考脉动视野(一)既是教材主干又是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这是命题人的首选(一)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题领悟1(2014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由材料信息“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权倾一时”可得出 B 项正确。答案:B 考题领悟2(2012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

9、,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材料体现了清朝内阁依照皇帝旨意、公务案例办事,不敢创新。A 项不符合史实;C、D 两项不符合材料。故答案为 B。答案:B 3(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

10、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 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答案:A 考题领悟4(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深化认知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

11、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深化认知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深化认知(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

12、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考题领悟(二)经济上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1(2017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

13、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 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 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答案:B 考题领悟2(2015全国卷)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3(2014全国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

14、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 A 项最符合题意。答案:A 4(2013全国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本

15、题考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 深化认知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1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

16、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深化认知2原因(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1(2013全国卷)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

17、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考题领悟解析考题领悟2(2013全国卷)“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 项符合题意。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正确评判历史人物,也与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无关,故 A、C、D

18、 三项错误。答案:B 考题领悟3(2012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故答案为 D。A、B 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 项与材料无关。答案:D 深化认知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承古”(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

19、现: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2)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深化认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

20、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3原因深化认知(1)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文化。(3)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4)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1(2016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

21、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四)知识纵横从社会转型角度研究 1718 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特征考题领悟解析2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C不利于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考题领悟解析深化认知明清时期的

22、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旧传统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新因素旧传统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不利于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经济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手工业的规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旧传统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新因素旧传统深化认知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

23、渐局面开始出现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对外“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西学东渐开始;产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文化视野(二)虽不是教材主干但属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近年高考常见(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题领悟解析丰厚教材(一)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拓展认知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

24、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古都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都具有上述优势。2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3军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显然是明成祖选址北京考虑的主要因素。4历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1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

25、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B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D是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丰厚教材(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考题领悟解析2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解析考题领悟拓展认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

26、化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揭示其间的联系与规律,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宗旨。1田赋和徭役的演变历程(1)夏、商、西周:赋役制度起源与初步变化的历史阶段,人们基本上通过井田制,围绕孟子所说的“贡、助、彻”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讨论。(2)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3)秦至隋唐:随着经济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断产生重大变化。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4)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役,中经北宋

27、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由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2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1)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2)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3)具体演变趋势如下:中外关联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考题领悟(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拓展认知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西方中国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闭关锁国对外态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28、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不断发展,强调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但没有成为主流,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强调统治者以仁义道德为施政准则思想文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政治追问历史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迁移问题人口问题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人口增长、迁移、格局、政策等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动态的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回顾传统社会的人口政策,探寻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治国

29、方略,感悟当今我国人口问题和生育政策,充分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将来问题立足现实”的特点。解析考题领悟(2016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30、。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拓展认知一、影响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及清明的政治、稳定的秩序等良好社会环境也有利于人口发展。但严酷的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利于人口增长环境因素“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一些传统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思想因素在低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农业生产大发展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必由之路。历史证明,农业发达的地区基本上是人口繁盛之地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下,统治者具有促进人口增加的主观动机,制定法令制度保障人口增长政治因素拓展认知二、中国历

31、史上的人口迁移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向(1)由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和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 50 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拓展认知(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拓展认知2中国历史

32、上人口迁移的原因(1)政治因素: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2)环境因素: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3)经济因素: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拓展认知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意义(1)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国防的巩固。(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11573 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是针对六部百司设立的监察机构)监察职

33、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A使内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B整顿了吏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C张居正擅专威福威胁君主专制D加强监察权力促进了清正廉洁备战高考怎么练 做典题好题,有利于锁定高考范围随堂强化落实解析2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解析:根据材料“仅为西北

34、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以看出其地位逐渐上升,逐步成为中枢机构,故 B 项正确。答案:B 3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 50%,而人口增加了近 3 倍。在 18 世纪中叶到 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解析4(2017洛阳统

35、考)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解析5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解析: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可知,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D 6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解析 “课时达标检测”见“课时达标检测(三)”(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