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57.50KB ,
资源ID:35750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5750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1.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 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B.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D. “冷战”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二战前的轴心国同盟,都推动战争的爆发,二战后华约与北约的形成,也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故这种结盟都对世界和平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答案选A。考点

2、: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的国际关系20世纪的国际关系2.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A.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C.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涉【答案】A【解析】由“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体现了和平演变,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排除C;材料无关美苏的关系,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美国

3、政府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排除D。3.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A. 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B. 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C. 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D. 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答案】A【解析】由材料“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可见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排除B;

4、当时美苏两分天下,苏联军事实力可以抗衡美国,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和平的信息,排除D。4.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始于A. 杜鲁门宣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B. 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C. 美国推行“欧洲复兴计划”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是“始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一场战争”是指“冷战”,A项发生在1947年,B项发生在1955年,C项发生在1948年,D项发生在1949年。故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5、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5.美国前国务卿赫尔曾说,“在战时和战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是很有必要的)。”赫尔承认中国大国地位的真实意图是A. 顺利推进联合国筹建的工作B. 实现远东地区的稳定和繁荣C. 强调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D. 推进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答案】D【解析】二战后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承认中国大国地位也是为此目的服务,故D正确;“推进联合国筹建的工作”并不是美国的真实意图,故A错误;美国的霸权政策不限于远东地区,故B错误;材料主旨

6、也不是强调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真实意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可是如果没有人管它们,这个世界就是个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该言论属于A. 和平共处论B. 独立自主论C. 霸权稳定论D. 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可见是项霸权稳定论

7、,故选C;霸权危害各国和平共处,排除A;霸权主义侵害国家主权,排除B;材料内容是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践踏,排除D。7.1966年,美国总统约翰逊说:“我们依然坚信,一个一体化的大西洋防务,是构筑西欧统一的第一需要,而不是西欧统一之后的结果,而且,这样一个大西洋防务,也仍是扩展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以及消除同东方之间分歧的第一需要。”这体现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A. 积极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B. 支持西欧缓和与苏联紧张关系C. 欧洲一体化必须符合美国利益D. 认可美欧大西洋防务向东扩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材料表明美国

8、主张西欧建立防务体系必须融进大西洋合作的框架内,不违背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存在,故C项符合题意。A项,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加剧了美苏紧张关系,排除。D项,冷战结束后,美欧大西洋防务得以向东扩展,排除。8.“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该引文出自A. 丘吉尔铁幕演说B. 杜鲁门国会演说C. 马歇尔计划D. 北大西洋公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可以看出该文是针对经济的问题,从“经济再生”可以推断

9、是对曾经发达经济的重生,综合考虑应当是美国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故答案为C项;丘吉尔铁幕演说针对的是苏联的共产主义渗透,题中未提及,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冷战措施,不合题意,排除B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方面的举措,排除D项。9.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时,美国有求于苏联的地方越来越少,相反,强大的苏联和走上人民民主专政道路的东欧国家日益成为美国实现自己野心的障碍。罗斯福逝世,使美国政策的变化以前后两任政府推行不同方针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政策的变化”是指A.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B. 与苏联展开军备竞赛C. 视苏联为其称霸世界的对手D. 对西欧由控制转向扶持【答案】C【解析】

10、【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杜鲁门改变二战时与苏联的合作政策,把苏联看作自己称霸世界的对手,故C正确。当时苏联与美国还没有争夺中间地带、展开军备竞赛,可排除A、B。美国对西欧是扶持和控制,排除D。10.“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A. 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B. 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C. 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D. 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答案】A【解析】【详解】“双方统

11、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一战演变为持久战,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不能说明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排除C;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无法得出同盟国以后是否推行机动战,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联系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略计划分析解答。11.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

12、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故正确;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与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建三国同盟,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7年”“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

13、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分析解答。12.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A.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B.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 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D. 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大超过同盟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

14、的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参战,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大战不可能是一方势力有很大的增长,故A项排除;B项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战争的转折,故C项排除。13.1917年3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居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明确表达了是否参战的问题B. 对战争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C. 背景是俄国二月革命退出了战争D. 立足于世界公民追求世界和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国家的

15、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并没有明确表达是否参战的问题,故A错误;根据题干1917年3月“致命的骚乱”“1917年3月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等信息可知,此时正在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演说中隐含着美国不会袖手旁观,想要介入战争的意思,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没有退出战争,该选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参加一战只是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幌子,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3月我们不再

16、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联系所学美国加入第一次时间大战的史实分析解答。14.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C. 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D. 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

17、,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解放的内容,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不等于民族解放运动,材料体现的是一战爆发的背景不是影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和史实可知,德国是这场运动的引导者,它发动了大战并应当承担战争责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战争是所有欧洲大国的责任,不只是德国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15.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

18、他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德国对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极其不满德国后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福煦认为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即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矛盾;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削弱,为战争埋下复仇的种子。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福煦所说的“20年休战”是指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德国后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福煦当时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B、C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

19、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6.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像1830年或者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A. 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B. 殖民扩张掠夺金银财富C. 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D. 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答案】C【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

20、分世界的狂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98年”可以看出,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片面,排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主要是争夺商品销售和资本输出市场,排除B项;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争夺的目标,排除。1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A. 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B. 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D.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答案】A【解析】【详解】一战后期,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1

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因此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故答案为A项。B、D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C项是在美国已经准备对德国宣战的时候,排除。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下列选项不符合史实的是A. 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B. 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C. 一战后亚非拉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D. 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答案

22、】C【解析】【详解】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可知一战后欧洲霸权地位衰弱。题干要求选择“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一战后亚非拉并未形成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只是部分国家的独立,如土耳其,不符合题意,故选C;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体现了欧洲霸权的衰弱,故A符合史实,不选;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挑战了欧洲的霸权地位,故B符合史实,不选;美、日的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挑战了欧洲的霸权地位,故D符合史实,不选。【点睛】本题考查一战后欧洲霸主地位的衰弱,其原因包括

23、一战对欧洲的破坏、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美日的崛起。19.1896年,一位法国记者在德国制造一文中指出:“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衣服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你现在看这篇报道的纸张也是德国生产的,即使你想烧掉这张报纸,你手拿的火柴也是德国制造的。”其意在说明此时期A. 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B. 德国生产技术已经超越了法国C. 法国市场已被德国的商品占据D. 法德经济利益冲突已显而易见【答案】D【解析】【详解】法国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其最初目的是扩大产品的出口,结果却导致了此时德国物品的大量涌入,说明法德经济利益冲突已显现,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4、,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德国生产技术与法国的比较,无法退出“德国生产技术已经超越了法国”排除B;C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20.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有关各国共同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英 、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日本政府则对美国的邀请迟疑不决,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说,如出席会议日本将作为被告会受审,不出席则会遭到世界 舆论的谴责,日本政府经过再三考虑,到9月27日才做出回答,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参加这次会议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是担心A. 英日同盟被拆散B. 海军扩

25、张被限制C.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D.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受抵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情况,美国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反映的会议是华盛顿会议,日本担心的是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故C正确;英日同盟是英国和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无法体现“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排除A;根据“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可知,日本并不担心海军扩张被限制,排除B;“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

26、中提出的战略构想,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21.巴黎和会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警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那边去!”劳合乔治的真实用意是A. 吞并德国的海外殖民地B. 制裁甚至肢解德国C. 扩大影响力,称霸世界D. 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巴黎和会。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真实目的是防止法国等国家力量过大,维持欧洲大陆的均衡,从而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维护英国的霸主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2年2月6日凡尔赛和约规

27、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分别由英、法、日、澳以委任统治的形式进行瓜分,与材料中英国的意图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英国以避免德国倒向苏俄为理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C选项错误,英国早已是世界霸主,不是此时期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2.“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以上内容体现的是国联盟约中的A. 委任统治B. 集体安全C. 民族自决D. 全体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可知,国联

28、盟约体现会员国集体互保,维护集体安全,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委任统治、民族自决和全体一致,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3. 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 一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B. 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C.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 二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

29、历史知识的能力。综合上述史实可以判断,让意大利向非洲沙漠扩张,减少其对西欧国家的威胁,正是绥靖政策的目的。24.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来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此话是件对什么事件而言的A. 慕尼黑阴谋B. 英法静坐战争C.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D. 德国吞并奥地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德国独裁者让人一道菜一道来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反映了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即慕尼黑

30、阴谋,故A正确;英法静坐战争是当德军在进攻波兰的时候,英法坐视不管,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由苏联与德国签订的秘密协议,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德国吞并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无关,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德国独裁者让人一道菜一道来地伺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慕尼黑阴谋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A. 独裁与民主B.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C. 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D.

31、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答案】A【解析】二战是反法西斯之战,法西斯是独裁的标志,而反法西斯则是维护民主,故材料所讲的“意识形态之战”是独裁与民主之战。26.“那里的宁静气氛令人惊讶。驻守在莱茵河畔的炮兵悠闲地观望着德国运送弹药的列车在河对岸来往行驶,我们的飞行员从萨尔区工厂冒烟的烟囱上空飞过也不投掷炸弹。很显然,最高统帅部最关心的是不要打扰敌人。”在战地采访的法国记者多热莱斯描绘的这一情景发生在A.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的阵地战期间B. 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C.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D.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的奇怪战争、“静坐”的状况,所以这一情景发生在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而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的阵地战期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以及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7.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理解。由“1932年和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危机波及到全世界。其它是错误的。所

33、以选A。28.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答案】A【解析】材料中“侵略性”揭示的是德国的目的,“防御性”是指苏联的避战自保,“民族利己主义”说明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该条约的签署,加速了二战爆发,故答案为A项。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是193

34、9年4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B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C项说法错误,排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排除D项点睛:本题需要明确的是材料中的“侵略性”和“防御性”是指什么。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双方来看,各自目的不同,但均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在确定“顶峰”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后,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29. 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A. 20世纪30年代初B. 20世纪40年代中期C. 20世纪70

35、年代初D. 20世纪80年代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欧洲的理解.由“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得知是二战后欧洲的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最强.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欧洲的普遍衰落30.欧洲曾经受过启蒙思想的洗礼,但在20世纪又发生了在一些学者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人们居然又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严刑逼供或甚至否认人权”。材料中的“人们”主要是指( )A. 德国人B.

36、 法国人C. 犹太人D. 波兰人【答案】A【解析】“人们居然又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去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去严刑逼供或甚至否认人权”是指德国迫害犹太人的事情,A正确;B和D不符合材料信息;C是受害者。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据凡尔赛和约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

37、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息权利.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答案】(1)不同:凡尔赛会议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日本,由于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山东问题成为悬案;华盛顿会议规定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基本

38、解决了山东问题。(2)原因: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贯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答“中国国力的增强”者不给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信息归纳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裁决,依据材料二“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归纳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内容。 (2)依据材料二“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的信息并结合当时国内五四运动以及欧美列强限

39、制日本扩张以及侵略原则回答即可。3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时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1938年3月,英法听任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召开,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且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几个大国丧心病狂地对一个被侵略的主权国家进行宰割。它进一步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巧日,慕尼黑协定字迹未干,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1939

40、年11月,美国时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进行了修改,它实际是缓靖政策的变种。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的终结。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的绥靖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答案】(1)评述:是英国在自身实力下降的情况下,为遏制苏联,维护欧洲霸权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增强了法西斯实力;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影响: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是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丑剧,使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达到顶点。张伯伦等再次出卖了弱小国家的民族利益”、“希特勒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大大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绥靖政策需要从英国为遏制苏联,维护欧洲霸权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增强了法西斯实力、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等角度思考。(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绥靖主义政策终结”的影响需要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壮大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灭亡、提高了美国国际地位等角度思考。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