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老师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548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老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老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专题复习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老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科技文专题复习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2 通过实例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3 拓展提升形成能力。教学重难点:上面的第二第三点。导学过程:一 请你说说你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社科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社科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有的社科文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很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

2、隐蔽。这些就要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二:请通过以下的实例说说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及持什么态度。实例: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

3、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 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

4、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

5、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 “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的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

6、是 “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三请完成以上的题目并谈谈你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思路。(合作讨论)四归纳总结解题方法。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通过找关键句和中心句。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有时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五请运用解题方法完成以下的练习。在所有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中,

7、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这至少应该算是一个忠言,因为来源于汉诺威自己的惨痛经历是:预测参观人数从4000万直落到2500万,而最后的实际人数则只有1800万。事实上,发达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人数在1970年大阪的6420万人的顶点之后确实在逐年下降。甚至那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也在哀悼它的衰落,西雅图邮报的专栏作家比尔维真(Bill Virgin)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一部分是游乐园,一部分是旅游吸引点,一部分是形象改造和公关,一部分是工业成果展示,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事件。可如今,它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因为所有

8、这些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比如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场,互联网和电视,广告和直销。 维真的解释有点简单。因为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的基本主题也一直落在通过技术进步展望人类未来上。对于一个时代的观众来说,新技术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是“人类”的新鲜未来。也许正是这一点,上海为国际展览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在现时正在越来越构成一个全世界市场的中心,身在这个市场中的中国观众至少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这种巨大的消费热情放大着关于市场的意义。上海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尽管经过“权威”部门的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00

9、0万,直接收入将超过90亿人民币。但还有预测高达250亿人民币的直接投入。如果简单将90亿和250亿这两个数字类比,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亏损将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整个投资(18亿美元),接近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亏损数(5.5亿美元)的4倍。按这种算法:上海能从世博会上直接收回的钱将不会达到它所花去的4成,如果再把政府慷慨拿出的l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考虑在内,显然申办者对2010年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 不过,经济账还有另一种算法。按照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在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的说法,如果考虑会展业对相关产业高达1:6的拉动效应,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另外,250亿元的直接投资还会带动5至10倍的扩大投资。同时为上海增加无数的工作岗位。再加上整个活动引发的城市宣传效应对未来投资的影响,世博会对上海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1、以下对本文写作的真实意图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意在强调世博会的衰落。B、意在强调举办世博会的失与得。C、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严峻的挑战。D、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诱人的机会。答案:1、D(A、B宽泛,C项强调的是困难,风险,不合上海申博的初衷;D项见文尾一段的表述及文尾一句的点拨)教后反思: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