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编第六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解析:在1895年4月以后,之所以“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引发了国人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考,开始意识到不能只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制度,故B项正确;申报报道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国人不是关注日本的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申报
2、一种媒体,不能说明“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符合材料“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故A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结束了国家被
3、奴役的屈辱历史,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以判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山东省临沂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主权在民反对主权在君、君权神授,三权分立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凸显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故A项正确。答案:A4(2015广
4、东深圳一模)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从近代化史观看,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解析:辛亥革命前,中国属于人治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步走上法治的轨道,即材料中称呼的改变体现了中国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故选A项。答案:A5(2015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19
5、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这些举措()A客观上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目的C有力支持了其政治上的探索D意味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解析:从“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商部”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等信息可见,这些举措有利于工商业、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这些措施没有实现富国目的,故B项错误;政治上清政府仍然坚持君主专制,政治改革停滞不前,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A6(2015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
6、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解析: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指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材料所述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民族工业发展信息,而且按照材料时间,当时进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B项错误;材料只描述了上海一地的公务员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据材料描述,当
7、时上海存在着“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材料中“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材料反映了当时()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B传统的社会习俗受到挑战C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高D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解析:“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中“普遍”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 “通晓中西学术门径”“悉照文明通例”说明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挑战,故B项正
8、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妇女教育的信息,故C项错误;“白话文已成传媒主体语言”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B8(2015南通市、扬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解析:文言文意思为:我听说东西方的人,都称赞欧美的政治制度,国家大事都召开会议,公开讨论商定谋略之后才执行。推荐贤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开选举。君臣上下,没有说不出来的疾苦,没有
9、难为情不好意思说的意见。材料谈论的都是西方,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有君主,有议会,因此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材料中推崇君主立宪制属于维新派,故D项错误。答案:C9(2015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B改造国民的素质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D新文化的融合性解析:“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
10、国犹能立者”说明梁启超主要针对的是国民的素质对国家的作用,没有谈及立国之本的问题,故A项错误;梁启超认为国民“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体现了对国民的素质的改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问题和新文化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答案:B10(2015德阳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解析:“我们应当怎样才
11、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体现了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没有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抵制,故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从而重构中国的新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次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5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
12、实质性变化C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D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解析:“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中的“各阶级”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由制度向思想层面变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认为改变中国要从思想改进,故C项错误;从严复宣扬进化论到陈独秀“适今世之生存”说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主要问题,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5天津市津南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
13、初的中国()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 BCD解析: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说明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故正确;电车传入后人们对电车存在种种偏见,显示了旧思想观念的浓厚,故正确;由传统的交通工具到电车的出现体现了交通运输领域的近代化,故正确;此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冲突,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15天津市虹桥区检测)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
14、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15、)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内容可知由“天朝上国”自居到平等外交的理念;第二小问结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西学东渐等来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来作答;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左右发生的事件或运动来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外交中的变化和材料二中的称呼的变化,可以得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答案:(1)变化:由“天朝上国”到平等外交的理念。原因: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
16、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西学东渐。(任意两点即可)(8分)(2)变化:由“臣民”到“国民”。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8分)(3)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4分)14(2015泰安市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
17、”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材料二20世纪20 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材料三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
18、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较低的社会根源。(4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 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6分)(3
19、)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6分)(4)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解析:第(1)问应从经济、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较低的社会根源。第(2)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概括即得。第(3)问的第一小问教育观,“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第二小问影响,梁启超的教育观直接有利于女子教育发展和社会地位
20、的提高,从长远看,推动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运动。第(4)问对梁启超的教育观应一分为二辩证的评价。梁启超的教育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儒家思想宣扬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4分)(2)特点:城市家庭生计日益倚重工业经济;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婚姻观念日益自由;城乡家庭婚姻关系变迁不平衡。因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政府的法律支持与教育发展等。(答对其三点即可)(6分)(3)教育观: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任答三点即可)(6分)(4)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辩证的评价(一分为二的评价)。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