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464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1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百家争鸣(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运城模拟)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B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说明孔子主张对百姓也进行礼制教育,故选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没有体现用法的思想,排除A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说明孔子主张德礼同教,不仅仅是仁政,排除C项;孔子在春秋时期

2、说需要用礼来教化,其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不是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排除D项。2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B从殷商时代“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到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诚信的内涵不仅包括敬神,而且增加了顺天应人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3(2020晋城一模)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

3、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C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由材料“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可知,先秦思想家们都追求“义”,注重人伦,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并未出现士人的民本意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之处及其理论改造,而非会通精神,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排除D项。4(2020厦门高三期末)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孔子()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 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A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忠信”“礼义”武装自己,即使遭遇暴政,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操守,故选A项;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不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项;宗法等级制度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没有提出改革的方案,排除D项。5(2020如皋调研)春秋战国时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

5、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表明他()A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B主张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C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倡导积极向上,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故选A项;明道救世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超然物外是道家的追求,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代,排除D项。6(2020黄山一模)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

6、价值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C由题干可知,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故选C项;A项只强调了“道器不离”,未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排除B项;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反映了其思想观点的与时俱进,排除D项。7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B先秦儒学重视“敬德保民”,提倡民本思

7、想,周公“惟德是辅,惟惠之怀”说明他重视德治与民心得失,两者有共同点,故选B项。8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C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学在王官”转变为出现民间私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教育层面由官府控制为贵族服务,下移为有教无类,有利于处于下层的贵族或普通的民众接受教育,容易形成在贵族之外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C项。9“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

8、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张非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排除B项;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10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

9、,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此后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A注重等级 B礼法并施C家国同构 D崇尚和谐D根据材料“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可知,古代侧重和谐教化,故选D项。11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知孟子()A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B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C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10、D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A材料强调孟子继承周公思想,指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心、民意,实际上就是指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故选A项;根据材料“周公旦总结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可以判断出西周就有了民本思想,排除B项;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不符合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12(2020合肥一模)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C中华文化同宗多源,各家思想之间相互批判、借鉴,有利于

11、形成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故选C项;“全面推广”说法欠妥,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地主阶级统治的基本确立,排除B项;各家思想之间相互借鉴有利于丰富本派思想内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百家争鸣”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

12、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学说”。(1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的思

13、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 “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 “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

14、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任答三点即可)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造成暴政,激化矛盾。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

15、,正门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政治家、思想家等杰出人物。摘编自大国崛起根据材料信息,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解析从材料中“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对一个民族的作用,由此可以确定论题: 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可以派生出另一个角度,即国家的发展仅物质发展是不够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也

16、很重要,由此得出观点: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等。答案示例:观点:思想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阐述:长期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提出的“仁”“礼”等思想影响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成为人类心中“自然道德”的基础;仁政、民贵君轻、道德感化的政治理念,维护和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当今社会中,儒家的道德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表,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总之,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形象的重要代表,在促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崛起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