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1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266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1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1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1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1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1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设置的官职 备课资料一、中央“三公”(1)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2)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中尉“九卿”a卫尉:皇宫保卫。b郎中令:宫廷警卫。c太仆:宫廷车马。d廷尉:司法。e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f奉常:宗庙礼仪。g宗正:皇室内部事务。h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I治粟内史:全国财政税收。(3)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二、地方1郡(1)郡尉(2)郡守(3)监察史2县(1)县尉(2)县令3乡(1)游徼(2)三老(3)啬夫(小乡)(4)有秩(大乡)4亭亭长5里里正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

2、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时空隧道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

3、造成了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他各种异体文字。郭沫若在谈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是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善、严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不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大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

4、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一书)据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就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在百种以上,小篆分别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迥异,后来历史上又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文字的统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朝大一统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

5、联系。秦始皇统一文字是否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呢?有人认为也并非如此。秦始皇“书同文”措施是统一使用秦小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与小篆同样产生于秦统一前的隶书,远比小篆优越得多。隶书把小篆的圆形变为直线,把小篆的笔画勾圆改为方折,又省繁就简,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画,变多画为数点。笔画可以有粗细,部首可以有混用,这无疑都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但比小篆简省易写的隶书却成为风行民间的通用文字。甚至连死人都乐于把它带进棺材。比如1975年发掘的湖北一座民间墓,据考证,墓主死于始皇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那时“书同文”的政策已实施4年之久,而

6、墓中留存的简上文字却仍旧是隶书,无怪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再次下令“书同文”。这样看来秦始皇统一文字谈不上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相反倒是历史上的一个倒退。你说呢? 相关链接_万里长城怎样修筑起来的据史料记载,万里长城是按如下组织、施工措施兴建的。人力来源:一是国家戍边的官兵,二是被征来的民夫,三是被充军的罪犯。构筑法则:“因地形,用制险塞。”这是历代修筑长城的重要法则。按此法筑城,一则可使城、关愈发险峻,便于防守;二则也可节省建筑材料。施工管理:多采用分段、分片、分区包修和重点“会战”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如在八达岭发现的一块明代万历十年的石碑,记载了其中有一段七十多丈的长城,是由几千名官兵和许多民

7、工包修而成的。可见“包修制”是长城施工管理中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筑材料:所用大量的土方、石方等,均以就地取材解决。如在崇山之中,便开山取石垒墙。在平原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城。在沙漠地区,便用芦苇或柳枝条,进行层层铺沙修筑,亦甚为坚固。此外,砌墙所有的大量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办有专门供料部门。在居庸关发现的石刻中,便记载了有关窑厂和办料署等名称。运输问题:建筑材料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解决。如挑、抬、排队传递等。此外也用毛驴、马匹等进行驮运。同时还采用一些简单的机具:如畜力车、手推车、绞车、走索和飞筐等。当搬运大石料时,便利用斜坡地、滚木、撬杠等办法进行拉运。在几百、几

8、千年以前,这些原始的但又符合科学原理的建筑施工方法,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楚庄王“问鼎”“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

9、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楚庄王问鼎质疑(载夕阳刍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登万里长城康有为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历史回眸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可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由此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平王

10、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国、鲁国,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是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到战国初年,主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丙,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秦自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就逐渐形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开始了兼并其他

11、六国的斗争。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努力,至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继位时,实现统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密切,民族联系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其他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秦王嬴政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性胜利,秦王嬴政认为,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

12、其至尊的地位。为此,他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亡齐后不久,颁布了“议帝号”令。在这道给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的诏令里,秦王嬴政首先概述了他兼并六国的经过,接着便指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议帝号”,是秦王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他建立皇权的开始。秉承这道诏令的旨意,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掌通古今”的博士们商议之后,对秦王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现在,“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之大,实“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

13、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嬴政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皇帝”便取代“王”,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并为以后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秦始皇倚仗皇帝的无上权威,总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过,不管他怎样日夜兴作,“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因此,在他议帝号,确立皇权时,还相应地建立了以他为首脑的封建朝廷。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丞相多设左右二员。太尉,应劭曰:“自上

14、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御史大夫,秦始皇始置。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承转皇帝诏令制书,“受公卿奏事”,并兼掌图籍文书及记事之任;二是监察百官,“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之为“九卿”,但其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由上述以三公诸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围绕着这个政权核心,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地

15、方统治形式呢?在秦朝君臣中曾发生过著名的分封与郡县之争。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万户以上置县令,不满万户的置县长,县下设乡,乡有啬夫、三老、有秩和游徼。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1)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2)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丁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来巩固统治。通过修长城,建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巩固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