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 7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写作背景,明确字词读音,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我国文坛上一位璀
2、璨的巨星写下的。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二、背景及字词:1、背景简介:请同学们看P27,注释 。大家看看,刘和珍遇害的时候才22岁,也就是跟老师的年龄差不多,段祺瑞政府对请愿的人们是如此的残忍。鲁迅先生一向都很爱护进步青年,当他知道这件事情,可想而知,他会多么的沉痛,多么的惋惜,多么的愤恨。2、字词: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记念刘和珍君,这里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呢?其实这与当时鲁迅所处的时代有关,那时候白话文兴起不久,人们对字词的使用还没有很规范,注释“那”字是一样的道理。任何
3、文化、艺术都不是一下子就成熟、完美的,它们都经过粗糙的起始阶段,然后才慢慢的发展、完善,就像我们现在通用的白话文,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不规范,我们要懂得包容和理解。听录音,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洗涤(d)惮(dn)攒射(cun)尸骸(hi)长歌当哭(dng)喋血(di)杀戮(l)殒身不恤(yn)(x)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写作缘起,纪念死者。唤醒庸人,牢记血债。刘和珍概况。刘和珍遇害。刘和珍遇害经过。“三一八惨案”教训。惨案的意义。2、合并归纳: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
4、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3、齐声朗读第一、二部分,明确写作的目的。问题设计: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纪念死去的青年写给段
5、祺瑞政府和文人墨客(嘲讽、痛恨)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4、作业:齐声朗诵第二部分,课后背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明确刘和珍的形象。【教学步骤】一、 检查复习:首先齐读第二部分,然后请个别学生背诵。及时肯定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并鼓励未完成背诵的同学加倍努力。二、 理清文章局部思路。1、 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问题设计: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明确:事迹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不
6、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B、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完成板书)刘和珍 微笑温和(沉痛、惋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2、 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问题设计:A、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
7、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B、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3、谈谈你对刘和珍的认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明确: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正确评价人物的能力。4、作业:熟读第四小节并背诵。第三课时【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一、 检查复习:首先齐读第二、四部分,然后请个别学
8、生背诵。及时肯定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并鼓励未完成背诵的同学加倍努力。二、 重点语句分析1、 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第二部分:“
9、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
10、感。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
11、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
12、和激励。“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5、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内容包括:对爱国者的崇敬;对执政府的愤怒;对反动文人的憎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社会现状的忧愤;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三、总结全文听一遍录音范读,督促学生在课后要对课文反复品读,感受其中的感情和语言的精辟。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