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40.50KB ,
资源ID:35222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5222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检测课时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1、第十六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禁烟期间,他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此举意在()A推动晚清社会变革 B深入学习西方的文化C改变国人自大心态 D为对外交涉争取主动【答案】D【解析】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包括国际法在内的“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其目的在于为对外交涉争取主动,D项正确。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推动晚清社会变革,A项错误;“深入”学习西方文化与“最早睁眼看世界”不符,B项错误;改变国人自大的心态不是林则徐关注各国情报和国际法等知识的主要目的,C项

2、错误。2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A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 B固守“夷夏之辨”旧传统C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 D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用“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称号称呼西方的总统,这表明传统的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知识分子,故A项正确。3洋务运动时,郭嵩焘指出:中国贫弱的根源是“纲纪废弛,吏治不修”,“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郑观应等也指出:

3、“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他们()A“重本抑末”的农本观B“本末并举”的自强观C“中体西用”的洋务观D“天朝上国”的中心观【答案】B【解析】材料中郭嵩涛、郑观应等人认为洋务派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懂西方的政教,是舍本逐末,只学习了西方的皮毛,反映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和政教的“本末并举”的自强观,故B项正确。41866年,奕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招收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等入学。这一主张()A减轻了顽固势力的攻击 B适应了西学东渐的趋势C巩固

4、了科举制度的地位 D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奕借鉴“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的经验,开设同文馆,“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适应了西学东渐的趋势,B项正确。当时顽固势力攻击、反对“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排除A项;新式学堂的开办冲击了科举制,排除C项;洋务派创办近代学堂,是中体西用的表现,没有丰富“中体西用”的内涵,排除D项。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本无所谓“中学”,也不存在对应的“中学”之“体用”问题。因此,在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一思想体系中,“中体”虽置于“西用”之前,但从其产生的历史看,“中体”实在“西用”之后。这反映了当时()A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时代要

5、求B学习西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C国人对中西文化的两难选择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互妥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中体”思想产生于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是为适应向西方学习需要的理论依据,反映了近代内忧外患形势下国人主动学习西方的时代趋势,故A项正确。洋务派是当时向西方学习的主导力量,向西方学习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国人对中西文化的选择,排除C项;洋务派并未与顽固派达成妥协,排除D项。6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6、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 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 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由通过科举制度培养人才转向由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培养实用人才,这一变化表明,在民族危机下,中国被迫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义务教育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体制发生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家庭教育的信息,故D项错误。7维新变法期间,算学、舆地、物理等相继兴起。谭嗣同在湘报上发表论电灯之益论今日中国西学与中国古学等文;唐才常在湘学报上发表格致浅理等文;湘学报还专门辟有“格致”“时务”“算学”“舆地”专栏。由此可见,维新变法时期()

7、A崇尚实学的风气盛行B先进国人开始接受西学C报刊迎合了民众需要D维新派致力于文学革新【答案】A【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算学、舆地、物理等相继兴起”“论电灯之益论今日中国西学与中国古学”“专门辟有格致时务算学舆地专栏”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崇尚实学之风盛行,故A项正确。B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报刊迎合民众的需要,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推崇实学之风,并不单单是文学的革新,且文学革新是为政治改革服务的,故排除D项。8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

8、民族凝聚力。这种变化说明了他()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B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可知,严复作为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由主要学习西方转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说明严复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D项正确。9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

9、化运动()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它就是文教本身”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家们认为政治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依据所学可知,这与儒家的传统认知相符,C项正确;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某些主张与儒家思想相一致,并不是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B项错误;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项错误。10梁启超认为,我国救亡之道,唯有变法自强。所谓变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10、,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据此可知,梁启超的变法主张()A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 B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C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 D触及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答案】D【解析】材料“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变官制”中,梁启超提出的“变科举”“变官制”等内容都触及到了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明梁启超的主张来源于西方的近代政治学说,排除B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封建顽固派”,排除C项。 11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与了新文化运动,但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心头的“亡国灭

11、种”的阴影是贯穿新文化运动始终的主要话题,从而让它有着与欧洲启蒙运动完全不同的DNA。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 B挽救民族危亡是当务之急C清政府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的知识分子比较落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心头的亡国灭种的阴影是贯穿新文化运动始终的主要话题,从而让它有着与欧洲启蒙运动完全不同的DNA”可知,对比欧洲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不同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一直是当时中国的当务之急,故B项正确;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也是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理念,不是二者不同的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守旧落后缺乏反省,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中

12、国的知识分子比较落后,故排除D项。121916年初,陈独秀指出:“政党政治,将随1915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1919年又呼吁:“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这一变化反映了()A一战促进政党政治的发展B知识分子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C民主与科学观念成为共识D十月革命推动新文化运动转型【答案】D【解析】陈独秀由1919年之前反对政党政治到1919年时主张建立“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受到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影响,故D项正确;一战对政党政治没有直接影响,故A项错误;此时工农运动还未发展

13、起来,故B项错误;材料和民主与科学观念无关,且“共识”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13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以星期评论建设等刊物作为鼓吹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喉舌”,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更是用较大版面来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现象反映出()A舆论宣传影响政治形势 B国民党阶级基础发生变化C国共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D马克思主义在华影响扩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国民党人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民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因包括为三民主义寻找理论依据、早期国民党人充满革命进取精神以及

14、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等,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华影响的扩大,故D项正确。14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宣布“驱除鞑虏”的“反满”口号已失去意义,要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取代之,进一步丰富了民族主义内涵。民族主义内涵的丰富主要体现在()A明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 B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C融入了民族平等和国家统一的观念D民族自治和国家独立相结合【答案】C【解析】材料中孙中山的转变,说明不再限于“反满”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转向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统

15、一,并未反映出与社会革命的统一,排除B项;孙中山并未主张民族自治,排除D项。1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C遵循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 D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此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16、,A项正确。16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意在强调()A农村改革的影响力较小 B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C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展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意在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全面展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村改革,排除A项;当时城市改革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有企业改革,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7、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

18、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具有忧患意识;主张改革、变革。原因:受佛、道冲击,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宋代长期和少数民族

19、政权对峙,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2)表现: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与森有礼,双方就辫发衣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辩论内容如下:李鸿章: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不以为然。森有礼:我国旧有服制宽松爽快,极为适合无事安逸度日之人,但完全不适合忙碌勤劳之人。虽能适应过去的事态,但时至今日,已觉得其甚为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李鸿章:衣服制度

20、,乃人们追怀祖先遗愿的一种体现。作为子孙,应该对其表示尊重,并让其万世传承才对。阁下对贵国舍弃旧有服制,模仿欧洲风俗,将贵国独立的精神委诸欧洲的支配,难道一点也不感到羞耻?森有礼:不仅丝毫不感到可耻,而且我们反而以此变革为骄傲。此变革绝非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完全是根据我国自己的喜好作出的决定李鸿章: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摘编自周程中日现代化进程中观念冲突之一斑以李鸿章与森有礼在直隶总督府的论战为中心根据上述辩论场景,结合时局,自拟一论题,并进行分析阐述。【答案】示例一论题:李鸿章、森有礼对服饰的认识折射

21、出两国近代改革程度的差异。论证: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认为服饰制度是祖先定制,不应轻易改动。森有礼认为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改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的服饰制度。服饰制度的变革是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方面,从李鸿章、森有礼的对话可以看出,19世纪70年代日本接受西方进步文明更为彻底,中国则抱持中国传统文明,对待进步文明态度保守,两国近代化改革指导思想存在较大差异。甲午中日战争中,通过近代化改革强大起来的日本获胜,近代化改革中相对保守的清政府惨败,说明结合世界发展形势,接受适合本国的进步文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方能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示例二论题: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潮流)。论证:19世纪

22、中期,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民族危机严重,并且都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李鸿章认为服饰制度是祖先旧制,不应改动。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传统文化。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说明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森有礼主张更改不适宜社会发展的服饰制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明治维新不仅体现在服饰方面,更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场全面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取得了成功。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辩论折射了近代两国改革程度的差异,两国改革一成一败也说明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材料玩偶之家描写了19世纪中产阶级社会与家庭生活的变动,女主人公娜拉从信任丈夫到与之决裂,最后离家出走。该书是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挪威小说,并多次被搬上话剧舞台。玩偶之家 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娜拉(1918年由胡适与罗家伦译)译者称娜拉为 “玩偶”,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幸福,千方百计维护丈夫的声誉,根源在于“内向”的自我解放受阻,没有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娜拉成为“社会之警钟”“将来社会之先导”娜拉走后究竟怎样(1934 年冰改编)否定娜拉的出走行为, 提出“仍要中国式的家庭的幸福”,强调“中华民国固有之德行礼义廉耻”话剧玩偶之家(2018年上演)由突出女性觉醒到探索人性和认识自我。最后一幕娜拉的一

24、句台词是“我要把我的戏服换下来”,以此表达了娜拉不再只是妻子、母亲的角色,而是要做娜拉自己据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等整理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小说人物在华形象的塑造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论述:玩偶之家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等翻译成中文后,资产阶级激进派把娜拉视为反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代表,批驳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束缚,宣扬个性解放。1927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基于维护独裁统治和一党专政的考量,否定娜拉出走的行为,试图用封建道德束缚民众,反对个性自由,强化思想控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思想出现开放性与多元化趋势,人们对生活和自身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出现了由淡化“娜拉”的女性解放色彩到探索人性和认识自我的转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