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45分)1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D)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解析:当时中国、西方都还没进入法治社会,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故B项排除;中国没有存在习惯法,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都是成文法,在早期的中西方都出现了成文法,说明成文法律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故D项正确。2十二铜
2、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B)A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解析: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体现了公平公正,而唐律疏议中“减一等”等字眼说明唐律疏议并不公平公正,即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纲常伦理和唐律疏议有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保护个人利益和十二铜表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也不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材料也未涉及这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
3、,排除。3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C)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做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
4、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B)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解析:材料“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表明汉代法律把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体系,体现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5、,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根据“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可知,材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对秦律的发展,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项。5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B)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项正确
6、;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项。6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C)A社会风气日益败坏B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C儒家伦理逐渐普及D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解析: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王守仁制定的南赣乡约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约,不能得出心学成为
7、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B、D错误。7朱熹相当注意民间生活当中的种种规则和仪式,如他曾经相当细致地对吕氏乡约进行修订,甚至不厌其烦地增添细节,比如揖拜应对等;他也相当注意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曾经亲自编撰乡塾教学用的教科书。朱熹此举旨在(D)A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B完善理学的理论体系C淡化宗法血缘的影响 D加强对基层的思想控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乡约和为初学者制定教科书是加强理学影响力和对基层民众的思想控制力的最有力方式,故选D。经世致用的学风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反对宋明理学的产物,排除A;材料中朱熹的这些做法是强化理学在社会影响力的措施,而不是完善理学理论体系
8、的具体表现,排除B;朱熹对吕氏乡约的修订表明朱熹非常重视宗族对社会的影响力,排除C。8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析:依据题意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正确答案为A项。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的权威,故B项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
9、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D项错误。9在中国古代,韩非子曾对法的一般特点有精辟概括:法固(法不朝令夕改)、法显(让百姓知法)、法一(法不阿贵),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在这方面异曲同工。但纵观世界古代史,后者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他法系难以比及的,这就是(A)A在私有制经济中最完备B贯彻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C反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维护绝对正义与公平精神解析:罗马法与中国的法律相比,罗马法强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两者都具有,都体现出公正平等;C选项错误,罗马法在帝国时代并没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D选项错在“绝对”二字。10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
10、展、进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仍是世界各国人民力求实现的社会理想,它是(C)A以社会契约建立国家B以天赋人权争取民主权利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以革命方式建立共和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材料反映的核心观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选C。A、B、D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思想主张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神圣性的同时牺牲了人的行动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思想主张让上帝直接呈现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C)A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B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
11、为科学合理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D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解析:加尔文的改革和马丁路德的改革都属于欧洲宗教改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二者的主要观点存在分歧,但也不能说明加尔文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故排除A、B项;加尔文的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并没有限制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故排除D项;加尔文的主张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提供了精神动力,故选C项。122013年3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
12、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体现的是(B)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据材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依法治国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原则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B。1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C)A制定了最完备的
13、民法典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解析:“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项正确。A项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项错误。14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各部门法律中以行政法最多,79部,占三分之一多;其次是经济法,有60部,而社会法较少,只有18件。这说明(D)A依法治国已经实现 B法律体系已基本健全C人民民主得到保障 D法律内容存在不平
14、衡解析:“法律中以行政法最多”“经济法和社会法”较少,说明法律内容存在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依法治国已经实现,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法律体系的健全,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法律建设,不是民主问题,C项错误。15以下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A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B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全国处于大动乱,但法制建设还是取得很大成就D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解析:从图表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出现两次高峰,60年代处于低谷,说
15、明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A项正确;B项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法制制度受到破坏,C项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99年宪法”,也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是否是治国方略,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
16、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人民版历史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答案:(1)特点:法自君出;法律难以制约皇权,皇权大于法律。(2)意义: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
17、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二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诸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材料三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
18、其影响更加显著。1804年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不少地方也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欧洲大陆上其他许多国家的民法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其会成为核心内容?(6分)(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2分)答案:(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原因: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对外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2)战争需
19、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使他们在政治上的一些权利得到保障;保民官对平民利益的保护;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3)原因:罗马法规定了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与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吻合。解析:(1)内容:依据材料一中“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债务纠纷”“契约”等,结合所学来分析;原因:从罗马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2)据材料“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总结出战争需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根据材料“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诸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并
20、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保民官对平民利益的保护;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3)根据材料“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归纳回答即可。18(10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材料二
21、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
22、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7分)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2)不同: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
23、马保护商业。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政府垄断立法;根据材料一中“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立法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中“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保护私有财产。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地主阶级;根据材料三中“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可分析出罗马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公民
24、;根据材料二中“刑不上大夫”“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注重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三中“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根据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罗马法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商业。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
25、欲以德治统一全国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12分)答案:示例一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或“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阐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剧烈动荡,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经过孟子、荀子的改
26、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儒家德治思想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示例二主题:西汉儒家德治独尊地位的确立(或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阐述: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刑法过于严苛,人民痛苦不堪便进行反抗,成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汉朝取秦而代之,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接纳,并确立了德治这一方针;同时,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自此,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此后,儒家德治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
27、文化的主流思想。解析:学生在提取观点要紧扣材料“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一限制条件,要注意提炼的是表格中的“任选一阶段”,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取不能偏离限制项,观点表述清楚。阐述时要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如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的背景、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来分析。20(11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前350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
28、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公元前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235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4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白寿彝中国通史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
29、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1分)答案:示例论题:法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阐述:公元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变法在经济上是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政治上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顺应了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推动封建制度在秦国的建立,有利于社会转型。公元前451年,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保护私人财产的需要;政治上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上中西方的史实说明了法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该时期经济、政治发展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也可从整体角度提取观点加以论述,如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或选取其他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片段概括论题,如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两国都制定了法律、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两国都完成了统一、公元4世纪都出现分裂等,也可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概括论题,如两国历史发展都体现了曲折发展等。阐述时,要结合各自时代背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