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2022届高三开学四校联考语 文本试卷共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
2、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是欧洲主导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之一。一系列基于民族认同、以民族为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急切渴望步入这一行列。作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的单位和行为体,民族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中国只是在19 世纪末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加入由西方霸权主导的世界体系,因而才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此后的 100 多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描述为民族国家而非文明国家,尽管其首要的身份和主要特征明显如此。现在,中国的身份同时具有民族国家和文
3、明国家的双重属性。从历史和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作为积贫积弱的后果,它又被迫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正如白鲁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出的结论一样:“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然而,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 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除了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令中国人接受的机制与现实抗争。”中国学者黄平写道:“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几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密切相连,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感
4、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活在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为历史代言。”杜维明评论道:“当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理解中国的基础,更是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的身份认同基本上就是从文化因素,如语言、家庭规范、社会关系结构等衍生而来的,而非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物。其次,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国政治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第三,维护、保持这种文明的统一性,被视为国家的神
5、圣职责,因此国家被赋予了远超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尽管鲜为人知,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性的文明国家,接受了并且需要一种基于地区多样性的多元化。第五,文明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的影响绝非仅限于近现代,而是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这的确令人称奇。历史一直在对当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下行事的指南和标尺。“文明”一词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遥远、间接的影响和消极、被动的存在。然而,在中国,历史和文明均是鲜活地持续至今:中华文明这一理念,并非一个静止的、毫无生气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摘自英国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材料
6、二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一个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此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说的所谓“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种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远为丰富。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不断的存在,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
7、成就与辉煌,看看它还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扬和推陈出新而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作为一个国家,它有世界上最难得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作为“百国之和”,它有世界上最罕见的内部差异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模式的引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人口、土地、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反之,如果中国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中国
8、自己“文明型国家”的优势恐怕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中国“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也可能会变成自己的最大劣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中国崛起对中国自身,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世界的伟大意义。 摘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白鲁恂认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但两种属性未来如何演化,尚未形成定论。 B.金观涛认为中国的发展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方法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C.杜维明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谈论现实时常会联系文学、史学等经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9、 D.发展的、动态有机的中华文明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与国家界定,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对今天存在着巨大影响,中国人行事,总愿意从历史经验找到方法与理论依据。 B. 中华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底蕴,不能够用现代西方社会的话语概念来解释。 C. “百国之和”,是指无数个的小国家,不断竞争、冲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D. 坚持现有发展模式,有利于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从而更好地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都有“国家”意识,请选出符合“文明型国家”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霍去病 B.
10、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兴中会宣言 D.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 18 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 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水 莲 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 年,水莲作为医护人
11、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 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 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 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 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
12、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 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 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 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 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 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 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 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
13、,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 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 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 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 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 30 万,贷款 10 万, 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
14、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 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 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 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
15、,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 园” 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
16、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 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 年 7 月 23 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 19.5 万,闸口开闸 76 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 3.75 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 28.28 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以 2020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
17、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 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
18、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 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 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8小说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9、,完成 1014 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 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
20、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注,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鮪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鮪共为妖言, 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锁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 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 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注释】不造,不幸。指
21、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坟籍,古代典籍通称。相传三坟五典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
22、”“坟典”代指 古代典籍。 B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先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再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 C永和,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自此以后形成制度。 D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渐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 B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使盗贼归降,州内安定。 C李固忠于职守,刚
23、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梁冀派人千里传送公文,而李固却不为所动。 D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作宰相时,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刘文、刘鮪谋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机诬陷李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4 分)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4 分) 14李固被太后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别匡山注 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24、。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 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颔联描绘了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美好景致。 D本诗的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16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
25、 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 时的内心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 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 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 ” 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阔的沙漠。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 , 。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白居易的琵琶行 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26、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 本好书,会让你感到 ,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 ,而好书离 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 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 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 ,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
27、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 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心旷神怡 休戚相关 废寝忘食 卓尔不群 B沁人心脾 息息相关 宵衣旰食 卓越不凡 C沁人心脾 休戚相关 宵衣旰食 卓尔不群 D心旷神怡 息息相关 废寝忘食 卓越不凡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
28、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 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 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 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 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
29、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 , 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 4 天内,血浆制剂是 1 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 血型”和“RH 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 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
30、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学生会记者站邀请获省中学生中国象棋赛团体冠军的四位选手讨论下棋的体会。主持人问他们 对棋子有无偏好。 甲选手说:“我擅用卒子和炮,偏爱卒子。炮威力大,但要借助另一个棋子做炮架才能吃掉对方;卒子不起眼,一步一步往前拱,只前进不后退,正因为这样,卒子往往能发挥更大作用。” 乙选手说:“能越过楚河汉界与对手较量的棋子我都喜欢;不喜欢士、象,只能守在自己阵营, 做一些服务性、保护性工作,没有过河进攻的能力。” 丙选手说:“车、马的能力强。不过,车虽
31、然厉害,但它横冲直撞,必然成为对方防范的重点, 其作用反而被限制。这时擅用马的棋手就有优势,马不走寻常直道,它走斜线,总能够出其不意。” 丁选手说:“我不偏好哪类棋子,我可能是那种没有特点的选手。” 上述材料中的四位选手,哪位选手的回答最能触发你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C (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
32、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2 A (A 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 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C 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 项应该是利用文明型国家的优势,建设强大中国,而不是“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 D ( 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
33、属于民族型国家;D 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参考答案】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 分,其中第点 2 分,点各 1 分。) 【评卷细则与阅卷情况】 1.参考答案的第点 2 分,其中前后两个要点各占 1 分:第一个要点“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实为提出论点的方式,“由来”也可以概括为“建立过程/概念/地位/意义”等;第 2 个
34、要点“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实为中心论点,“中国的双重身份属性”也可以答“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国家”或者“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帝国”。从阅卷情况来看,比较多同学没有答第一个要点,或者只是简单摘抄“世界已经习惯于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或者“民族国家获得了(世界)广泛的认同”(不得分)。,第二个要点也有一些同学没有答出“中国的双重身份属性”的具体内容,或者找错中心句,只是摘抄“未来这两种身份将如何演进、互动乃至冲突,至今仍无定论”(不给分)。 2.参考答案的第点 1 分,采分点在“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也可以答“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论证了/支撑了中国的文明
35、国家属性”。 比较多同学没有拿到这一点的分数,原因就是没有整体理解和语境的意识,不能结合上下文思考第 2 自然段大量的引用,与前后文论点(关键词“文明国家”)的逻辑联系,而只是摘抄本段的一些语句,例如“(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表明传统思想将永远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等,或者就本段简单概括为“论证中国与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因而不得分。 3.参考答案的第点“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重要性)”1 分。 有一些同学把文章的主体对象关键词搞错,答成了“文明/历史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或者摘抄文末的最后一句“中华文明这一理念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
36、有机体,为中国人界定国家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最主要的认同与认知背景”,不得分。 【典型答卷】 1.注意规范作答问题:答案写在第四行,阅卷老师是看不见的: 2.中心论点表述错误,文明(民族)与文明(民族)国家不一样: 3.第 2.3 点概括的主体对象(历史、中华文明)错误,应该是“文明国家”: 4.零分答卷示例(没有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全是空话套话): 5.满分答卷示例: 【教学建议】 1.提醒学生阅读理解信息类论述类文本要有整体理解和语境的意识,运用联系的思维,结合原文标题(如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上下文语境去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脉络)。 2.准确理解“论证思路”的含义,学会梳理文章的结构
37、思路。 5.北大迎新会上,来自东北的小张向大家介绍自己:我 18 岁了,我是满族人,我也是炎黄子孙与龙的传人。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如何体现作为“百国之和”的文明型国家国民的身份认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评分细则】
38、 1.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信息】,这是他的民族身份【分析】,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结论】; 写出“满族人”“民族身份”,且和“差异性”对应,得 2 分; 只写相关理论“差异性”,没有对应材料分析,得 1 分; 只写出“满族人”,不分析没结论,不得分。 2.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信息】,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分析】,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结论】。 写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且对应体现“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得 2 分; 只写相关理论“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没有对应材料分析,得 1 分; 只写出“炎黄子孙
39、、龙的传人”,没结论,不得分。 3.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信息概括】,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结论】。 总括小张自我介绍的信息,且对应“对文明统一性的认同/维护/保持”,得 2 分; 只是总括小张自我介绍的信息,不能得出相关结论,不得分;总括小张自我介绍的信息,将身份认同扩大到“中华文明”,得 1 分,扩大到“统一”,不得分。 4.“满族人”与“差异性、“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与“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写作,不得分。 5.出现错别字影响答案表达,如“满足人”,扣 1 分。 【存在问题】 1. 部分考生找漏信息区域。本题答
40、案分别分布在材料一和材料二,大部分考生只在材料二中找答案,而忽略了材料一的相关信息; 2. 部分考生答题不规范。部分考生不分点作答,有些答案使用分号区分,建议还是要分点;极少数考生在横线外作答,这些答案不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D (D 项“自私自利”、“思想狭隘”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思想狭隘之人,而是一个淳朴、善良、有大局观的人。) 7B (B 项以偏概全。除了能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还能衬托出他勤劳本分。) 8小说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41、分) 【参考答案】 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 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分) 【补记的作用】 第一点是交代时代背景,增强真实感,两个说法有其中一个即可,其它说法不采纳,譬如说使情节完整,使人身临其境,丰富情节等皆不给分; 二是反映人物品质,品质一定要明确写出来,不能写“美好的品质”、“百姓的伟大”、“治河的可贵品质”这些表述都不得分,要具体写出: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舍己为人、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等等可得分; 第三点是主旨,只写升华主
42、题,深化主题,突出主旨,没有写出主旨的具体内容不得分, 写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患难与共、团结一心、共度时艰、人间大爱、人性之美等等都给分; 另外,有些同学答题超出了答题横线区域,扫描扫不到,改卷老师看不全答案,就没有赋分,这一点要提醒各位同学注意。 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6 分) 【参考答案】 语言质朴。(特征 1 分)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人物形象质朴。(特征 1 分)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
43、”“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题材质朴。(特征 1 分)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人情质朴。(特征 1 分)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评分细则】 小说第 9 题答案有 4 个点,每个点 2 分,每个点能答出体现乡土气息的地方(即观点或角度,如语言或人物形象等)1 分,能结分文本列举文中事实分析得 1 分。答出
44、3 个点就满分。 如果有观点有分析,但两者不对应,则给 1 分。题材质朴也可答为小说写作的内容质朴或描写的环境质朴,有乡土气息。人情质朴也可答为表达的情感或主旨质朴,有乡土气息。答情节质朴不给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没有扣住题干中“质朴的乡土气息”来作答,只是套路化地回答小说在“在内容上、在结构上,在人物上“如何如何,模糊回应,甚至完全不回应题干要求。 2.部分学生答题混乱,缺乏规范。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分点作答的习惯,答题时不先答要点,然后再具体分析,答题规范意识不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C (大意:
45、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 李固上疏对答,顺帝看了对策,多所采纳应用,并用李固作了议郎。) 11B (“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错) 12A (“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错,李固并未就任) 13(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4 分【参考答案】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平。(匡正、从用各 1 分,大意 2 分) ) 【评分细则】 重点字词解释严格踩点给分: 匡正 1 分:纠正。译为更正、改正之类的意思也可给分。如果译为:帮助、正直、匡扶正义等意思则不给分
46、。 从用 1 分:从,听从;用:采纳。要分别把两个词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才视为完整翻译了“从 用”。大意分 2 分: 黄门宦者一律斥遣 1 分:能译出宦官遭遣散的意思即可,但是“遣”不能理解为“谴责” 天下咸望遂平 1 分:能译出人们盼望太平的意思即可,“平”还可理解为和平、安定等 【存在问题】 “匡正”,大部分人理解为“匡扶正义”这类的意思而失分。 “从用”翻译时要么因为没能找到主语是“太后”而把意思译错,认为是李固被任用,要么不能把它拆解为两个词。 大意理解中,斥遣容易被错误理解为“斥骂谴责”,“咸望”被看成是“威望”,“平”被认为是“平复”“平息”“平反”等在关键的地方写了错字和病句也不给分
47、,比如把“遣返”写成“遣反”,把“遣”写成“遗”,“天下人的愿望都平定了”等 13.(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4 分) 【参考答案】 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吃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陈奏以前事,就杀掉了他。(畏、更各 1 分,大意 2 分) 【评分细则】 1.采分点“畏”,译为害怕、畏惧、惧怕、生怕、担忧、担心均可。但若此处出现错别字则不给分。 2.采分点“更”,译为再次、又一次、第二次均可,但重新、更改、改变、半夜不给分。 3.“固名德终为己害”能译出“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成为自己(梁冀)的祸害”这个大意即可,要求不弄错人物关系,不
48、出现病句。 4.“遂诛之”能表达是“李固被杀掉”这个意思而非“梁冀被杀掉”或“梁冀自杀”即可得大意分。 5.“乃更具奏前事”中的“前事”理解有误的,大意扣一分。 【得分示例】 4 分: 14.李固被太后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参考答案】李固深受百姓爱戴;王调等人为他积极申诉冤情;太后对他比较信任,了解了事情真相后赦免了他。(每点 1 分) 【补充】 第点写成“深得民心,有百姓支持,群众呼声高”等等,都得分,可惜答出这一点的学生不多,原文“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虽然处在“太后明之,乃赦焉”的后面,但是仍然可以作为赦免的理由之一。在阅读时,应该注重文本的整体理解,注意文本信
49、息的相互参照。 第点也可以写成“门生渤海人王调或者河内人赵承等人为李固提起申诉”,都可以。从改卷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将王调和赵承分开两点作答,也可以,但只得 1 分,不重复赋分。 第点也可以写成“太后知晓李固的人品”等等类似表述,均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脱离文本材料,主观臆测,如“李固以前建立了汗马功劳,太后让他功过相抵”“太后用李固来维持朝局稳定”等,均不得分。 【满分示例】 参考译文: 李固,字子坚,是汉中南郑人,司徒李郃的儿子。他年轻时就好学,常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于是研究阅读三坟五典,广泛结交英才贤士。各地有志之士,多仰慕他的风范前来求学。京师人都赞叹说:“这又是第二个李公了。
50、”(注:指继其父为公。)司隶、益州等长官一同命令郡守推举他为孝廉,征召他做大司空的属官,他全都没有去就职。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等变异,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李固上疏对答,顺帝看了对策,多所采纳应用,并用李固作了议郎。永和年间,荆州兴起盗贼,整年都不安定,就用李固做了荆州刺史。李固到任,派遣官吏慰问境内百姓,赦免那些盗贼以前犯下的过错,让他们重新开始。于是盗贼首领夏密等人召集他的党羽六百余人,自己绑缚着双手前来自首。李固全都原谅了他们,放他们回去,让他们自己去召集部下,显示朝廷的威严法度。半年之内,其他盗贼全都归降,州内安定下来。李固上表揭
51、发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枉法的事。高赐等人怕(朝廷)治自己的罪,就一起用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梁冀为这件事派人急行千里传送(赦免高赐等人的)公文(给李固),而李固追究这件事越发紧急。梁冀于是命 令调李固作泰山太守。当时泰山盗贼占山为王已有数年,郡中常年养着几千士兵进行追剿也不能把他们制服。李固到任,把这些士兵全都遣散回去务农,只选出一百多名能作战的士兵留下。李固用恩德信用来招抚这些盗贼。不到一年,盗贼全都消散了。等到汉冲帝即位,用李固做太尉,与梁冀掌管尚书的事务当时太后因为接连遭到不幸的事情,委任李固做了宰相,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
52、平。而梁冀猜忌专权,常常嫉恨他。后来过了一年多,甘陵人刘文、魏郡刘鮪各自谋划立刘蒜做皇帝,梁冀借这个机会诬陷李固和刘文、刘鮪一起妖言惑众,把他投入监狱。他的门生渤海人王调,自己戴着枷上书,申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带着刑具到朝廷来为他申诉。太后了解了这件事,就赦免了他。等到他出狱的时候,京城街市上的人都喊万岁。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吃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陈奏以前(所诬陷李固造反的)事,就杀掉了他。当时李固年龄五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B (颔联是写山中农人的生活画面。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
53、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16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 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6 分) (1)【参考答案】 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一点 2分,三点 6 分) (2)【评分标准】 将答案调整成两个点,每个点 3 分; 第一点:对匡山的热爱或赞美或留恋或不舍(1 分),具体分析到“优美的风景”(1 分),分析到“闲适的生活”(1 分); 第二点: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1 分),结合诗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
54、将书剑许明时”分析(不能直接抄句子)(2 分)。情感概括成豪情壮志、踌躇满志、自信等,都给分。 每点中只有情感概括和诗句的直接引用,只给情感概括分。 将“明时”翻译成明天、未来,扣 1 分。 概括情感时,关键字错不得分。例如“抱负”写成“报复”,“留恋”写成“流恋”。 (3)【存在问题】 这首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学生扣分主要是因为答题不规范。不少同学的答案是感情概括加诗句直接引用。对诗句没有翻译,也没有分析,结论和论据之间是断裂的。也有学生逐句翻译,缺乏提炼和概括。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理解“明时”这个词,它应该翻译成“政治清明的时代”,诗中应指大唐盛世。“书剑”应意译为“文才武略”,而不是直译为
55、带着“书”和“剑”。 诗歌赏析: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诗人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 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 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 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诗人常倚树休息,看云 卷云舒,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 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
56、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 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尾联写匡山虽美,诗人却要离开了。不是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已经决心走出大 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 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 白去蜀辞乡之际,虽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1) 散入珠帘湿罗幕 瀚海阑干百丈冰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7、去来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D (解析: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此处放在“感到”的后面,应该用“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此处用“息息相关”合适。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58、。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用“废寝忘食”才合语境。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卓越不凡: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表现出与平凡人的不同。此处两个词语均可。) 19C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该是“达到高境界”而不是“做到高境界”;二是语序不当,应该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两句对调位置;三是成分残缺,应该在“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之前加上“使自己”。)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参考答案】 排比的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有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
59、句子(2 分)。 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3 分) 【相关知识】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评改细则】 排比的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或者“内容相关”、“意义相近”等类似表述,1
60、分)有三个结构相同(或“三个结构相似”“三个类似的偏正短语”等类似表述,1 分,改点不提“三个”不给分)、语气一致的句子 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形式效果 1 分,此三句答对其中一个即可给分), 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内容效果 2 分,答到“读书”的“热爱与快乐、自由”等类似表述给 2 分;若没有“读书”,则扣 1 分) 排比构成:得结构内容 2 分;表达效果:形式效果 1 分,内容效果 2 分。 21. A (根据前后内容看出文段围绕“血液”来讨论,故排除 CD 两项。B 选项统计的“常态”在后文中并未涉及,故选择 A)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
61、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参考答案】 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 保持血型多样性 献血时要考虑体重(一点2分,三点6分。) 第 1 句补充评分:此处回答“血液需要定期采集”的第一个原因。能明确对象“血液制剂”“血制品”“采集的血液”等,得 1 分;能明确“有使用期限”“有保存期限”“有保质期”等意思,得 1 分。 第 1 句主要问题:表达不严谨,表意模糊。如对象笼统答“血液”“制剂”或没有对象,有使用时限则笼统答“有期限”“有时长”“时间不同”等。 第 2 句补充评分:对应前面“定期采血”,后一句句式上应该是动宾结构,要有动词;需有“多样性”“丰富性”“不同的”“各类”“各种”等来(1 分)修饰“血型”(1 分)。 第 2 句主要问题:未能表达出“多样性”的意思,未能写出“血型”这个关键概念。 第 3 句补充评分:能全面概括出“献血受体重影响”“献血要考虑体重”之意给 2 分,若笼统答出“献血要根据自身情况”“献血要因人而异”等得 1 分,若单方面谈及“重的人可以多献血”“体重越大,献血量也越大”“献血的人不能太瘦”等的 0 分。 第 3 句主要问题:多数学生不能明白此空是“定期采血”的第 3 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