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01页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解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对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C项正确。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相权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权,故B项错误。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
2、、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答案:D3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A秦朝的三公
3、九卿制 B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宋朝二府三司制解析:汉武帝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起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则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外朝。根据材料“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可知内外朝制度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较大,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属于集体宰相制,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答案:B4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
4、督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这反映了()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大一统”局面开始形成C刺史制度的变革 D皇帝权力开始走向了衰落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已建立起一套能够监察中央政府乃至地方的中央监察体系,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刺史制度为地方监察体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西汉时期皇权不断加强,排除。答案:A5自秦朝设置太尉开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
5、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A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B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C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C选项符合题意。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的说法,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属于监察制度的表现,D选项排除。答案:C6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6、A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C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提拔官员入职政事堂并同享宰相地位,是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有利于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增加宰相人数是为了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办事人员增多,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答案:D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相权削弱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说明相权大大削弱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宰相职权被
7、一分为三,并不是宰相职权范围的扩大,A选项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僚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D选项排除。答案:C8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解析:由“东汉”和“举秀才”“举孝廉”,可知考查的制度为察举制,故选A项。答案:A9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皇帝直接任命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A项。B项是
8、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德行作为标准选拔官吏,排除;C项是隋唐以后实行的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排除;皇帝直接任命只是一种方式,而非制度,排除D项。答案:A10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解析:根据材料“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
9、了士族的势力,C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A选项排除。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选项排除。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D选项排除。答案:C11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B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C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D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解析:郡县制和行省制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二者的实施都是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与调整,所以A项说法正确。答案:A12元末孙作在谈到行省及掾史时说:“昔之号令出于州司,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
10、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这反映出()A元代地方分权色彩浓厚 B行省只是地方机构代表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元代政令传达渠道不畅解析:从材料中的“今之庶务决于政府(实指行省)。掾非其人,则百司无以仰承”来看,行省的权力较大。联系所学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代表朝廷行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反映行省制的分权特点,排除A项;元朝行省代表中央管辖地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元代的政令传达状况,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11、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
12、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说明选才标准;据“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说明进步性。第(2)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足以证明材料三中说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按照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