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769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题库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4浙江文综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答关键:有效获取材料信息。【解析】选A。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2.(2014北京文综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

2、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潮。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海国图志的时代背景进行正确评价。【解析】选B。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但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海国图志记载了西方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

3、教、历法、科学技术等内容,并非主要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B正确选项从材料内容来看海国图志对西方的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选项本身错误魏源属于地主阶级的改革派,而学习西方代议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D选项本身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的维新思想3.(2014天津文综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反映的社会思潮

4、的理解。【解析】选D。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但材料中并未提到是为维护“中体”而学西学,并且这一思想也并非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共识,故B不正确。当时的中国人不可能普遍接受西式教育,C可以排除。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关注西方科技,李鸿章所问的问题即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4.(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

5、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社会思潮的近代化问题,体现了近(现)代化史观。解答的关键是要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并能把握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历史进程。【解析】选C。1926年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独裁黑暗,但一些军阀却标榜民主,以此显示在政治上的进步,赢得人心,维系自身地位,这样的历史现象正是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反映,说明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A、B、D都是现象

6、,不能体现本质。5.(2014安徽文综T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教育。解答关键:正确认识近代教育注重自然科学的原因。【解析】选C。A表述不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应该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

7、提倡科学的思潮;D表述太绝对,在甲午战争后,人们非常重视人文教育。C从图中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19291936年稳步上升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6.(2014山东文综T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

8、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8分)【解题指南】本题借助“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这一微观情境的创设考查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考查学生获取和整合历史材料信息、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解析】第(4)题侧重于对历史结论的论证。要求学生将李欣淑对旧家庭的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放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能将政治、

9、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答案:(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

10、,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7.(2014福建文综T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

11、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废除的历史过程,以及科举制对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影响。解答关键在于整合所学科举制考点知识和试题材料信息,结合相关时代阶段特征进行概述、分析和评价。【解析】第(3)题,先根据材料四信息

12、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再结合梁启超所处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简要分析其目的。第(4)题,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分别对科举制在中西社会遭遇不同的历史命运进行简要地分析和评价。答案: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8.(2014重庆文综T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1932

13、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

14、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

15、(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以及近现代中西方教育发展情况。解答关键:准确把握王安石变法与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及现代西方教育之间的关联,注意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解析】第(2)题,分析材料二中对待会考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归纳其争论的主要内容,从而找到其争论的焦点;对“理由”和“结果”的回答应该注意论从史出的原则,注意联系材料回答;第(3)

16、题属于对比类题目,从材料中给出的学业性向测验(SAT)和美国高校测验(ACT)具体内容,判断其不同的考核出发点,得出二者主要区别,再结合所学知识并通过材料中“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可以分析出是联邦制度对教育的影响;第(4)题为开放性问题,注意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论述,先提出观点,然后论述观点的合理性,应该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答案: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于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

17、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4)【评分参考】略。9.(2014江苏单科T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

18、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

19、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解题的关键是对洋务运动实质的理解。【解析】第(1)题,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据这一思想,可以找出所要答案。第(2)题,本题是观点型论述题,首先是明确观点,王韬课士的方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其次,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结合材料进行论述。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10.(2014四川文综T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3)概括

21、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解析】第(3)题包含了三问,第一问是据材料概括,比较简单。第二问稍难些,必须要以第一问正确归纳出陈旭麓的观点为前提,不然第二问无法作答。第三问又必须以第二问的答案为前提,然后从表格中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事件,再仿照陈旭麓对“中体西用”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答案:(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