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B. 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统治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D. 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与材料中“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相符,故选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君享有世袭统治权,相对独立,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与“王室集权”不符,排除A项;C
2、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D项是逐渐形成而非消除了,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这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A. 礼俗性B. 平等性C. 等级性D. 地域性【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表明宗法制强调尊卑长幼、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而不是平等性,故C正确,B错误;材料信息与礼俗性、地域性无关,排除AD。3.西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
3、侯朝天子,日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了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 )A. 帮助镇守疆土B. 随时派兵作战C. 及时缴纳贡赋D. 按时朝觐述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诸侯朝天子”可知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按时朝觐述职,故D项正确。帮助镇守疆土、随时派兵作战、及时缴纳贡赋都是诸侯的义务,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C项。4.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当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护送林黛玉进京时,只因与贾政同姓,拿着宗侄的名帖去拜见贾政,便“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侯缺”,得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差事。这反映了A. 古代任用官员不拘一格B. 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
4、影响C. 上下级官员间官官相护D.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因与贾政同姓,拿着宗侄名帖去拜见贾政,便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侯缺,得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差事”可知,古代社会关系看中血缘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姓,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任用官员的弊端而不是不拘一格。故A错误。贾雨村是林黛玉的启蒙老师,不是贾政的下级。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度。故D错误。5.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
5、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 打击贵族势力C.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表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朝是推广到全国,不是创新,排除A项;郡县制打击了贵族势力,但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涉及使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排除C项。6.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A. 世袭B. 中央任命C. 恩荫D. 科举选拔【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秦朝没有
6、科举。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7.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B.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 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D. 重用侍从建立“中朝”【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中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故选B项;尚书令在秦朝时期本为九卿中少府的属宫,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无法制约丞相,排除A项;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宫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明升暗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排除D项。8.秦朝规定:皇
7、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 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B. 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 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D. 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秦朝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故选A;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所以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故排除B;皇位的继承与日常称呼无关,故排除C;制定这些规定和称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故排除D项。故选A。9.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示意准确的是A.
8、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A项示意图表述的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名称和所属关系。另外还应该掌握住三省六部制各自的职责。10.“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科举制
9、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与血缘关系有关,故排除。察举制是直下而上,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不在中央,故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1.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 中书省B. 宣政院C. 枢密院D. 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及大都”即可判断出是元朝的行省制,其中中书省直辖的地区叫腹里,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
10、A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主要是管辖西藏地区,B选项排除;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C选项排除;行中书省管辖的是除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西藏地区外的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排除。12.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B.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正确;宋朝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没有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D错误
11、。13.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由少府属官变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朝廷与地方的事务须经尚书台办理,“三公”实际上成为名义职位,史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此可知,尚书台地位的改变是为了A. 加强皇权B. 协调政务C. 废除宰相D. 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详解】东汉尚书台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而原来的“三公”成为虚职,这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尚书台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和协调政务、整顿吏治无关,故BD错误;废除宰相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14.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内阁承皆出政的权力,它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军机处
12、A. 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B. 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C. 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D. 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机构,这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不能说明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故A项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大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削弱了内阁承皆出政的权力”,不是取代,故D项错误。1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力不得不重。”这表明( )A. 内阁取代丞相B. 六部参与决策C. 君主专制加强D. 内阁独揽大权【答案】C【解析】【
13、详解】明代废丞相,由皇帝亲掌六部,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和协理章奏,故A项错误。“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表明六部有行政权而非决策权,故B项错误。“事权所在,其势力不得不重”,表明内阁逐渐获得实权,但材料无法表明独揽大权,权力最终在皇帝,故D项错误。16.明朝嘉靖皇帝曾20多年不上朝,但明人说他“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这是由于A. 明朝社会秩序稳定B. 君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 选用得力大臣相助D. 内阁阁臣为皇帝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内阁制度。题干中没有反映明朝社会秩
14、序稳定和嘉靖皇帝选用得力大臣的内容,故排除A、C项;明初废除了丞相,不在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建立了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虽然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但始终大权在握,故选D。17.明成祖时特选拔杨荣、胡广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关于对明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内阁的设定为法定的决策机构B. 六部逐步沦为内阁下属机构C. 内阁的票拟意见为最终决策意见D. 内阁的地位有变但职责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详解】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
15、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选D;六部作为执行机构,按不同职责根据皇帝旨意分理全国政务。内阁在形式上六部与内阁仍是独立的行政机构,故B错误。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政务;到明太祖时内阁正式成立,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地位不断提高,内阁的票拟意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排除C。18.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张广泗带兵深入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改设村县。对改土归流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A. 废除土司制度是历史的退步B.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C. 不利于少数民族
16、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 增加了叛乱因素【答案】B【解析】改上归流政策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正确,D错误;改上归流政策稳定当地社会秩序,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AC错误。19.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A.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 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C.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D. 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
17、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内容。这一规定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方便倾销商品,故D项正确;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项错误;“门户开放”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矛盾,B项和南京条约无关,故错误;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故C项错误。20.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传教士传教权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
18、“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21.如图中属于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是广州,是福州,是沙市,是营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开放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正确,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2.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数月的考古发掘,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甲
19、午海战时该舰的管带是A. 丁汝昌B. 林永升C. 邓世昌D. 刘步蟾【答案】B【解析】【详解】林永升是“经远舰”的管带,故选B项;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排除A项;邓世昌是“致远舰”的管带,排除C项;刘步蟾是“定远舰”管带,排除D项。2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就像一块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强国家垂涎。这副画反映了甲午战后A. 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B. 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详解】时局图所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分布于中国领土的各个角度,结合所学,该图反映的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项正确
20、;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辛丑条约之后,排除A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故B项错误。2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界内归使团管理,并得自由防守。华人不准居住界内。”下列选项中同样属于该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B.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D. 中国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口之炮台,并许各国酌定数处留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界内归使团管理”“华人不准居住界内”等信息结合史实
21、可知是辛丑条约内容,与此有关的是D选项;A选项是利益均沾原则,在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与材料无关,不选A选项;B选项是日本马关条约内容有关,与材料无关,不选B选项;C选项是英国南京条约及附件有关,与材料无关,不选C选项。【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的理解。基于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要求,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侧重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考查。25.在近代某一条约签订时,列强要求赔款数额为4亿5千万两,用意是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口,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材料中的条约是A. 南京条
22、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天津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 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天津条约赔款800万两。故排除ABD三项。26.某学生对抗战期间发生的部分战役进行梳理,制成下表。表中对应选项正确的是时间空间战果1937年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8年中国官兵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华北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歼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A. 平型关台儿庄1939年B. 平型关台儿庄1940年C. 台儿庄平型关1939年D. 台儿庄
23、平型关1940年【答案】B【解析】【详解】“1937年”“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指平型关大捷;“1938年”“中国官兵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是指台儿庄战役;在“华北”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歼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是指1940年的百团大战。故答案为B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排除A、C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D项。2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24、A. 日本展开全面侵华B. 中日之间正式宣战C. 局部抗日战争打响D. 国共实现合作抗日【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一九三一年日本尚未展开全面侵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九三一年中日之间还未正式宣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知道一九三一年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并且还要知道九一八事变只是局部抗日战争打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8.下图所示的香烟品牌曾在民国某一年风行全国。这
25、一年最有可能爆发了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中“蔡廷锴”得知,与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的史实有关。因此选B选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A不正确;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不选C和D选项。29.“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A. 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 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答
26、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表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团结一致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故答案为C项。鸦片战争后在遭受列强不断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排除A项;1935年华北事变,表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D项。30.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步步紧逼,中国军民奋起反抗。下列历史事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南京大屠杀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八一三事变A. B. C. D. 【答案】
27、A【解析】【详解】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是1937年9月,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是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的1937年8月14日,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B、C、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春秋时期,在外部威胁加剧的情况下,一些诸候国国君因为战事需要,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二
28、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中国郡县制(1)材料一中“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周代实行的什么地方行政政治制度体现了“贵族政治”?(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实质:中央集权体制。制度:分封制。(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解析】
29、【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中央集权体制,周代实行的分封制体现了“贵族政治”。(2)郡县制的历史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社会安定、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等方面来回答。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
30、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答案】(1)例如: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互不相属,相
31、互牵制;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分割相权等等。(2)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不同: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解析】【详解】(1)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可以列举秦代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等措施。(2)关于“创新”,由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关于“不同”,由材料“选举权集中到中央”可得出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由材料“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得出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由材料“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得出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33.自
3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
33、赶超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巳安装速射炮。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出自于哪场战争中的哪个条约?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沦两半社会(2)原因:腐败严重;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慈禧揶用军费或疏于国防或军备落后。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战争和条约,据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得出战争是鸦片战争,条约
34、是南京条约。第二小问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世纪中期与南京有关的事件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因此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得出腐败严重,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二小问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摘自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一19
35、37年南京浩劫材料二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又同时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1)罪行:发动侵华战争;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活人做实验;“以华制华”,实行殖民统治;实行“以战养战”,对华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2)原因: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建立(全民
36、族的抗日);苏联出兵东北;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援助)。【解析】【详解】(1)由材料一“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结合日本侵华史实得出发动侵华战争,结合七三一部队得出进行细茵战和毒气战,用活人做实验,结合伪满洲国得出推行“以华制华”,实行殖民统治:结合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得出实行“以战养战”,对华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2)第一小问任务,由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得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因素得出苏联出兵东北,英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结合抗日战争的性质得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