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抢银行水平的演讲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听百家讲坛,发现很多主讲人事后感慨录制一期节目实在太累了。讲稿必须反复修改以适应电视的特点,比如说层层设置悬念、动作、表情,跟动画的配合等。像这样如同工具般被导演摆弄,那么学者的个人能力和风格何在呢?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难道不应该随时随地出口成章吗?如果有人不适应百家讲坛的制作方法,说明他没抢过银行。早期抢银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在天黑以后进行,趁着夜色用炸药炸开金库拿钱走人。约从1920年开始,美国的银行业技术进步了:普遍安装了报警系统和水泥加固的防炸金库。一时间黑帮没什么办法,但很快抢银行的技术也升级了。这个技术进步归功于外号“男爵”的 Herman La
2、mm。Lamm 是德国人,曾在普鲁士陆军服役,被开除后移民美国。1917年,他想出了一套抢银行的新思维:使用军事原则。他发明的这套系统后来被称之为“Baron Lamm Technique”:提前几周的准备;首创casing :去银行踩点,画图,甚至假装记者去了解内部运行;给每个人分工:谁放哨,谁在大厅,谁抢金库,谁开车;事先用仓库演习;严格执行时间,规定的时间一到不管拿没拿到钱都必须离开;侦察确定不同天气情况下的逃跑路线,并计算时间;在车的仪表盘上粘贴精确到十分之一英里的地图;Lamm 把抢银行变成了艺术。从1919 到 1930年,Lamm 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抢了数十万美元。所有可能性都要考
3、虑到,一切意外都有预案。最专业的高手从不指望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是外人看见的一种错觉。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用这种抢银行的精神备课。但有人是这么做的。据说美国最厉害的脱口秀演员,可以连续四个小时不重样地讲笑话,而且其节目中包袱的密集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段中国相声。美国人作报告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国家的人。这不仅仅是英语的问题,而是美国人对演讲极其重视。我曾经看到有的书里说,作报告不但要反复练,而且要用摄像机录下来自己看,来找到毛病。王岐山有一次访美,在最后的晚宴中,他发表了一次脱稿演讲中美关系应顺应历史潮流。这篇演讲看似很“即兴”,实际上肯定是下了功夫的。从在座的人开始讲,说到老师,说到自己老师的学说,引出历史潮流,然后回到中美关系,环环相扣。听众的感觉就好像听了个故事。而故事的最重要作用是把听众绕进演讲者预设的逻辑中去,使其最终不自觉地被说服。最后有必要介绍一下抢银行故事的结局。Lamm是怎么死的呢?1930年,他在印第安纳州 Clinton 镇抢完一家银行撤离时,车胎爆了。对这样的小意外,Lamm 显然早有预案。他和其他三人很快抢了一辆车,但这辆车很特殊,上面有个限速装置,时速不能超过35英里。于是他们又抢了一辆车,但这辆车的水箱漏了。他们又抢了一辆,但这辆车只剩下一加仑汽油。最后在警察追车的时候,两个人投降,Lamm 和司机被击毙。所以准备得最完美的计划也有可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