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64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发布》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联考 历史 WORD版含答案BYCHUN.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保密开考前黔南州2022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试卷历史2021年8月本试卷共8页,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完后交回答题卡。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黑色水性笔,按题号书写在答题卡各题划定的黑色线框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或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4.

2、做选考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1.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这可以佐证西周A.井田制度的推广 B.分封制度的影响 C.礼乐制度的作用 D.集权体制的形成2.春秋早期,晋国连年灾荒,向具有姻亲关系的秦国提出购买粮食的请求。秦国大夫丕豹主张趁机攻晋,而大夫百里奚认为“天灾

3、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力主援助晋国。最终,秦穆公表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决定输粟于晋。这说明当时A.宗法血缘关系占有重要地位 B.诸侯国之间争霸斗争激烈C.救灾扶助符合基本道德观念 D.孔孟的民本观念影响深远3.秦汉时期,皇帝常派使者巡视地方郡县,调查政令执行情况,观察官吏治迹,了解民情民意,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巡视制度。据此可知,巡视制度A.有利于提高行政监察力度 B.旨在保障国家边防安全C.有效根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被后世继承并长期沿用4.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太学领袖郭泰、贾伟节率领太学生以弘明善恶,匡正时弊为宗旨开“清议”之风,扬清激浊,褒贬朝臣,一

4、时之间致使“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这说明汉代太学A.体现了独尊儒学的国家政策 B.以参政议政为主要职能C.改变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生态 D.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5.唐朝中央曾设置崇玄馆,地方建立崇玄学馆,设玄学博士讲授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道教经典,并专门设置道举科,选拔道教人才为官。当时,这些做法A.有利于三教合一的形成 B.体现了政府治国理念的调整C.导致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D.促使经学完成向理学的转变6.两宋时原本盛行于宫廷和官宦、军旅的马球、蹴鞠、相扑等体育活动逐渐向民间普及,在民间社团的推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性组织;体育活动的玩法更具多样性和观赏性,甚至成为商人招

5、揽顾客,藉以营利的重要手段。宋代体育活动的变化反映出A.封建专制体制衰落 B.新的社会阶层成为国家主导C.平民政治趋势加强 D.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7.17世纪末,四书五经、科举用书、标准化的礼仪指南、医学手册和小说及叙事歌谣等大众书籍的出版地遍及全国,由各地的书坊和出版商从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两个层面上扩散传播普及,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据此,印刷出版业的发展A.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B.促进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C.模糊了传统社会阶层的界限 D.导致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8.明后期,江南“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在江南城镇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数量约为640

6、万,占全国从事工商业总人口数的32%,到清中期时增至约1346万,占总人口的37.4%;而同期欧洲从事工商业人口大约占总人口数的10%。这说明当时A.雇佣关系在江南发展迅速 B.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C.江南出现早期工业化特征 D.区域间贸易得到发展9.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初,面临与外国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总办唐廷枢认为轮船招商局有三大优势:一有漕米装运;二是招商局经费、栈房、轮船用度、驳船扛力均比外商轮船公司节省;三由本国人揽本国货物,容易取信。这三大优势A.表明轮船招商局有政治体制保障 B.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均得到政府支持C.有助于打破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 D.反映“实业救国”已成为国人共识10.下框

7、内是1876年李鸿章会见日本使节森有礼时的双方对话。这反映了李鸿章森:据我看来,和约没甚用处。李:两国和好全凭条约,怎能没用?森:和约不过为通商事可以照办,至于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着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森:万国公法亦可不用。李:叛约背公法,将为万国所不容。A.对近代国家关系实质缺少清醒认识 B.奉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C.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 D.利用国际公法保障了国家利益11.1904年时报刊载评论:“今日中国之言革新者,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

8、。”这反映了当时A.清末新政以教育为第一要务 B.各政治派别的救国主张趋向一致C.科技救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时代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12.右图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原本。文献中有“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的词句。据此推断该文献可能出现于A.1921年1924年 B.1927年1936年C.1937年1945年 D.1945年1949年13.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后,获得土地的农民“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许多农民家里以前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精神”。这反映了土地革命

9、A.导致农村传统文化发生根本变革 B.促进了农民阶级与先进思想的结合C.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 D.动摇了农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14.1956年底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的构想,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意在A.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B.消除苏联模式的影响C.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15.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

10、老板”等词汇意义逐渐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说明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C.外来文化改变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D.流行语言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写照16.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你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17.公元前3世纪,罗马规定贵族必须遵守由平民组成的平民议会所制定的决议;同时,无论公民大会或元

11、老院是否同意,平民议会作出的决议都具有通行于全国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罗马共和国A.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B.平民议会垄断了立法权力C.贵族制度遭到否定 D.民众的立法权力得到肯定.18.作为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强调个人可以通过虔诚的信仰直接面对上帝,以恢复人的尊严和自主性;加尔文则主张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为上帝的荣耀和权威服务,“上帝不是为了人存在,而人却是为了上帝而存在”。据此可知,他们A.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 B.颠覆了对人与上帝关系的传统观念C.促进宗教改革运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D.否定了天主教会和圣礼存在的意义19.1761年,英国政府设有14个大臣职

12、位,主要管理国家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到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加到了48个,政府在管理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得到加强。这反映了A.自由党人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B.工业革命促进国家职能的现代化进程C.英国政府机构膨胀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推动民主政治发展20.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A.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B.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C.十月革命后妇女的权

13、益得到保障 D.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21.1933年,罗斯福政府排除各种压力,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与包括苏联在内的21个欧洲国家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把关税降低了50%。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执行务实政策维护国家利益 B.逐渐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C.改善美欧关系强化两极格局 D.建立美苏同盟抵抗法西斯扩张22.表1是19151975年国际资本输出总额统计示意图。据此可知A.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扩张方式 B.国际资本输出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繁荣C.全方位和多层次外交逐渐成为世界主流 D.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得到加强23.表2是战后日本生产

14、增长和就业增长比较简表(人数:千人指数:1975年为100)。这表明了二战后日本A.国家失业人口逐渐增多 B.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C.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D.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24.19世纪中叶,在波兰、匈牙利等国家逐渐形成“民族乐派”。他们重视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把民间音乐素材引入歌剧、交响乐等大型音乐作品中,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族统治,演出往往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当时东欧地区A.保守复古思想倾向加剧 B.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高涨C.古典主义成为音乐主流 D.引领欧洲音乐艺术的风尚第II卷 综合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考

15、生必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修筑的淞沪铁路(吴淞口至上海),因遭到沿线居民的反对,清政府将其买下,次年拆除。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竣工,标志着近代中国铁路的诞生。后来,清政府靠出让利权修筑了卢汉铁路(京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段)、津浦铁路、沪宁铁路等。1876-1911年,清政府共修建铁路9100千米。其中,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主持修建的铁路干线。1912-1949年的民国时期,共建

16、铁路17100千米,但由于战争破坏或其他原因,一些铁路被拆毁。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有铁路22600千米。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对原有铁路进行修复、改建的同时,着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铁路新线建设。到1978年,为了开发西南西北地区、增强中部和东部地区运输能力、直接通往港口和邻国等目的,共新建干线、支线铁路100多条。改革开放后,铁道部把建设资金主要投向现有营业铁路的技术改造上,先后完成了一些铁路的复线配套工程。另外,自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段竣工,并与前苏联土西铁路接轨,第二亚欧铁路大陆桥全线贯通;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铺轨贯

17、通。另外,为解决煤炭运输,新修了大秦、新兖、兖石、通霍、朔黄等运煤专线。2003年1月,我国首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正式通车,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改变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中历史地图册必修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发展铁路事业的意义。(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对于早期中国家庭来说,继承户主之位的人承担着祭祀权、政治权和财产权。祭祀权力的取得标志着该人取得家长之位,以保证血缘传承的连续性。在

18、早期中国,平民有权获得田宅,但大部分民众没有财产继承,继承权丧失了现实意义;只有贵族阶层真正享有法定继承的权利。秦汉时期的法律规定,订立遗嘱要在官府登记,如果是临终书面遗嘱,需要聘请见证人和家属到现场。秦汉时期的继承行为,可以发生在父母健在之时;父母逝世后,再进行家庭财产分配。材料二 早期罗马家庭财产以家族为单位,如果一家之主亡故,按照法律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不会随之进行转移或灭失,仍然由该家族进行保有,以保证家族延绵。十二铜表法颁布后,罗马采用会前遗嘱与战前遗嘱两种形式进行继承。战前遗嘱不适用于和平时期,而会前遗嘱的订立对象仅限于贵族。由于平民的财产数量不多,因此平民不重视家庭祭祀与遗嘱订

19、立。罗马法对于财产继承的规定极为系统和规范,比如对于遗嘱的订立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身份的见证人,完成特定的程序,遗嘱才能成立,继承开始的时间是从遗嘱人死亡之时。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砚文秦汉与古罗马财产继承制度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继承制度出现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继承权方面的异同。(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思维导图,包含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蕴含了众多的逻辑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阐述其历史事

20、件的逻辑联系。(要求:论题明确,逻辑联系的表述准确、全面)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该大题的第一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认为:“海上优势是国力强大的标志,只有掌握了海上霸权,才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军舰叩关日本的“黑船事件”,刺激日本朝野认清国际强权政治带来的现实危机,急切谋求割除积弊、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觉醒,使明治政府在治国理念和发展道路,上选择了“强兵富国”的国策。明治维新明确海军建设的

21、目标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它仿效英式海军全面推行改革,1872年设立海军省,负责海军军政等事务;1893建立海军军令部,军令部长直属天皇,“掌管出师、作战、沿岸防御计划”等;日本海军实行以征兵制为基础,以志愿兵为重点的兵役制度,军人必须效忠天皇,征兵制让士农工商有自由之权,打破武士垄断军事的局面;兴办海军士兵学校,培养军官和军士,对普通民众普及军事教育,形成完整的近代海军军官教育体系;在军事装备上,成立筑地、横须贺两大海军工厂;天皇每年从宫廷费用中拨出30万日元、文武百官从薪金中抽出1/10,用以补充造船费用;注意吸收和消化引进西方的军事科技,掌握独立设计制造军舰的技术,提高军事生

22、产的自主能力。1875年,日本自己制造出第一艘大型军舰“清辉号”,后又生产出更先进的铁骨铁甲舰,1890年,日本海军已拥有五万多名现役军人、31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排水7.2万吨,日本逐渐建成现代化海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日本政府错失理性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的机遇,对亚洲近邻发动一系列侵略扩张的罪恶战争,走上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自我毁灭道路。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孙涛试论明治早期日本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海军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维新加强近代海军建设的原因和影响。(9分)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

23、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德国宣传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将原有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行德意志强权和世界政策的理论依据。1919年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高额战争赔款、限制德国军备等,激发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耻辱感;在1929年经济危机造成民生艰难的形势下,希特勒借机以“优秀的日耳曼民族要复兴,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的口号,迷惑和吸引德意志民族的大部分民众投票纳粹党主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外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派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诱使、强制国会通过“授权法”,授予总

24、理无限权力;还颁布纽伦堡法案,公开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进而禁止工人“集体谈判”,取缔工人的罢工权利,把包括工会在内的一切群众团体纳入纳粹管制之下等,在德国全面推行法西斯专政。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德国材料二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1945年6月,美、苏、英、法四国关于共同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明确:“将德国和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占领,全面接管德国的权力”。1945年7月美、英、苏发表波茨坦公告:重申根除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严惩纳粹战犯;确定占领的双重目标: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罪行”

25、赎罪;战胜国也愿意给德国人民机会“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使德国不再成为战争的发源地。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和影响。(9分)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 陶行知(1891年-1946年),人民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他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回国后致力于充满艰辛而富有社会意义的教育生涯。面对民国初期乡村教育凋敝和乡村教师队伍亟待建设的现状,他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发表中国乡村教育

26、之根本改造等文章,倡导中国乡村师范教育应该“建设适合乡村世纪生活的活教育”,提出培养乡村教师要“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他提出新教育的目标是“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陶行知先后成立国难教育社和中国战时教育协会,拟订国难教育方案,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还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其办学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摘编自人民网、康晓伟陶行知与乡村师范教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行知对近代中国教育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影响。(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