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468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五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生物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解析:地球上生存下来的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所有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对环境的适应。当林鸽群较大时不容易被苍鹰捕食;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从而控制该物种的数量或防止成年鲈鱼饿死,这都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猴群中猴王,具有食物

2、和配偶优先权,这样繁殖产生的后代更加强壮,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同样有利,这是因为它们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优胜劣汰,各自发展了自己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答案:D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解析: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更加明显。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

3、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考查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3.(2002年江苏高考题,18)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时需要较短的日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纺织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高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提早开花结果,产量低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解析:黄麻属于短日照植物,在南方地区种植,可进行正常的开花结果。当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时,由于日照时间长(夏天在14 h以上),光合作用时间长,黄麻的营养生长旺盛,茎秆粗壮,产量提高;因为在北方失去了短日照条件,所以出现开花推

4、迟或不开花现象。若在北方栽种时,进行适当地遮光处理(控制光照时间),黄麻也会出现开花结实现象。答案:B4.(2003年江苏、广东高考题,19)大火常给森林带来较大的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食物,又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

5、的物质循环。答案:C5.(2002年天津理综高考题,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当一个种群迁到某一新环境中(如牛、羊种群最初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没有环境阻力(生活条件优越,如食物丰富、无天敌、生活空间充足等),该种群迅速增长,表现为“J”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环境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

6、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表现出“S”型增长曲线。因此“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答案:B6.(2004年南京第二次质检题)关于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起重要作用B.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C.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重金属越多解析:海洋

7、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其中浮游植物个体很小,但数量极多,所以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重要作用。湿地中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而逐渐积累。答案:C7.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A.温度不同B.盐度不同C.含氧量不同D.光谱成分不同解析: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海洋里,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是由于光谱成分不同(不同的光谱,对海水的穿透能力不同)。该题是与物理的综合题,考查阳光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8、和物理学有关光谱的知识。答案:D8.(2002年上海高考题,31)图155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图155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解析: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繁殖,其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表现为“J”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量增多,应为甲曲线;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曲线图。考查学生识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D。答案:C9.(2004年惠州模拟题)图156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

9、,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消耗A约为图156A.100 kgB.312.5 kgC.25 kgD.15 kg解析:猫头鹰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B、D各1 kg20 %22.5 kg,2.5 kgB至少需要A、C各2.5 kg20 %2=6.5 kg,2.5 kgD需要C是2.5 kg20 %=12.5 kg,则(12.56.5) kgC需要A为19 kg20 %=95 kg,则A=6.595100 kg。答案:A10.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放,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A.补充光照使其光照延长B.适

10、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解析: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答案:C11.浅海中牡蛎和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题目中是各种生物的总和,所以构成了群落。答案:A12.下列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C.有机物基本上都存在细胞内部,基本上实现物质循环的自给自足D.抵抗力稳定性低,易受旱涝和病虫害的影

11、响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人的作用突出,种植哪些植物都由人决定,需要人不断劳动,都能保证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系统内的生物成分,除按人们意愿种养的优势物种外,其他物种通常予以排斥或抑制。导致系统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差,容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输出到系统外,所以需经常输入大量物质,如肥料、种子等,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答案:C13.(2003年江苏、广东高考题,18)许多鸟类在春夏之际交配繁殖,启动这种繁殖行为的外界因子是A.温度B.降水C.光照D.食物解析:光

12、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此外光对动物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动物的体色、视觉、发育和习性等方面;温度对动物的影响体现在形态、习性、生长发育等方面;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部分,生物的新陈代谢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水还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先决条件,只有食物条件充足,动物的一切活动才成为可能。答案:C14.(2003年广东高考题,25)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中放入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B.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C.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

13、落叶,以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D.对森林作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能否维持,在现在,很多情况下受人的影响大,所以要保护生态平衡,就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答案:D15.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当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捕食B.竞争C.寄生D.共生解析:两种鸟生活在一起,由于生活条件的一致,导致一种生存下来,一种灭绝,是竞争关系。答案:B16.(2004年广州测试题)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处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处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

14、系很可能是生 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 啶噻 唑毛 霉噻 唑嘧 啶A.竞争B.寄生C.互利共生D.独立生长解析:这两种微生物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刚好是另一种生物必需的生长因子,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所以两者为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17.(2004年上海高考题,11)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阳光B.土壤C.温度D.水分解析:考查影响生物垂直分布的因素,能力要求B。在生态系统的垂直方向上,决定植物分布不同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答案:C18.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

15、小虫进入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这种关系在生物学上是A.竞争 B.捕食C.寄生 D.共生解析: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竞争、寄生、共生和捕食都属于种间关系,竞争是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空间等而争斗的现象;寄生是一个物种的个体依靠另一个物种个体而生存,特点是对一方有利;共生是不同种的两个个体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依赖,特点是对双方有利;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蝇草和小虫的关系就属于捕食。答案:B19.(2004年郑州模拟题)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

16、增长一般呈“J”型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解析: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将停止增长,就会是“S”型。答案:C20.狼、狗、猫常把排尿作为与同类其他个体交流情报的“气味标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种内斗争C.共生D.生存斗争解析:考查生物的种内关系。狼、狗、猫以排尿点作为“气味标记”,以期待与同类其他个体交流情报,获取信息,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种内互助。答案:A2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

17、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解释为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解析:考查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和种间关系。乳酸菌产生乳酸抑制异种微生物生长首先取决于乳酸菌之间种内互助,这是一个隐含因素。乳酸菌与异种微生物之间是种间斗争。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抑制本身繁殖是属于同种生物之间的种内斗争。答案:A22.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A.以木本植物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D.植物体有分层结构解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

18、层结构,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而农田生态系统,一是农作物一般无分层结构(少数有分层结构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二是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期是一年(半年或更短),其幼苗期的光能利用率特低,故森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本题考查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答案:D2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是生产者的一组是A.海带、梨树、酵母菌B.蘑菇、水绵、洋葱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解析:生产者是一类能够自己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分为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光能自养生物和利用周围物质分解释放的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化能自养生物

19、两大类。在给出的选项中,酵母菌、乳酸菌和蘑菇都是异养生物。答案:D24.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真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解析:共生指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寄生指对一方有利,一方牺牲。竞争是指生存需求一致,为争夺相同生活资源而进行的斗争行为。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答案:B25.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湖泊中,有许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荡舟游览。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

20、较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B.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C.大量引入吃浮游生物的鱼D.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解析:要减少藻类,必须引入捕食藻类的鱼类,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藻类,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答案:C26.1988年,某城市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甲型肝炎流行,至今还禁止贩卖、食用这种水产品。这种环境污染类型指的是A.大气污染B.有机物污染C.水污染D.微生物污染解析: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是甲肝病毒,因而这种污染类型是微生物污染。 答案:D27.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合A.森林的采伐量少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

21、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农田使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解析: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能使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森林生态系统在达到成熟之前采伐量少于生长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对水生生态系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调查中,人们常常发现有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的奇怪现象,如从一年等较长的周期看,仍然是遵循能量流动的规律,故B是可能的。农田施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考虑到无机氮肥随水流失等途径,应是很常见的。只有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长期以往,必然因土壤贫瘠,导致减产。答案:C28.地球的环境污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中被列为当代三大大气环

22、境污染问题的是温室效应 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锐减 臭氧层空洞 大气污染 酸雨 海洋污染 水质污染 土地荒漠化 固体废弃物污染 A.B.C.D.解析:随着地球上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速增长,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明显增多,影响到全球型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增加,导致地球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因为化工厂放出大量硫化物导致的酸雨污染;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类等污染物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致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出现臭氧空洞。 答案:B29.20世纪末我国在西北地区建立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它是A.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C.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D.喜

23、马拉雅自然保护区解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答案:B30.(2004年北京东城区综合练习题)如果海洋被有机物轻度污染,会连续发生的变化顺序是水中的含氧量下降 分解有机物的细菌迅速繁殖 水中的含氧量增加 浮游藻类迅速繁殖 等无机盐离子增多A.B.C.D.解析:由于水中有机物含量丰富,所以一些分解有机细菌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产生大量等无机盐离子,导致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光合作用增强,水中氧气逐渐增多。答案:D31.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绿色化学的是A.处理废弃物B.治理污染点C.减少有

24、毒物D.杜绝污染物解析:“预防污染”指的是在生产生活中,不要产生对环境污染的因素,不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手段”,而是直接杜绝污染物的产生。答案:D32.(2004年全国理综四高考题,5)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bdB.abdC.abdD.acd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 %20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

25、者两种生物成分,不包括分解者。所以有acd。答案:D33.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曾经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但现在不少地区已成为荒山秃岭,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C.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D.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解析: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掠夺性的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答案:C34.(2004年烟台诊断题)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是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其天敌数量较多 境内生物多

26、样性受到威胁 很快被淘汰A.B.C.D.解析:有害生物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由于食物充足,缺乏天敌,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增长,数量迅速增多,破坏原有的食物链,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答案:C35.(2004年广东高考题,19)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温带阔叶林B.热带雨林C.寒带针叶林D.温带草原解析:考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能力要求B。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在题目给出的4个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答案:B36.下列关于氮循环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7、A.生物的固氮过程就是将N2吸收到植物体内被利用了B.氮素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不会形成N2C.生物体内的氮主要来源于闪电固氮D.动物产生的尿素转化成的铵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解析: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空气中的氮气变为化合态的氮,才能被植物利用,生物固氮是主要的固氮途径。动物代谢产生的尿素经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铵盐被植物重新利用。答案:D37.避役随环境改变的体色、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雌黄蜂的形态,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A.保护色、保护色、拟态B.保护色、警戒色、拟态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解析: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均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

28、体色或形态。其中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是使其他生物不易发现它,有利于隐蔽自己不被捕食,或迷惑被捕食者,使捕食更具突然性(如老虎身上的黄黑条纹)。警戒色非常鲜明,可使其他生物容易发现它,并产生强烈印象,有警戒色的动物一定具有很强的防御手段,如毒刺或恶臭,这是判断属警戒色还是拟态的关键所在。拟态是进化程度较高的一类适应,其通过特定的体表形态或色泽斑,可以模拟其他生物或非生物,有些是有利于隐蔽自己,还有些是类似于警戒色,但一定不具备毒刺或恶臭。答案:B38.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图157,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图157A.夏季,abceB.秋季

29、,efgC.春季,g=befD.冬季,dcf解析:本题在知识方面,主要考查在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的有关知识。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该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分析,综合季节因素,解答碳素在各种生物间传递的大致数量关系。解答该题不仅要理解生物群落与大气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各类生物之间的碳素传递关系,还应考虑不同季节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碳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离不开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题目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及合成的有机物,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量最大;b代表植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

30、通过食物链流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流到分解者的能量;f代表动物流到分解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年中的不同的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10 %20 %,在夏季,处于平衡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到动物体的能量流到分解者的能量。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图,要弄清各个符号所代表的物质和能量去向。答案:A39.(2004年上海高考题,21)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

31、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计算能力,能力要求B。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增重0.5千克,要消耗0.50.15千克植物;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增重0.25千克,要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增重0.25千克,要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答案:D40.(2004年上海高考题,12)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

32、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力要求B。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体内的部分能量就顺着食物链流到了下一个营养级。这个过程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就是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其稳定性,所以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60分)41.(5分)(2004年江苏高考题,3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1)在“草鼠”食物链中,若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0 mL氧气,则能同时产生_mol葡萄糖。鼠从中获得的能量至多相当于_mol葡萄糖中所储存

33、的能量。(2)由于该生态系统鼠害日趋严重,故将黄鼬引入该生态系统以控制鼠害。调查表明鼠与黄鼬的数量变化如下表:时间(年)鼠种群数量(只)黄鼬种群数量(只)11890010021950012031450020041050025059500180696001707950018089600170根据上表数据分析鼠和黄鼬种群数量的变动关系。解析: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能力要求C。(1)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 C6H12O66O26H2O可知:产生了600 mol氧气,可生成的葡萄糖是16006=100 mol。根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10 %20 %,最大传递效率为20 %,

34、而鼠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所以最多可获得的能量相当于10020 %=20 mol葡萄糖所含的能量。(2)从表中可看出,第1、2年黄鼬的数量有所增加,但鼠的数量也增加;第3、4年黄鼬的数量大量增加,鼠因为天敌黄鼬的数量增加而数目减少;从第5 年开始,黄鼬的数量保持在170180只之间,数量相对稳定,而鼠数量也保持在95009600只之间,数量也相对稳定。答案:(1)100 20 (2)第1、2年黄鼬的数量增加,鼠的数量仍在增加;第3、4年黄鼬的数量大量增加导致鼠的数量减少;第5年开始黄鼬的数量和鼠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42.(7分)(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23)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

35、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图158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图158请回答:(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者。(2)在2级反应池内,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和NO,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_合成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

36、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和NO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解析:该题考查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生物新陈代谢的特点。在1级反应池内由于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空气,在细菌、原生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中使有机物减少,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在1级反应池内分解者产生的NH3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但是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分解者大量繁殖,和硝化细菌形成竞争关系,同时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等物质使pH改变,抑制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产物是丙酮酸和还原性的H,因此反硝化细菌无

37、氧呼吸过程中为还原反应提供了氢。答案:(1)异养需氧型 分解 (2)能量 有机物 (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硝化细菌生物生长繁殖 (4)氢43.(7分)图159为生活在浅海中的硅藻在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图,请观察后回答问题:图159(1)在冬季(12、1、2月)海水中矿质营养非常丰富,但硅藻数量很低的原因是:_,_。(2)夏季(6、7、8月)光照强,水温高,但硅藻数量仍处于低谷的原因是,因春季硅藻大量增长,使_。(3)从冬、夏两季硅藻的数量情况看,可得出结论:作用多种无机环境的因素_。(4)如果该浅海区受生活污水污染,使夏季海水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此时,硅藻将会_,甚至会引起赤潮,使

38、浅海区的生物因_而大量_。解析:生物生活在环境中,不只受到其中某一因素的单独作用,而是受环境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图159中的硅藻,在冬季,虽然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水温低、光照强度弱,而导致硅藻数量不多。同样的道理,在夏季,虽然水温高、光照强,但是由于此时的矿质营养含量低,所以数量仍不多。如果海区受到污染后,夏季的矿质元素含量有一个较高的水平,硅藻生长的条件都得到满足,它就会大量繁殖,数量大大增加,甚至引起赤潮,最严重的后果是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使浅海区中的生物缺氧而发生死亡。答案:(1)水温较低 光照强度弱 (2)矿质营养含量降低 (3)同时起着综合作用 (4)大量繁殖 缺氧

39、死亡44.(5分)(2004年广东高考题,41)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1510所示。试回答:图1510(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_。解析:通过新情境考查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B。种间关系常见的是捕食、竞争和寄生。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甲种蛾的幼

40、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种蛾和乙种蛾都可以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之间是竞争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只能写出如答案所示的食物链。答案:(1)捕食(或寄生) (2)捕食 (3)竞争 (4) 45.(5分)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以达到三个目的:懂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请从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必不可少的若干种(将字母代号填在横线上)_。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皮塞及密封胶;d.新鲜水藻;e.死亡的水藻;f.蒸馏水;g.带泥沙的河水;h.小鱼数条;i.无机盐。(2)该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的时

41、间。(3)水藻获得的矿质营养主要来自_。(4)通过观察分析,可以知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5)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证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而在设计这个实验时要考虑全面,既要考虑光照、水分、矿质营养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要补充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答案:(1)b c d g h (2)有光、温暖 (3)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自动调节46.(10分)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使所有的植物死亡,请回答:(1)在此情况下,池

42、塘内氧的浓度将首先_,原因是_;_。(2)据此,你估计在什么时候(白天还是晚上)和什么样的(污染的还是未被污染的)湖水中氧浓度最高?_,_。(3)如果是轻度污染,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_。正因为这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态系统,它的_和_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种_平衡。(4)有下列食物链: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若该污染是脂溶性农药的话,你估计在以上几种相关联的生物体内含污染物浓度最大的是_,此类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是_。解析:植物死亡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氧气不能产生,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会引起水中溶解氧的急剧下降。因而影响水中溶解氧浓度下降有两个重要因素:生产者死亡和需氧

43、异养型生物的大量繁殖。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轻度污染,不会影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一些不容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如DDT和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这叫生物浓缩作用,营养级越高,富集越多。答案:(1)下降 光合作用停止,氧气不能产生 池塘内需氧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 (2)白天、无污染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动态 (4)大型鱼类 第四营养级47.有点难度哟!(11分)(2004年上海高考题,41)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44、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_和_。(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五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须含有_外,还须置于_处培养。(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有光食物丰富”,“有光食物贫乏”,“无光食物丰富”,“无光食物贫乏”。图1511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_,B._,C._,D._。(用序号表示)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中存在着_关系。图

45、1511解析: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C。无色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其生存必须要依赖环境中的有机物;当该草履虫与绿藻共生,成为绿色草履虫后,可以靠绿藻提供氧气和有机物,但必须在光照和环境中提供无机盐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在暗处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绿色草履虫,可转化成无色草履虫。答案:(1)氧气 养料 (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 (3)无机盐 有光 (4) 竞争48.(10分)(探究创新题)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研究人员把8只老鼠放进一个大铁盒中,4雄4雌配成对。每个老鼠家庭都有宽敞独立的房间。研究人员

46、允许这些老鼠无节制地进行繁殖。假若是在自然界中,老鼠们会自动将鼠数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然而,铁盒子里的条件太好了,没有严寒酷暑,食物应有尽有,所以,繁殖的成活率差不多是百分之百。很快铁盒子里就有了660只老鼠。越来越多的老鼠组成一个个单独的社会集团,俨然一个个小国家。当小老鼠试图加入这些集团时,就遭到大老鼠的拒绝。这样小老鼠就处在社会集团的外部,它们挤在铁盒子的中间,由于无大老鼠的照料和教育,它们变得极其残暴,互相攻击,互相残杀,弄得个个伤痕累累。同时,加入了社会集团的老鼠们继续繁殖,在这本来已经很拥挤,而且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又有1600只老鼠出生了。于是当这些小老鼠长大后,它们大都不能繁殖了

47、。因为,当它们想要交配时,这一行为很快被其他老鼠阻止了。这样毫无控制地繁殖,两年后,老鼠已不再是老鼠了,研究人员称它们为非老鼠。这些非老鼠表现很异常,因为没有足够的地方居住,它们的社会组织被破坏了,它们不再彼此交配,它们所能做的就是吃食,喝水。它们无法学会为征服雌老鼠而进行竞争,甚至连交配也忘记了,它们变得非常沉默、懒惰,对周围的环境几乎没有一点兴趣。它们已没有一点活力,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欲望。到最后,老鼠已经老得不能再繁殖小老鼠了,便开始一只一只死去,直到全部毁灭。科学家们做了若干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会得出同样的结果,无一例外。(1)刚开始时,老鼠的增长异常迅速,其原因是_,就此时老鼠种群而

48、言,为_型,其发展趋势是_,请在下面方框内用图像表示其增长过程。(2)随老鼠数量的增加,老鼠种群由_型逐渐过渡到_型,最终被毁灭。(3)由老鼠组成的社会集团,阻止其他小老鼠的加入,在生态学上称为_。老鼠集团内的老鼠之间在刚开始时,一致对外,在生态学上称为_。但随老鼠数量的增加,老鼠的交配行为受到其他老鼠的干扰,这种现象称为_。(4)由材料可知,老鼠也有学习行为。例如,为征服雌老鼠而进行的“竞争”行为,是在_调节作用下习得的,属于_性行为。解析:在分析材料时,应注意变化的信息:条件优越环境阻力增大条件恶化。对应种群的变化为:增长衰退。答案:(1)生存条件优越 增长 后代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 如右图 (2)增长 衰退 (3)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4)神经系统 后天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