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388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3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第19讲 社会热点聚焦.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9 讲 社会热点聚焦 热点一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热点背景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知识链接1.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 53 世纪):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2)明末清初(1718 世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2、。(4)过渡时期(19491956 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5)改革开放以来(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1416 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2)1718 世纪: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典题示例1.有人说,“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

3、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主要是由于()A.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在全欧洲范围内建立商业联系B.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D.其探险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A 项中的“全欧洲范围内”应为“世界各地”;C 项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D 项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的。答案 B2.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

4、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解析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对沿海具有示范作用,其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C热点二 中国近代化进程 热点背景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科技发展,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 19 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知识链接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1895 年):这一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主要是由地主阶级领导的,

5、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向科技文化、教育领域渗透。内容: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年):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入到思想领域。(1)经济领域: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2)政治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建

6、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成立资产阶级政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3)思想领域: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典题示例3.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是其最早的代表。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

7、,是其先驱。上文两序号分别代指()A.洋务派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C.洋务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解析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要原封不动地保持封建社会已不可能。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统治势力闭关自守,也不允许中国一切保持原样。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即不根本改变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只在某些方面在有限的程度内进行向资本主义制度靠拢的改变。洋务派是其最早的代表。因为 19 世纪中期兴起的洋务运动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其先

8、驱,因为 19 世纪末戊戌变法的目标一是摆脱民族危机,二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 A4.有学者总结说:“1840 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句中省略句应是()A.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B.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C.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解析“言技”“言政”“言教”这一进程即近代学习西方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反映了由浅入深、逐步扩展开来的学习历程。A热点三 中西方和谐社会观 热点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

9、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主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也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知识链接1.中国不同时期的和谐社会理念(1)古代社会和谐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兼爱”思想;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等。(2)近现代和谐社会模式及政策:太平天国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10、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共和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2.西方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人文主义思潮;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及初步实践;英、法、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稳定政治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典题示例5.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儿子想考大学,父亲却逼子从戎,导致双方十多年无法正常沟通。这从反面凸显了下列哪一思想的价值()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私欲之

11、中,天理所寓”解析“父亲”的做法可谓“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虽是好心,但表现的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抹杀了人、我的差异。儒家以忠恕行仁,既要保持住人伦物理的自然分位差异,又要排除对这差异私己性的偏执。注意“逼”子从戎所反映的内涵。答案 A6.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此方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的()A.见利思义,廉洁自律B.和而不同,兼容并蓄C.言传身教,率先垂范D.扶贫济困,无私奉献解析“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兼容并蓄就是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起来,保存起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体

12、现的就是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B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材料二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 19 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在 1803 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空想社会主义

13、者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并在临终时说“一切社会设施的目的都应该是从道德上、智力上和体力上改善人数最多的和最贫穷的阶级的状况。”英国的欧文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付诸行动,他到美洲进行“和谐制度”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和生活真正和谐的社会。他把自己的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并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

14、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引自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材料三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和谐”思想若隐若现。法国哲学家奥古斯都孔德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以“和谐”、“秩序”和“进步”为特征的社会。实证主义代表斯宾塞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杜威明确地说:“只要我们能够纠正行动的动力,并且力图使斗争变为和谐,使千篇一律的生活变为丰富多彩的图画,使有限的东西变为扩大的东西,这就够了。正在改进就是进步,而且是人们所能设想和达到的唯一的进步。”引自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1)材料一中,亚当斯密的构建和

15、谐社会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认为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根据材料,指出“守夜人”的主要职能。(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的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根源。(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主张有哪些共同点?(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5)根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和谐”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其主张有什么缺点?(6)根据材料,分析西方“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主要规律。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如何对待这些思想?答案(1)自由主义。职能:不要干预国家经济生活,政府的职责只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维护公正的社会秩

16、序。(2)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前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做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的障碍。(3)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不合理,主张建立“和谐”的空想社会主义。(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当时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主流;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比较低。(5)都主张建立有秩序、均衡、不断改进的社会。缺点:没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认为一切都可以和谐,认为改进是唯一的进步。(6)“和谐社会”思想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思想主张逐步完善。对待: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热点四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热点背景在

17、 21 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知识链接1.中国古代农业(1)生产工具的演进和水利工程。(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封建土地国有制;c.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3)生产经验总结:农业技术和农学著作。(4)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2.中国近代农业(1)鸦片战争后,自给

18、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土地政策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3.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1)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2)农业合作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苏俄和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政策(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4)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斯大林体制导致农业的长期落后。(5)赫鲁晓夫当政期间重

19、点对农业进行了改革。勃列日涅夫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政策。典题示例8.管子轻重甲篇则载:“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这表明作者主张封建统治者应采取种种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和发展,上述引文侧重于主张()A.不误农时B.奖励多种经营C.减税和免税D.借贷予民解析 题干材料是说在春耕农忙到来之时,大夫家要停止修缮冢墓、宫室、台榭、筑墙垣等活动,“北海”地区也要禁止民众雇工煮盐,这样便可以保证劳动力不流失他用,并使春耕生产得以正常进行。A9.30 年代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是农业,农产品大量

20、滞销,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假如你是美国总统,对此应采取什么最佳对策以防止农产品进一步过剩()A.用行政手段调控农业政策和市场B.鼓励农民扩大耕地面积和大力发展饲养业C.为负债农民无偿提供救济和偿还债款D.通过市场自由调节实现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发展 解析 最佳举措应是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和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如按 B、C、D 三项所述去做,都不利于产销之间矛盾的解决、供求关系的恢复以防止农产品进一步过剩。A10.文字描绘时代的轨迹,图片聚焦历史的场景。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相关问题。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请回答:(1)依据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概况。(2)有人说图三和图四所反映的史实对民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重大意义?(4)综上所述,从建国以来农村政策的几次调整中你有何深刻认识?答案(1)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不过,当时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到 1956 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图三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它违背客观规律,结果造成资

22、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图四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3)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热点五 重要而复杂

23、的中美关系 热点背景朋友?还是敌人?长期以来,世界上老牌超级大国美国和正在崛起的亚洲劲旅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游移,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双方的误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拥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正确看待和处理彼此差异,求同存异,就能够在相互交流中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知识链接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

24、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 世纪 60 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 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 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 年)跃居第一位。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

25、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50 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 世纪 70 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 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

26、978 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 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典题示例11.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由“遏制和孤立”到逐步缓和,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变为守势C.中国推行正确的外交政策D.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解析 美苏争霸中的苏攻美守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B12.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将陈敦德的一些书汇集出

27、版,丛书名字叫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其中的解冻在 1972及起航在1979是讲()A.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B.中日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C.中苏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D.中非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解析 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视为中美关系的解冻;1978年 12 月 16 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 年 1 月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A热点六 2012 年周年大事 知识链接年份大事周年1492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5201522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490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魏源编纂海国图志1701912中

28、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1001932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1962古巴导弹危机501972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401982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301992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典题示例13.近代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句中“#”应是()A.天津B.杭州C.厦门D.南京解析 引句出自中英南京条约,选项中只有厦门是南京条约中规定所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C14.1972 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解析 中美关系的缓和在当时也受美苏争霸态势变化的影响,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A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