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高频考点突破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到来的标志,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世袭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2分封制(1)目的:封邦建国,维护周朝奴隶主的统治。(2)前提:保证周王室强大。(3)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4)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是土地。(5)诸侯国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6)诸侯国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7)作用: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盲点清理(1)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被逐渐废
2、除,秦统一后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2)西汉初年虽然又出现“郡国并行”局面,但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名存实亡。此后的分封,只是“食租税而不治民”,诸侯王失去了对封地的实际管理权。(3)分封制主要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但初期分封的功臣、先代贵族等与周王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秦朝(1)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特点:
3、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3)作用:成为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3西汉(1)中央:汉承秦制。(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3)作用: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局面形成。4隋唐(1)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选拔逐渐规范化、制度化。5北宋(1)内容集中军权解除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
4、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监督。(2)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3)作用: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6元朝(1)内容: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影响:元代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起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7明清(1)明朝: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2)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
5、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特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思维点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贯穿两大矛盾、三大趋势。两大矛盾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三大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最后的结果是宰相制度因皇权的强化而被废止,君主专制制度则在革命中被推翻。三、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1郡县制(1)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2)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影响深远。2
6、郡国并行制(1)内容:西汉初期在地方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2)影响: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潜伏着分裂的危险。3蕃汉分治制(1)原因:辽境内,众多民族居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2)内容: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3)特点: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猛安谋克制(1)目的:金朝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2)特点和作用: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5行
7、省制(1)目的:元朝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今天。6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的一种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的制度,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7八旗制(1)内容: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2)特点: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3)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
8、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8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实行土司制度,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9“改土归流”(1)形成与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大规模实施。(2)作用: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细节点拨 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从形式上明显存有三个阶段及两大发展趋势:,阶段:
9、早期分封制,秦汉至宋的郡县制,元以后的省、府、县制。趋势:一是一直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在北宋最终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二是对地方实行分权制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代最突出。四、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1封建选官制度的演变(1)演变:先秦世官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隋唐时科举制创立、完善北宋延续发展改革科举制度明清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八股取士的僵化模式1905年废除。(2)特点: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官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
10、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思维升华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过两个阶段,即世袭阶段和选举阶段。从选官的角度讲,奴隶社会是世袭社会,主要制度是世袭制;封建社会至今是选举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至 1905 年的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从推荐到考试的进步,皆为方式的不同选择,其公平性、合理性得以发展,是中国在选官制度的探索中的一大进步。2监察制度的演变(1)演变: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西汉地方设刺史制度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中央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监视百官。(2)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一定的
11、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五、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2商鞅变法(1)指导思想:法家理论。(2)宗旨:富国强兵。(3)内容: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4)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5)评价: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的变
12、革。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社会动荡,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3)内容: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租调制。迁都洛阳。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4)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5)作用: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
13、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王安石变法(1)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结果和成效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结果: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3)评价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
14、建统治危机。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思维升华(1)改革的分类: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成败因素:根本因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重要因素:改革势力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直接因素:改革措施是否得当,贯彻是否得力。不可以改革者个人的命运来评价改革的成败,而应看改革的意图是否实现,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
15、以维持。六、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1盛世特点:我国封建时期曾经出现过许多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多出现于一个朝代的初期或前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共同特点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2形成的共因(1)统治阶级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3)良好的安全统一的社会环境。(4)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频繁。(5)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6)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七、中国古代的著名君主1秦始皇:结束分裂,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王国势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
16、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3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4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实行募兵制;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5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6康煕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维护了国家利益。细节点拨 统治者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水平,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是盛世出现的根本因
17、素。其中著名君主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也起了重要作用。热点考向预测命题思想一 主干知识时考时新 高考对本讲知识多集中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重大变革等,创设新情景,从全新视角进行综合考查是其常见形式。命题设计 1(分封制)2011 年 5 月 4 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的列土封建是采用宗族殖民方式建立的家天下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是“授权”与“尽忠”关系,此制度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王位世袭制D禅让制解析 由“周王”和“诸侯”等信息可排除 B、D 项,由“授权”“尽忠”信息可排除 C 项,故选 A。答案 A命题设计 2(选官制)2011 年 5 月 3 日,
18、法制日报一文称中国古代某制度是开放报名、公平竞争的官员选拔制,蕴含民主因子,可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种制度可能是()A分封制B科举制C行省制D“改土归流”解析 分封制、行省制、“改土归流”皆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只有科举制属官员选拔制度范畴,故选B。B 命题设计 3(监察制度)当前中央推行的官员财产 申报制度成为防腐惩贪的利器,在我国古代下列现象具有类似职能的不包括()A秦代的御史大夫B汉代的刺史C明代的提刑按察使D清代的中书省解析 中书省为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不掌握监察权力,故选 D。D 命题思想二 向概念错误说道别 本讲涉及到的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选官制等重要概念,是高考命
19、题关注的焦点,也是易错点。命题设计 4 2011 年 4 月 22 日,媒体针对大学生药家鑫恶意杀人被判死刑评论认为,当代人才选拔缺失自我道德教育。而历史上我国特别重视当事人道德水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是()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察举制解析 分析备选项中几种人才选拔的标准,可知察举制重视当事人议政能力及道德学问,故选 D。D 命题思想三 一样的历史不同的史观 从不同的立场或视角看同一历史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立足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基本史观原理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得分的基本方法。命题设计 5 2011 年 8 月 20 号华盛顿吧有一贴:“假如乾隆与华盛顿见面了会谈什么?如果谈三权分立,他
20、们会打起来,如果谈文字狱,他们会打的更凶。”二人这种差异从根源上是因为()A二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B二人的阶级立场不同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D二人性格爱好的差异解析 B 项是易错项,乾隆与华盛顿的一系列差异皆根源于生存于不同的文明模式,故选 C。C 命题思想四 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关注重大现实热点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关注现实与历史的联系也是备考的重要方法。命题设计 6 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是当前备受各媒体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材料一 2011 年 9 月 2 日,法制日报一文称:“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不利于
21、基层民主的发展。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社会长期探索后的最佳选择,比如科举制,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材料二 厦门大学刘海峰院长在其博客中表示:科举制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
22、?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趋势: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解题能力提升选择题易错分析 例 1 2011 年 9 月 3 日,一位史学家在其微博中提出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这与教材的主流评价不一致。作者的立场依据应是()A地方长官的能力变化B人才选择方式的变
23、化C宰相权力的大小变化D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主动性D 方法点拨 类似的材料型试题,解答不能凭想象,而应立足于材料本身隐含的信息,同时还应分析弄清备选项之间的从属关系,不要盲目下结论。变式 1 2011 年 4 月 14 日,大陆与海峡两岸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联合举行祭拜黄帝大典,与这种“共主”观的形成关系较密切的制度最早可能是()A分封制B皇帝制C科举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 由“天下共主”、“最早”等信息综合考虑,分封制较符合,故选 A。A 例 2 有人在总结古代皇权加强过程时写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
24、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院A B C DD 方法点拨“皇室权”与“政府权”分别对应的是皇权与相权,因此与题干的观点相对应的关键信息就转换成有利于皇权加强的史实,而九品中正制与这一主题无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转换题干信息的主题,恰当对应选项与题干的关系。变式 2 2011 年 7 月 16 日 QQ 新闻牵制管理进化论一文认为唐代创立的某制度分化了决策权力,避免一言堂,由人治决策变成制度决策,用法治与权力制衡管理天下。这项制度可能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郡县制解析 材料中“唐代”“决策权”“制衡”等是关键词,郡县制、三公九卿与“唐代”不符,科举制与
25、“决策权”不符,故选 B。B 例 3 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使两湖地区土家族经历了一次急剧的社会转型,纳入清朝直接治理范围,呈现出由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靠拢的趋向。材料不能说明“改土归流”()A促进了土家族社会进步B促进了土家族地区开发C加强了中央与土家族地区联系D促进了专制皇权加强审题解秘选项判断依据A经历社会转型(材料)B向社会中心靠拢(材料)C直接治理(材料)D混淆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内涵(所学)答案 D变式 3 范进,“杯具”还是“洗具”?QQ 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A封邦建国制B三省六部制C察
26、举制D科举制解析 史料中心是选官制,可排除 A、B 项,察举制后来被世家大族垄断,没有公平可言,可排除 C 项。D 题型突破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非选择题审题突破 例 4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27、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和唐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以对地方的统治措施为例,说明宋朝统治者是怎样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政治制度作“变动”的。(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中国政府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4)结合你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谈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
28、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2)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挑选到中央,编成禁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对其进行牵制;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3)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代增设军机处等。通过这些措施,皇帝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一人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到不断强化的过程。实例点批 考生甲点批(1)基本史实掌握尚可,答案能够做到提示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展示。(2)审题方面不够细致。设问(2)忽略了题干中“地方措施”的要求,答非所问,基本史实记忆也不扎实,汉代、宋代史实相混。寄语(1)扎实准确掌握基础史实。(2)审题应细心,弄清命题意图、设问方向。考生乙点批(1)设问(1)对“中央集权”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唐代主要政治制度记忆不全面。(2)设问(2)漏答。(根源可能是识记不清)(3)设问(3)出现识记性错误。寄语(1)避免粗心。(2)强化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