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2.“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3.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
2、现了()A“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4.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6.“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家B法家C道家
3、D儒家7.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王阳明(守仁) C朱熹D董仲舒8.南宋乾道初年以后,儒学形成了三大派:一派是朱熹学派,一派是陆学,一派是吕学,主张兼取“朱学”、“陆学”之长。其中陆学宣扬的是A.格物致知 B.齐物 C.明“心” D.致“良知”9.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汉代规定博士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主要职责,学术上要能“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博士必须是A.通百家学说 B.贵族子弟 C.董仲舒弟子 D.一代鸿儒10.先秦某思想家主张爱人若已,批评那些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争夺的人,将它们称之为别人。比如“别士”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别
4、君”则是只顾自己不顾全国的君主。因此,他主张A.仁爱 B.兼爱 C.逍遥 D.法制11.中国鞋文化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考证,中国最早的一双鞋是新疆楼兰出土的距今已经4000多年的羊皮靴。而在安徽,徽州的“三寸金莲”在明、清时就声名远播,泗县在1990年就建成了中国首家古鞋博物馆,而如今宿州市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更在诊释着安徽省独特的鞋文化这体现了鞋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不同区域的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鞋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成果中华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A. B. C. D.1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5、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13.(22分)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纵观民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有利于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商贾贸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康有为认为,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
6、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入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
7、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指出黄宗羲、康有为的主张有何特点?(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6分)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改善民生的两点看法。(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
8、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2分)试卷答案1.A2.D3.C4.C5.D6.B7.B8.C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代表
9、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分三大派,可见主张各有不同,从吕学可知,陆学与朱熹学说相对,朱熹主张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一归于一,因此主张格物致知,而陆学则认为心即理,主张明“心”,故选C。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排除A。齐物是庄子的观点,排除B。致“良知”是王守仁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中的南宋,故排除D。9.D本题主要考查太学的创建,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从材料可得出汉代博士的主要身份是教师,学术上要很高的要求,再结合汉武帝设立太学的知识,可获知博士主要是儒家学派的,因此为一代鸿儒,选D。博士的教师职责主要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儒家为正统思想,不要求通百家学说,通的是儒家学说,
10、故排除A。贵族是血缘方面讲的,与材料中的“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关系不大,故排除B。“董仲舒弟子”不符合常识,因为整个汉代不可能都有董仲舒的弟子,也不符合材料中的学术上要能“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也不符合设问中的“必须”这一限定项,故选C太狭隘。10.B本题主要考查墨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看,他反对不为他人着想,主张爱人若已,这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故选B。11.C12.A13.(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4分)(2)特点:工商皆本,重视商业。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8分)(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平均地权,节制资本)。(6分)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击腐败,关注民生;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14.(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分)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分)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