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讲生物的进化课时跟踪训练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3,4,5,6,8,9,10,11,133.综合7,12,14,15,16基础过关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D)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其中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环境的被保留下来,所以自
2、然选择是定向的;适应环境的变异不断被自然选择,并得以积累和加强,最终产生新类型的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可对变异进行选择,而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D)A.通过杂交不能产生新物种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标志C.进化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库的变更过程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通过杂交可能产生新物种,如多倍体远缘杂交的甘蓝萝卜就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标志;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3.(2017河北冀州开学调研)下列有关种群
3、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解析: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物种的基因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物种基因库是同一物种的各个种群基因的总和,种群基因库是指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前者比后者更丰富。4.生殖隔离不
4、可包括(D)A.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B.植物因开花季节、花形态不同而不能彼此授粉C.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D.产生的杂种后代有繁殖能力解析:生殖隔离的形式可包括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植物因开花季节、花形态不同而不能彼此授粉,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繁殖能力等方面。5.普通栽培稻是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每株普通栽培稻都含有其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人工选择能够改变普通栽培稻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遗传多样性会发生改变D.普通野生稻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遗传的解析:每株水稻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一部分基因
5、;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人工选择不能改变变异方向;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等,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改变;环境可能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此变异能够遗传。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细菌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与是否接触青霉素无关;蜂鸟的喙与花的花萼相互适应,共
6、同进化;新物种形成一般都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环节;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从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7.(2014北京卷,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C)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
7、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子死亡,抗性较强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起到选择的作用;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但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寄生关系难以维持,增殖和传播也受到影响,时间长了后,所占比例应下降,中毒性病毒比例增高;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能力达标8.(2016湖北孝感调考)桦尺蛾的体色暗黑由显性基因S控制,体色灰白由隐性基因s控制。由于工业化发展,S和s的基因频率在英国某工业污染区10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工业污染区1800年1810年1890年1900年s基因99%90%19%10%S基因1%10%81%90
8、%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可使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下降B.暗黑色蛾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蛾对环境的适应解析: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淘汰了体色灰白的桦尺蛾,从而使种群中s基因频率下降;暗黑色蛾与灰白色蛾虽然在性状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之间并未发生生殖隔离,所以并非产生了新的物种;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蛾对环境的适应。9.(2016山东泰安模拟)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
9、基因型频率依次为(B)A.1%5% B.0.5%5%C.10%10%D.5%0.5%解析:雌雄果蝇数相等,雌蝇的配子XB和Xb的比例是0.9和0.1,雄蝇的配子XB和Xb的比例也是0.9和0.1,由于雄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含有X配子和Y配子各占0.5,所以在雄蝇配子中,XB、Xb、Y比例分别为0.45、0.05、0.5,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因此XbXb的频率为:0.10.05=0.005=0.5%,XbY的频率为0.10.5=0.05=5%。10.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基因型和B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
10、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B)A.50% B.60% C.40% D.100%解析:BBEE和bbee交配,F1基因型均为BbEe,由于bbE和B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F2中能存活下来的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BBEEBBEeBbEEBbEebbee=12241,关于E、e的基因型及比例整合后为EEEeee=361,则E的基因频率为(32+6)/20100%=60%。11.(2016陕西西安质检)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
11、这些年中: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D)A.B.C. 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干可知,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在连续自交4代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12.(2016福建福州模拟)华南沿海发现了电白牡蛎,与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相比,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长牡蛎的闭壳肌痕很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与环境作用无关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存在生殖隔离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两者基因库有
12、一定的差别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牡蛎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电白牡蛎与长牡蛎存在生殖隔离是由于进化过程中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的;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两者基因库不全相同;电白牡蛎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13.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A.甲、乙的关系一定为竞争B.若甲、乙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C.若甲、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
13、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甲、乙和丙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共同进化解析:甲、乙原本为同一物种且以丙作为食物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种内斗争,经过地理隔离后不能确定甲和乙是不是同一物种,故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若甲、乙能自由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则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甲、乙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两个不同的种群的基因库一般不同;甲、乙和丙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4.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程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
14、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和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3)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
15、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实质为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种群(2)自然选择隔离(3)0N50%15.(2016湖南湘潭质检)在蜗牛的天敌中,飞鸟最为可怕。它们拥有敏锐的视力、飞快的速度和锋利的爪子,蜗牛只要离开树荫和草丛的庇护,就很容易被飞鸟发现。已知蜗牛外壳有条纹(B)对无条纹(b)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个人工养殖的自由交配的蜗牛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蜗牛大约占64%,则一年后基因B的频率为,基因型为Bb的基因型频率为
16、。(2)在自然界中两种蜗牛被其天敌捕食的情况如图。由图可推测,蜗牛更容易被其天敌捕食。预计若干年后,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将发生的变化是(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此变化是通过实现的,根据此变化可知蜗牛将发生进化还是形成新物种?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蜗牛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因为基因型为bb的蜗牛占64%,故基因b的频率为80%,基因B的频率为20%,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2)由题图可知,有条纹蜗牛被捕食的概率大于无条纹蜗牛的,所以预计若干年后,有条纹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将增加,这种变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由于这种变化只是基因频率改变,并未形
17、成生殖隔离,所以蜗牛将发生进化,而不会形成新物种。答案:(1)20%32%(2)有条纹增加自然选择发生进化拓展提升16.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1)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性。(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甲、
18、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多样性。(3)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 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 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 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 。解析:(1)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2)由题意可知甲、乙两地果蝇之间交配后会发生胚胎早亡,说明甲、乙两地果蝇间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叫做遗传多样性。(3)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的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答案:(1)种群不定向(2)物种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离)遗传(3)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甲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