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组合滚动练(五)(分值,50分;建议用时,50分钟)序号123459111213得分答案一、综合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_。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言人殊,莫衷一是。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_。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
2、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_,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_的描绘。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七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BC DDA项
3、,句号应在后引号的外面;B项,逗号在后引号的外面;C项,十二三是个约数,去掉中间的顿号。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发祥地难以置信耐人寻味炉火纯青B发源地不足为据意味深长出神入化C发源地难以置信意味深长炉火纯青D发祥地不足为据耐人寻味出神入化B发源地: 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 现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语境强调中国是茶的起源所在,应该用“发源地”。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食经难以置信”与文意不符。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强调“使人回味不尽”,与后文“回味不尽”吻合。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4、。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不能与“描绘”搭配。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更有生活的酸甜苦辣B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又有酸甜苦辣的生活C茶里面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D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D根据上文“品茶就是品味人生”,重点应是谈“人生”,因此,“斑驳色彩”与“酸甜苦辣”均应放在句子最后,且“大千世界”在前,“生活”在后。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B对于
5、中国人来说,也许一杯茶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艺术的完整世界。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主客颠倒,应为“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排除A项;二是“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语序不当,应为“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排除B、C两项。D项修改完全正确。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通过“举孝廉”,可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良好风尚。B永嘉,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故能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6、如康熙皇帝。C吏部,古代官司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吏部尚书。D少牢,古代祭祀时只有羊、猪的称“少牢”,牛、羊、猪齐备的称“太牢”。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B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6读下面这首题为“梦想”的小诗,仔细揣摩内容与句式,填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6分)梦想是一缕阳光, ;梦想是一阵春风,复苏你蛰伏的灵魂; ,洗净你心中的铅华。梦想,她是旅途不灭的明灯,有了她,才有了迷茫征程上的方向;梦想,她是沙漠永恒的绿洲,有了她, 。答案驱散你前行的阴霾梦想是一泓清泉才有了绝望人生中的希望(
7、每句2分,共6分)7下面是集平中学团委发往校广播站的一则通知的电子文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通知各位同学: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校团委将于3月16日(下星期六)上午8点在校图书馆三楼活动室举行第五届学生“爱我中华”书法现场比赛,比赛设一、二、三等奖。欢迎有志于书法艺术的同学踊跃参加。敬请同学们于3月9日前去校团委办公室报名。集平中学团委2019年3月7日答案删去“(下星期六)”;将“学生”调到“书法现场比赛”前;“有志于书法艺术”改为“有兴趣”;“敬请”改为“请”;“前去”改为“到”或“来”。(5分)8根据以下定义和示例,另选话题,仿写两个句子。(6分)定义
8、:反证法,为了证明原命题成立,首先假设其不成立(否定原命题),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或错误的结果,原命题从而得证。示例: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生态平衡。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反证法”的解释,然后对示例进行分析,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推理出明显的错误结果“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证明原命题“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生态平衡”成立。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反证法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
9、复句。答案我们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擅闯红灯,就会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给自己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如果狼吞虎咽,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句3分)二、古诗文阅读(2019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
10、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C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10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每点2分,共6分)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每小题3分)“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
11、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
12、则不断增加新内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
13、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
14、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
15、差注文中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节气“立春”。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D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人类的衣食父母。C“三官信仰”指对“天地水”的崇拜、信仰。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B第三
16、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意在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C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D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AA项,“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是为了说明春节礼俗有大量记载这一现象。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则逐渐消亡。C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D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DA项,偷换概念。“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是“阳气”,不是“这个节气”。B项,应为“逐渐淡化”。C项,“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错,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