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7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5.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2-5《〈论语〉十二章》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论语十二章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课 程 目 标 走进论语 作 者 简 介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

2、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作 者 简 介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

3、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作 品 简 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诵读感悟“学”学习论语 论语开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 此章“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朱熹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以学求仁 如何“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学”的层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 读 文 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敏:勤勉。而:表并列。而:表顺承。就: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

5、陈述,相当于“了”。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研 读 文 本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君子应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研 读 文 本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

6、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如何做到“好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研 读 文 本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研 读 文 本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

7、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研 读 文 本 为:堆积。未成一篑(ku):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研 读 文 本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

8、”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好学”的最高境界:闻道:得知真相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研 读 文 本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诵读感

9、悟“教诗”孔子“教”什么?弟子“学”什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诗本就多随性情而做,诗的语言简单易懂,而且吟咏之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即容易感染人,也容易使人的思想产生转变。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研 读 文 本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

10、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r):近。事:侍奉。研 读 文 本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可以兴。兴,就是“引譬连类”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诗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诗经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

11、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研 读 文 本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

12、方法。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研 读 文 本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毛诗序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由此观之,诗经能教化民风民俗,敦厚人伦秩序,有利于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可以借助诗经触发

13、对“仁”的觉悟,搭建通往“仁”的桥梁。诵读感悟“仁”“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可以说是论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一:仁之至:自爱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扬雄法言君子)自爱爱他人泛爱众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 二:仁之

14、本: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三:仁之纲: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研 读 文 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

15、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研 读 文 本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四:仁之体: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孔子:释礼归仁 研 读 文 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16、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复: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依靠。目:细则,条目。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研 读

17、文 本 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而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从“礼”出发,就能至“仁”。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研 读 文 本 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

18、呢?”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研 读 文 本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

19、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研 读 文 本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研 读 文 本 知:同“智”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研 读 文 本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

20、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论语中“礼”所阐释的道德要求真是质朴,是从真情挚感中对个人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具象为日常的行为举止方式。“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德之所以,情之所现,礼的坚守需要道德的辅助和情感的自省。思 考 探 究 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

21、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诵读感悟“君子”论语中对人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士君子仁人圣人 如何成为“君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研 读 文 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

22、知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 是 义,小 人 知 晓 的 是利。”研 读 文 本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研 读 文 本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

23、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

24、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研 读 文 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研 读 文 本 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

25、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研 读 文 本 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宗圣”)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总结 论语十二章 第1、4、6章 君子与小人 第2、7、9、10章论“仁”第3、8章论“道”的学习 第5、11章修己与待人 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吕思勉 课 堂 总 结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