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75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2013名师导学系列一轮复习课件历史必修2 第6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0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高考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高考真题【例1】(2011海南)“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D【解析】选D。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2、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例2】(2011江苏)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D【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

3、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内在联系: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2)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战争结束后引起社会混乱;后者则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4、,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5)经验教训方面: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符合苏俄国情的社会主义正确探索。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基本道理?(1)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所造成的恶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措施不同:前者是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后者是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

5、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成效。(3)道理: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调整经济改革,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种社会形态的专有物。它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并应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互相配合。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问题症结及其经验教训(1)主要表现:政治上: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

6、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问题症结: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缺乏自主权,不能调动生产者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模式僵化,不能迅速适应和反映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虽能在初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长期中却成为阻碍因素;经济上不能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上不能坚持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从而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3)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只有尊重经济规律和政治文明,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7、他山之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南斯拉夫反对苏联控制,与苏联发生分歧。苏联加在南斯拉夫头上的罪名之一,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按照斯大林模式办事,“低估了苏共的经验”。一、选择题1据记载,当苏俄要实行某经济政策的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

8、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苏俄要实行的经济政策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B【解析】由材料中的“苏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排除苏联时期实行的国家工业化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

9、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B【解析】选B。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近现代经济建设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错误;“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指的是民生问题,符合要求的是B项;C项指的是19181921年春天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指的是19211928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故应该排除C和D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3列宁在反思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项政策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

10、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这项政策指的是()A土地法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B【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题干中“1921年春天”“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经济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存在大量的弊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的现象。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

11、度A【解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题干中“学会做生意”的内涵,是指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答案A。5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ABCDB【解析】读图可知,题目问的是影响19131925年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这期间有一战的爆发、1918年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吻合。答案B。6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与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2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但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1918年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

13、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据此本题选B项。7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A【解析】“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必须立即采取最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反映了粮食税

14、政策,A正确;B、C、D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8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D赫鲁晓夫改革C9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希特勒低估了苏联实力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C【解析】A、D与史实不符。斯大林体制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

15、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答案C。10199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C【解析

16、】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普京认为当前的经济和生活困难是由苏联模式造成的,从斯大林时期起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重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叫斯大林模式。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

17、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摘自莫斯科日记:罗

18、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

19、,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说明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给苏联带来的变化,此问可以从当时苏联政治、经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此时欧洲的困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和三十年代苏联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问题分析。第三问,要紧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

20、行分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地回答。【参考答案】(1)原因: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21、,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答出4点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

22、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

23、内的右倾(1928年11月)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解析】第(1)问中的原因,看材料二,从斯大林强调环境逼迫入手。不同比较:从两份材料进行对比性表达,工业化的出发点与速度。第(2)问不仅要概括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展开,从1956年中国的背景入手。【参考答案】(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