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美操运动在普通中学体育课中作用的探讨摘要健美操运动的特点符合女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探讨、阐明健美操运动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 女中学生 生理 心理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温州市芙蓉中学女中学生21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有关文献。掌握当前相关的研究状况并提供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设计下发问卷2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84%。 由此可见,健美操是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深受女中学生的喜爱。随着体育的不断社
2、会化,产业化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女中学生们追求健康秀美的体态和高贵典雅大方的气质,社会方面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竞争意识和社交场合上。女中学生们需要塑造优美的体形,展示个性。健美操运动则能使女中学生跳起来,消耗脂肪,增加活力,达到她们的理想追求。高校健美操课是进行美育教育,能力教育的课堂,主要培养女中学生的形象气质,健美体态,完美的表现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锻炼,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讨论与分析 目前,一些女中学生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学习生活“两点一线”,一些学生兴趣爱好较少,业余生活单调乏味,缺少生活情趣。健美
3、操运动是以身体训练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以健美为目标的体育活动。健美操练习者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完成各种跳跃,转体,扭摆,波动等动做,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因而受到了女中学生的普遍欢迎。 1.健美操运动的新颖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式新。绝大多数女中学生从未学习过,接触过。二是动作新。在一套动作中,具有非常新的变换性。三是不断创新。在一套动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动作,并可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不同特点,随意更新。这些新颖的特点,强烈的吸引着女中学生们。我们刚刚通过对健美操运动的400名女中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愿意上健美操课的有367人,占总人数
4、的91.75%。在健美操授课过程中,有好多没有课的同学前来观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新奇感。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在没有十分了解健美操的形式、内容与特点的情况下,就有如此的心理倾向,这无非就是它的新颖性在起作用。 2.健美操运动频率快而又适度的特点与女中学生追求活泼又求运动量的心理。健美操运动节奏鲜明,刚劲有力,洒脱自然且可频率多变,风格独树一帜,既不增加过量运动,又可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这一点适合高校女生的心理负荷。我们在教学实验中体会到中学女生虽然力量与耐力等素质较差,但又不失活泼好动的天性。然而,由于她们生理和心理因素对超负荷的体育项目表现出冷漠与被动,往往出现应付的心理,而健美操正是选取了这
5、种矛盾心理的中间值,使她们既表现出活泼好动的学习热情,又消除了被动与应付的心理现象。我们在授课时比较明显的感觉到,女生在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面前的为难情绪,在健美操中消失了,而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学生自觉性和高涨的热情是任何课无法比拟的。 3.健美操运动伴有音乐,综合性与女中学生心理共鸣。健美操是集音乐、舞蹈、体操为一体,是体育与艺术的立体化综合,这一特点与青年学生心理产生共鸣。因为女中学生爱好艺术是生命的需要,是心灵的渴望,而音乐又是听觉的艺术。它可做为心灵的信息,得到情绪的感染,在共鸣中激起各种情感体验,结果这一方法对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完成练习,质量自我感觉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经过上课身体活
6、性测试表明,在音乐的作用下,身体活性平均增加38.7%,作为与音乐结伴的健美操其感染效应令人刮目相看,使青年女性对音乐美感的鉴赏力更强。由此可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健美操这一综合艺术都激发了女中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4.健美操运动的美感与女中学生追求美的心理。健美操是一个美的统一体,它的美既表现在音乐美这是健美操的灵魂,具有特殊的美感;又表现于动作美给人以形象的艺术感染,还能表现于自身的内在美感。更重要的是,长期进行健美运动,不仅能使身体骨骼协调发展,肌肉增长形成了人体健康的曲线美,而且还能调节人的神经和心理活动,使人乐观向上,心情振奋,培养美好的心灵。美学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
7、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要求。”从健美操的特点与女中学生爱美的心理比较不难看出,女中学生爱健美操是她们爱美心理的外露与载体,健美操可以成为女中学生追求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5.健美操运动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健美操既可以徒手练习又可以借助轻器械去做,既可以在室外做,又可以在室内做,既可以上课做,又可以在室外活动中做。此外,女中学生健美操的开展,多数是集体进行,具有群体性,它讲究动作协调,随意自然,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容易的被学生广泛接受的器械体操。而像跳箱、单杠、双杠等体育项目,因动作复杂,而且容易出现运动创伤的危险,所以大多数女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没有信心。这样的心理障碍直
8、接影响着授课质量和学生情绪,而健美操是在地面上进行,也能达到锻练价值,没有任何危险,完全可以消除女中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使她们变畏懦为大胆,消极为积极。三、健美操的生理效应 据有关资料反映,女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有15%35%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女中学生体质下降指标呈0.8%在下降,而健美操却在科学健康的角度下轻而易举的提高了体质下降的大问题。 1.增强运动系统的功能 健美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骨骼的性能发生改变,从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青少年比同龄人身高平均高出47CM;健美操能使肌肉无论在量上(肌纤维增粗),还是在质上(弹性提高),都有明显变
9、化;既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又能使关节更加灵活。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健美操能增强呼吸的力量和耐久力,进而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由于增强了呼吸肌的力量,扩大了胸廓的活动范围,使充满气体的肺泡增多,因而肺活量增大,肺活量的增大反映了肺贮备能力和适应能力增强;而肺活量增大,意味着在每次呼吸时都能吸取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呼吸潜力增大就可以满足身体各器官的需要,当然大脑也就得到足够的氧气,使工作时不易出现疲劳现象。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优美的环境和动作的旋律,是健美操特有的运动氛围。在健美操运动时,愉快兴奋的情绪高涨,并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可使脾胃功能得到增强,是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积
10、极手段。另外,由于健美操本身的特点,即髋部活动较多,不但腰腹肌和骨盆肌得到锻炼,而且加强了肠胃蠕动,增强了消化机能,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4.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 健美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及调节能力产生良好影响,有助于血脑细胞供氧、供能,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循环系统向全身细胞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可改善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稳定血压,有益于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 1.健美操在运动中处于动态之中,而人体在参加6分钟以上持续运动,可以保持本身运动能力的60负荷,不停的运动能消耗人体多余的脂肪,以达到减肥改善体形的目的。 2.健美操训练是根据人体结构编制各类动作。女中学生们长期
11、坚持健美操训练,新陈代谢可以加强,血的供给能够得到改善,使骨头变得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的性能,增大关节的稳固性,提高灵活性。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主要通过多种活动手段来使关节的韧带及其周围的肌肉伸展性加大,并能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3.女中学生们在健美操训练中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每套健美操训练2530分钟。体胖者某些动作要多做几次,尤其是力量训练部分,为了消耗掉脂肪,要求做的次数多、速度快;瘦弱者要区别对待,为了增进健康,也要有一定的运动量,但是扭跳次数可以少一些、速度慢一些。 4.从事健美操训练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体胖者为了尽快减肥,每天练
12、习次数过多,反而不好,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易于显老,皮肤出现皱纹,要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训练,一般每天坚持1小时训练为好。 5.健美操的运动强度和密度符合女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点,而且运动起来,心率变化符合规律,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 6.健美操形式新颖优美,内容丰富多彩,在音乐伴奏下兴奋性很强,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而且音乐对消除疲劳很有好处,对于陶冶性格,培养精神文明、发展艺术想象力、表现力都有积极作用。健美操训练有利于培养美的姿势,还能矫正不良的形体姿势。 7.健美操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还有利于学生单独式进行练习,而且是一项适应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8.健美操不是惟一
13、的能改善人体形体的方法,但它是运动项目中能有效改善人体形体方法之一,对于很胖的学生不仅要进行健美操练习,而且应适当的控制饮食,特别是糖、淀粉、高脂之类的食品,多吃低脂、维生素、水果、高蛋白食物,这样既能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又能满足运动后所需求的能量补充。 9.健美操训练能培养学生美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实践,亲身体验姿势美、协调美、韵律美和动作美,对健康美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健美操组合练习,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并对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很大的作用和帮助。 10.健美操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能实现达到增强健康的目的,而且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美操编排方法后,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宽柔等健美操健美运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0 2黄宽柔,周建社健美操团体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0 3李宗浩等体育经济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黄宽柔,张瑕芳等形体健美与健美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